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8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菩提叶脉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012 12:57: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存世极少。工艺复杂。文章来自网络。物品个人收藏。
「贝叶经」(palm-leaf manuscripts)相传发源于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最早的古印度文字是刻在石头上或在用泥土制成的印章上,自贝书(即在贝叶上书写的形制)流行之后,就成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是一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棕榈科植物,其全称为「贝多罗叶」,梵语称pattra,又称tala,义为「树叶」,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的僧人以此刻抄佛教典籍,这些刻写在树叶上称为「贝叶经」贝叶经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贝叶经」此种特殊的图书形制普遍流传于南亚、东南亚国家及佛教国度里,例如: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现在已难有实际例证来说明其确切发源的年代,然其分布时间之久及地域之广是确定的,再加以南亚及东南亚国家藉由宗教的传播,对于文化与民族的交融力量之影响极其深远。

    谈及佛教经典的形制,有用植物的树皮或树叶来书写文字,前者即所谓的「桦皮经典」,而后者则为本文所称「贝叶经典」,与同一时间在埃及的「巴比路斯」(papyrus),甚至它的发展和运用与后来中国「梵夹本」有着密切关系。现存最古早的贝叶经典抄刻年代为公元85年,伦敦的威尔康图书馆(Wellcome Library)其搜藏的贝叶经中最早可溯至公元十一世纪,而缅甸的仰光大学中央图书馆(Universities Central Li-brary in Yangon)内有一部残存公元1493年的缅文贝叶经《Ganan: lanka nhan mre kham honann》。中国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在〈三教〉之记载:「所诵之经甚多,皆以贝叶叠成,极其齐整,于上写黑字,既不用笔墨,不知其以何物书写。 ……」,真腊即今所称高棉,在公元13世纪的高棉僧人以贝叶经来诵经。

    以上数例用来举证贝叶经可追溯的年代数百年甚而千年之久。在我国,于西元初几世纪,佛教徒沿中亚及东南亚而至中国(即今所称丝路)传播佛典,而将佛教贝叶经带至中国,随后并有汉文译本流传于中国境内。东汉时期出现了贝叶画,叶脉画是采摘菩提叶或者野生阔叶,经过腐蚀、干燥、漂洗等传统工艺处理,制作成叶脉,再用传统绘画技法,手工勾线起稿、上色、描金,历经三十多道工序方可绘制完成一张叶脉画。贝叶画以佛教内容为主要表现题村,如释加牟尼、文殊、普贤、观音菩萨、达摩祖师以及力士金刚等人物画像,洗象、伏虎、降魔、证果、面壁参禅、一苇渡江等佛教典故故事。

    明代菩提叶《庄严三宝图》22幅,故宫收藏至今。清代乾隆皇帝得此叶脉圣物,亲笔手写《心经》一部,颇为珍爱,收存于故宫。07年西泠春拍,册页《御制十八应真像》,设色贝叶纸本,描金缠枝花边磁青纸底。应真像绘于贝叶之上,诗为乾隆御制。十八应真,形态各异,皆极传神;贝叶完好,叶脉清晰,肌理效果将典雅、沉穆的敷色完美映衬,与佛教气氛天然相吻。著录于《石渠宝笈》
2#
发表于 6.2.2012 00: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1.3.2012 12:5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3.5.2013 20:47:47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工艺品,古人不是这样的画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1.5.2013 21:02:48 | 只看该作者
梦笔生花003 发表于 3.5.2013 21:47
现代工艺品,古人不是这样的画法

老师啊。象您讨教,可能是我的罪过,六万卖了,买家很懂哦,没还价啊,而且现代工艺品能给我看看么,如此的东东您有多少我一千欧元付给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4.2024 12:5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