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9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贾谊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4.11.2002 22:22:03 | 只看该作者
                       西汉文帝时,有洛阳才子之称的贾谊,年少有大志,世人多有推崇。然而贾谊大才难用,抑郁而死,死时年仅33岁,后人很是惋惜。<br>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提到年轻有为的历史人物时,常常提到贾谊,说他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古时的秦汉专家。说他的“《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对他因为梁怀王坠马,自责“为傅无状”郁郁而死,深表惋惜。在毛泽东的诗词集中,有两首是专写贾谊的。一首是《七绝·贾谊》:<br>    贾生才调世无伦,<br>    哭泣情怀吊楚文。<br>    梁王堕马寻常事,<br>    何用哀伤付一生。<br>    另一首是《七律·咏贾谊》:<br>    少年倜傥廊庙才,<br>    壮志未酬事堪哀。<br>    胸罗文章兵百万,<br>    胆照华国树千台。<br>    雄英无计倾圣主,<br>    高节终竟受疑猜。<br>    千古同惜长沙傅,<br>    空白汨罗步尘埃。<br>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过一段很长的关于贾谊的评述,对英年早逝的“英俊天才”(毛泽东语)的暂短一生说得十分透彻。先生说:“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廷尉吴公荐于文帝,召为博士,时年二十余,而善于答诏令,诸生莫能及。文帝悦之,一岁中越迁至太中大夫,且拟以任公卿。绛灌(周勃、灌婴)冯敬等毁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帝亦疏之,不用其议;后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吊屈原,亦以自喻。<br>    “有枭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长沙卑湿,谊自惧不寿,因作《鵩赋》以自广……大意谓祸福纠缠,吉凶同域,生不足悦,死不足患,纵躯委命,及与道俱,见鵩细故,无足疑虑。其外死生,顺造化之旨,盖得之于庄生。岁余,文帝征谊,问鬼神之本,自叹为不能及。顷之,拜为帝少子梁怀王太傅。时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为列侯,谊上疏以谏;又以诸侯王僭拟,地域连数郡,非古之制,乃屡上书陈政事,请稍削之。其治安之策,洋洋至千言,以为‘天下事势,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因历指其失,颇切事情,然不见听。居数年,怀王堕马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br>    司马迁对贾谊的坎坷人生和不幸遭遇,也表示了和对屈原一样的同情、感叹,并且将他们二人的传记合并一起,值于《史记》之中。后人并称“屈贾”。<br>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对贾谊的怀才不遇,也多有不平,写诗为其悲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br>    后人虽然对贾谊多有赞赏、惋惜、感叹、推崇,但也有唱些反调的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他的《贾谊论》中,就实实在在地批评了贾谊:“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苏轼的关于贾谊的论点,虽然在历史上算少数派,但也多有“二分法”的观点,不能说一点可取的地方也没有。从某种意义上说,贾谊不能为汉文帝所重用,他的政治见解和策论不被采纳,除开老臣们为了自己的即得利益而坚决反对之外;除开汉文帝为了玩御臣之术,在新老大臣们之间搞平衡,维持自己的统治之外,也的确有贾谊自己的一定责任。<br>    苏东坡认为,贾谊的不足是不合时宜,轻用其才。苏东坡说:“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贾谊没能做到这一点,贾谊明知周勃、灌婴是朝廷的元老重臣,有大功于社稷,在朝廷上能够左右国家的政治局势,而汉文帝又是依靠他们才坐上皇帝的宝座,也必须依靠他们来稳定国家政局,稳定自己的宝座,而偏要皇上“使其一朝其间,尽去其旧而谋其新”。更何况汉文帝时正是西汉王朝的所谓“太平盛世”,时人多认为“天下已安已治”,皇上能把这一切都抛弃了吗?所以苏东坡说:“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br>    苏东坡不但明确指出贾谊的过失,还为贾谊谋划了一个好主意:“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灌婴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但是,贾谊年轻气盛,不顾客观环境,一再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不但主张不得实行,自己还断送了年轻的生命。<br>    对贾谊的死,苏东坡也颇有微词。他认为贾谊“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经不起政治打击的表现。打击一来,就消沉,就颓废,就自杀,是“亦不善处穷者也”。政治上的短见,“谋其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苏轼甚至认为贾谊算不得成功的政治家,或者根本就不是什么政治家。<br>    西汉文帝、景帝两代,被当时人称为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汉朝史学家班固说:“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汉言文、景,美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如下的描述:“继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恭俭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乘字母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br>    如此的太平盛世,皇上能不沾沾自喜?大臣能不自鸣得意?可就在这时,偏偏杀出一个“洛阳才子”贾谊来,而且还要搞一个什么居安思危的“危言耸听”。你说皇上能接受吗?大臣能高兴吗?也许皇上和大臣并不认为贾谊的话讲得有什么错误,可是他说出的时机不对,所以再对的话也没人听!因为大臣们认为,贾谊是在“大煞风景”,是跟皇上和大臣过不去。当然,等待他的也只能是群起而攻之,等待他的也只能是政治上的打击和贬谪。到了这个时候的汉文帝,就只好站在老臣的一边,把年轻的“洛阳才子”拿出去当牺牲品。<br>    贾谊的话讲错了吗?没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紧接着上面的评论,就有如下令人震惊的描述:“当此之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自是之后,孝武内穷侈糜,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br>    可见贾谊的话没有错,但却讲早了。真话讲早了就败了人家的兴,谁愿意听?所以说,贾谊的倒霉,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他的真话讲透了,讲早了。虽然后来的历史不幸被贾谊言中,但是汉文帝没有看到贾谊《治安策》里描述的可怕景象,周勃、灌婴也不知道在他们死后,大汉王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尽管那后来的祸乱实实在在是藏于文、景,兴于汉武。<br>    毛泽东说《治安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怕是以今天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言。论直接经验教训,贾谊的“大才难用”,也足可以警示后人。但是人常常又是一种很怪很怪的动物,很少能把自己意识到的错误,在今后的实践中改正过来。譬如上面提到的苏轼,论贾谊的失误头头是道,而且还给贾谊开了医病的良方。但是,轮到苏轼自己,却也糊涂起来了,他把自己在《贾谊论》里说的种种,全都忘了,于是,就重蹈了贾谊的历史性悲剧。<br>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有意把屈原和贾谊的传记写在一起,大概也是为了提醒那些有着屈原和贾谊一样大才智的后人,不要再重蹈历史悲剧的覆辙,因为屈原正是以一颗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屡屡上书,屡屡陈谏,却遭到了朝中一班奸佞势力的构陷迫害。屈原死后不到一百年,就有着和他相同命运的贾谊,又步了他的后尘;而在贾谊死后的不到一千年,又有苏轼和他一样,一生遭贬流放,最后在颠簸流离的生活中,郁郁而死。                     
2#
发表于 1.12.2002 20:47:1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治坏事最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4.5.2024 04:4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