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232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天下第一楼(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一至十五)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3.1.2003 12:30:31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武汉的名片就是黄鹤楼了。现在许多人印名片都喜欢下缀一系列头衔,如果合适也未尝不可。比如武汉,就应该有“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江”、“天下第一桥”……等称号,然而,也有人对黄鹤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说什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人就是中国诗坛执牛耳的领衔人物李白。听起来他恨黄鹤楼,细品品却又觉得他对黄鹤楼挚爱太深,以至无法自拔。不过,据明人杨升庵考证这首诗并非李白所写,实乃禅僧伪作。从情理上讲,李白游黄鹤楼喜悦而赞诵,读了崔颢的诗叹服而不复作,是说得通的,但从诗风人品看,却又不完全可信。此系文坛诗苑之悬案。不过,从此诗此事来看,崔颢的诗是写尽了黄鹤楼的风流韵致,确乎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 <br>  因此,去武汉登黄鹤楼,熟读崔颢《黄鹤楼》诗,是除文盲而外的游人必不可少的功课。 <br>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这首诗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读了多少年,并不觉得这首诗有多好,更不觉得黄鹤楼有多美!甚至有些不理解,“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地空余黄鹤楼”怎么会成为一处胜迹,会成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呢! <br>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br>  不到实地亲览亲历,确实无法体味黄鹤楼的风骨和情韵的。 <br>  黄鹤楼,雄踞武昌蛇山之上,楼高51米,黄瓦红墙,形似巨塔,飞檐凌空,翘角斗拱,突兀向上,拔地而起,非常壮观。 <br>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长江仿佛特别眷恋武汉,在这里拐了个大大的弯子,成了南北走向,更准确些说,是西南往东北流淌的。因此,这里应当称为江东和江西。汉口、汉阳居长江之西,当中又被汉水分割为一南一北,而武昌居长江之东,三镇成鼎足之势。新中国成立之后,合并三镇为武汉市。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水域宽广,湖泊密布,使得武汉成了浮在水面上的一座“江城”。武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我们登临黄鹤楼远眺对岸龟山上高耸的电视塔,俯视脚下波涛滚滚的长江水,仿佛还能看得见古代将士擂鼓征战的身影,听得到近代军人“光荣北伐武昌城下”的战歌,当然,更多的还是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或慷慨、或忧患、或喜、或愁的吟哦。 <br>  黄鹤楼的入口非止一处。但最好要从正门进去。从偏门进入不足以领略它的雄浑!正面有宽阔的通道,这不像一般江南名胜的曲径通幽,有着北方人粗犷和豪放的气概。拾级而上,中间有牌坊,如同宫殿中的腰门。一般游客都在此照像,因为黄鹤楼既高且大,靠近了便无法摄下全景。楼内有大幅彩绘、大型壁画和巨幅楹联,展现的是黄鹤楼的历史渊源,人文传说及江山胜迹。阅之览之,仿佛置身仙境,融入历史长河。黄鹤楼从外观上看虽然只有5层,但里面每一层又都套着一层,是楼中有楼。登楼远眺,则一层与一层感受不同。楼距江边仅700米。初登楼时,但见江潮扑面,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隔岸龟山与此楼比肩相望。登上高层,则见烟波浩淼,万里长江如天际龙游,飘忽而至,长江大桥如镇江之宝,轻锁江流。不由人想起毛泽东“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词句来。那桥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就如烟岚中闲庭信步的黄鹤,很绅士地悠游,由于是登高俯视,肉眼看不出车行的快速。展目远眺,真有一种“极目楚天舒”的开阔,令人心胸顿时宽广,耳目为之一新! <br>  黄鹤楼的得名,与古代传说有关。《南齐书》写的是“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太平寰宇记》则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鹤于此憩驾”。《报恩录》则叙述了一个更为完整的神话故事,说是有个姓辛的人家在黄鹄矶上开酒店,一位道士喝酒不把钱,辛“老板”毫不计较,道士感动了,就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那鹤竟能下地跳舞,招引顾客,后来道士乘鹤去了,辛氏在此建了一座楼,叫辛氏楼,从此那酒楼生意日渐兴旺。这样看来,黄鹤楼起初只是一家酒店,是做生意起家的了。这也难怪今天武汉的汉正街、吉庆街市场那么红红火火,中外驰名,原来武汉人是极有商业头脑,且得祖先真传的。神话传说当然不可信,但神话传说往往会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黄鹤楼对于武汉便是如此。仙人子安有没有原形,无从稽考。而费祎是实有其人,此公是三国时蜀国的宰相,诸葛亮的接班人。他死后能否骑鹤到这里休憩游玩,今人大概不会相信的了。南宋人张栻还考证,驾鹤之宾,不是费祎,而是荀叔伟,这又是没法考证的事。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凡传说皆与黄鹤有关!鹤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跨鹤乘云,羽化登仙更是多少古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黄鹤楼便成了聚集人气的胜迹圣地。靠实了讲,黄鹤楼是因当初建在黄鹄矶上得名的。据史书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此后的1600多年里,屡毁屡建,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黄鹤楼便彻底毁了。五十年代初,因建武汉长江大桥的需要,清代黄鹤楼旧址被征用,1981年11月,重建黄鹤楼工程破土动工。到1985年5月重建告成。而今的黄鹤楼,比清末的旧楼高出21米,楼址移动了几十公尺。笔者至此,也由不得触景生情,发一声感慨:“黄鹤楼移百尺远,如云游客更胜先,晴川不见黄鹤影,原来仙踪任人迁。” <br>  仙,原本就是人造的,仙踪,当然也可以由人来迁移了! <br>  因此,去黄鹤楼游览,不要去寻仙踪,鹤影,宋人张栻见黄鹤楼中石照亭上有题诗,当时传为“此唐仙人吕洞宾所书也”,便发出“世俗之好怪”的喟叹,认为是“此无他,不明理之故也”。今之游人登黄鹤楼,自然不再会惑于神怪了。不过,把黄鹤楼看成是一座中华文学宝库,一所历史博物馆是毫不为过的。不说别的,单那黄鹤楼内存留的诗、词、歌、谣、铭,记、序、说、跋、文,以及匾额、楹联就跨越时空一千余年,累其总量不可胜数,其中不少作品堪称国宝级文物,徜徉期间,足以让你留连忘返了。登黄鹤楼,直面龟蛇对峙、江汉合流之美景,饱览九省通衢之胜境,足慰平生!如前文所及,登楼者在眼前身后脚下,至少可以领略三个“天下第一”:黄鹤楼本身是古人称颂的“天下江山第一楼”;万里长江则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中华天下第一江”;而武汉长江大桥又是我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不也可以称作“天下第一桥”么!三个“第一”,一眼尽收,这便是“连中三元”了。 <br>  “连中三元”,夫复何求?!  
2#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0:55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关(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二)<br><br><br>--------------------------------------------------------------------------------<br>  <br>  敢于理直气壮打出“天下第一”招牌的,当首推山海关! <br>  它不仅因为是地处万里长城东首的第一座关隘,而且也因为自身的险雄气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无愧称第一。于是,它就敢于在城门楼上高悬起一块令人眩目的匾额,上书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关”。 <br>  多少人遍游天下,或凭字名,或凭文名,或凭官名,所到之处皆留“墨宝”,也不管观者是否认可,先让你瞻仰一回再说。独“天下第一关”书者不留姓字,不书年月,让后人览此,不尽遐思。 <br>  初临山海关,就给人一种威武、雄伟、险要之感,真正的扑面惊人! <br>  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似万千雄兵,簇拥着一位顶天立地的主帅,奔涌南来。蜿蜒伸展的万里长城,如云端中探头吸水的神龙,直冲苍苍茫茫的渤海,背负青天,怀抱群山,把一座雄壮的关隘托起在天地云水之间,高山沧海,气势磅礴!站在这城楼之上,豪气顿生,面向苍穹高呼一声:“这就是‘天下第一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br>  虎势何雄哉! <br>  然而且慢。 <br>  雄关固雄,固若金汤。可“万夫当关,一夫可开”啊!看万里长城,有多少雄关险隘?千百年间,又有几道关隘未被打开过?有被强敌攻陷,有被内奸出卖,甚至还有传说,被女人的眼泪哭坍——如孟姜女哭倒长城…… <br>  一个女人的眼泪,果真有如此强大的功力么? <br>  显然,这样的传说,在今人听来,只不过是茶余饭后消食的谈资而已,顶多也就是戏台上用来赚取痴人泪水的“佐料”罢了。 <br>  不过,细细想来,编出这样的故事,在其特定历史背景里,确乎涵有深意的。至少,这故事可以讽劝官家尊重民意,不可逆天行事。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则是无可奈何的寄托,也就是人劝不如天劝,人惩不如天惩。你强行修筑这么个森严壁垒的关隘又有何用?倘若你逆天行事,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一个弱女人就能把它哭塌! <br>  当然,长城凭哭是绝对哭不倒的。不过,长城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点,山海关就是见证者。 <br>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一座重要关隘,又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据方志记载,原来的城楼高三丈,今实测为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7米。楼分二层。第一层墙厚130厘米,第二层墙厚90厘米。楼子上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共有六十八个箭窗,红色的圆柱,配上画栋雕梁,既雄伟又漂亮。站在城楼之上,看关外一马平川,无遮无挡;看城里堡、台、瓮、道密如蛛网,处处皆可伏兵布将;望城上关隘、敌台、箭楼、烽堠互为犄角,互为联络,设施完整。这样的一处所在,在冷兵器为主的战争年代,恐怕拥百万雄兵者也轻易攻克不了啊! <br>  可是,历史却无情地记载着,清兵入关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原因就在于守关的主帅吴三桂自己把城门打开了! <br>  吴三桂的开门揖盗,据说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领袖之一的刘宗敏占有了他的爱妾陈园园。这又引起了不少文人墨客对“红颜祸水”的愤慨。诗人吴梅村长吁短叹“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红颜”也真是倒霉。如果说孟姜女真以泪水哭塌长城也还罢了,这陈园园真正是个战争的受害者,却也间接背上了“毁我长城”的罪名。 <br>  红颜无辜,罪在奸佞!历史毕竟是公正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不管出于什么动机,这一段罪恶和耻辱的历史是谁都改变不了的。 <br>  登楼遥想,叩天问地:倘若不出现那个千古罪人吴三桂,我们那座雄壮巍峨的“天下第一关”能否挡住多尔衮的铁骑?大明朝能否复兴? <br>  否! <br>  一座山海关绝对挡不住八旗马队,一条万里长城同样挡不住改朝换代的历史潮头! <br>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志得意满地写过一首诗:“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当然,康熙帝并不是真正怜惜民力,只不过抒发他的得意心情而已。但是作为封建帝王,能隐隐觉察到用尽民力失江山的历史教训,并把它说出来,已是很不容易的了。 <br>  登上山海关城楼,南望渤海,浪吐烟波,北看长城,蜿蜒入云。沿城头甬道漫步,忽见两侧排列着许多身披铠甲、手执刀枪的戎装将士。这镜头只有电影里和舞台上才有,看了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古战场之上。抚今吊古,感慨万千。难怪“天下第一关”的书写者不留名字,不留年月,倘留了,人们的思绪或许就止于那个年代,未留,则上下五千年,都可涌入心胸、奔来眼底。而今,我们在这段明长城上,可以遥想到秦长城修筑时的艰难,瞻仰到全长城的雄伟壮观;可以吟叹孟姜女的古老传说;可以搜寻八旗马队直入中原的行踪;可以怒视八国联军火烧老龙头长城的罪证;更可以饱览中华大地的无限风光…… <br>  最后,还得考证一下到底是谁写下“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的。在一本旅游资料里,终于发现了他,他是明兵科给事中福建按察司佥事——萧显。此公是当地人氏,因见名胜之处多有俗人题名刻字,心里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因而耻于留名。这倒使得他的名字流传得更为久远,也使得“天下第一关”之上所悬匾额成了“天下第一额”呢! <br>  求不朽的往往速朽,不留名的往往长留。有形的雄关不如无形的人心,雄关只让人游览,人心才是“天下第一关”!  
3#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1:17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瀑(壶口瀑布. 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三)<br><br><br>--------------------------------------------------------------------------------<br>  <br>  远望一团黄云,近看一片黄雾,在黄河上横扯起一道黄色的帐幔,在峡谷中横架起一座不灭的虹桥! <br>  这是液化的固体,固态的汽体,无数稍纵即逝的瞬间,织就了长留天地的永恒! <br>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br>  一道瀑布能映出一个民族的风采。 <br>  养育着黄皮肤之中国的母亲河是黄河。黄河上这道举世无双的黄色瀑布,就是壶口瀑布。 <br>  论宽度、论高度,壶口瀑布比不上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然而,她是黄皮肤民族的图腾,是母亲河的旗帜,我们有理由把她称做“天下第一瀑”。 <br>  况且,“天下第一瀑布”并不等于“天下第一‘大’瀑布”。现在,竟技体育场上可以有并列冠军,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壶口瀑布与黄果树瀑布并列称为“天下第一瀑”呢! <br>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的交界处。两岸群山颠连,黄河形同利斧,劈开一条上缓下陡的甬道,从群山之中强行突出。河底有坚硬的岩石,在水流常年不断地冲刷下,形成一道30——50米宽的深槽,状如长长的壶嘴。上游宽阔平缓的河床,正是黄河的壶肚,高耸的昆仑山则是它的壶把。 <br>  试问谁能背倚昆仑倾玉壶?唯有我们的黄河! <br>  听到那訇然震天的涛声,我们心跳为之加快;看到那翻江倒海的湍流,我们血液为之沸腾。我加快脚步,扑向壶口,这鬼斧神工的造化,这世界顶尖的奇观! <br>  势同千写万马奔涌,声如万钧雷霆滚动。千流百川在上游汇聚,安安详详地在群山脚下漫步。来到这地方,宽阔的河面突然被束窄,平缓的河床突然被截断,形成高低落差四十多米的一道壶嘴形出口,黄河愤怒了,呐喊着,纵身跳下悬崖,义无反顾,向前!向前! <br>  这里一群自黄土高原的汉子,敲打着安塞腰鼓,唱着信天游,从崇山峻岭深处走来,来到壶口这地方,纵身一跃,使歌舞达到高潮,热情达到沸点。 <br>  这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舞者,早已腻味那慢三慢四的节律,听到那迪斯科音乐的召唤,呼啦啦涌将过来,加入震耳欲聋的呐喊,“蓬嚓嚓,蓬嚓嚓”,“我来啦,我来啦”,向着大海渲泄而去,一泻千里不回头。 <br>  这是一群童贞未泯的孩子,原本东张西望,充满着好奇,在群山之中倘徉,挠挠贺兰山的踝部:“喂,你痒不痒?”拍拍吕梁山的足背:“喂,你动不动?”走着走着,本来是250多米宽的河床,忽然变得只有50米宽了,他们被挤到了一起。前面有大海的召唤,后面有同伴的催促,小伙伴们招呼一下,手挽着手,“哗”地一下,就跳下这40多米深的悬崖。啊,这下子多么过瘾,那欢呼,震天动地;那速度,风驰电掣。澎湃着汹涌的浪头,飞吧,两岸的山桃花为你们夹道喝彩,日月星辰照耀着你们的白昼夜晚! <br>  这是天地间的神奇魔术师,春秋季节,七彩霓虹隐隐现现,瑰丽无比。夏季水旺,则水帘高悬,烟笼雾腾。冬季寒冷,水体冰凝,则岫玉如雕,百状千形。一年四季,有时是“映日红霞浮瑞马,满天风雨起神鲸”,有时则是“玉树临风送飞雪,牙雕拄山呈晶莹”。 <br>  哦,其实黄河就是黄河,用不着像这像那,您就是世界的唯一。您从世界屋脊走来,一路南巡,到了壶口,河面被束窄,行进受阻碍,于是您就厉声呼喝:谁敢拦我!前面就是刀山火海,又奈我何!伴随一声长啸,黄河便向着壶口撞将过来。天地为之一震,山岳为之一动,鬼神为之一惊,一道黄色的电光,长留人间。 <br>  当夜有梦,我梦见自己变成一朵黄色的浪花,正从壶口跃下,汇入滚滚奔流的黄河!  
4#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2:12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瀑之黄果树瀑布(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四)<br><br><br>--------------------------------------------------------------------------------<br>  <br>  她是中国第一大瀑布。 <br>  她是世界最著名的瀑布之一。 <br>  她就是位于贵州镇宁县境内的黄果树瀑布。 <br>  大巴车载着行人,从贵阳出发。才到镇宁县城,就听见经久不息的轰鸣声,隐隐从天际传来,压住了汽车发动机的响声,满车的人都意识到,这就是瀑布的跌落声了。人们兴奋起来,车子一停,就循声涌向瀑布。 <br>  天公偏不作美,太阳让位于云雾,山风也要凑热闹,吹得人一身凉意。正是这凉,进一步催动了游人的脚步。 <br>  响声越来越大,就像有一架大型飞机,正在跑道上提速冲刺,轰鸣声直敲耳鼓。风片裹着雨丝,从山那边漂过来,净往人脸上亲,弄得人痒酥酥的。 <br>  到了,真的到了。走过一座山包,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br>  不,这那里是瀑布?分明是一幅巨大的宽银幕,立在天地之间。它的幅宽超过80米,上下落差也有70多米,这样一幅超宽超高的银幕,悬挂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间,历千万年风雨沧桑,究竟放映过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片啊! <br>  不,这不是银幕,分明是一条游动着的银色巨龙。白水河就是龙身,它从群山之间盘旋而出,来到镇宁这地方,看到身旁有一棵参天大树——黄桷(谐音“果”)树在迎接它。它非常激动,高兴地仰天大笑。谁知这一笑,竟有雷霆万钧之力,声震山野,直冲牛斗,把山岳震断撞裂,把白水河河床跌成九节,于是就出现了九级大小不等的瀑布,这黄果树瀑布规模最为宏大。它每秒钟以1000立方米的流量,17米的速度,从70多米的高处,轰然撞下。下有一潭,状如犀牛,犀牛原本在悠闲地欣赏月亮,故而中国功夫中有“犀牛望月”一招。望月的犀牛不曾料到月宫里会忽然冲出一条巨龙,龙头正撞着了它的腹部。犀牛于是发怒,一声大吼,把那潭内揽得雪浪翻卷,珠崩玉裂。水雾直喷苍岚,高达数百米。据说,夏日阳光照射,可见水雾层中道道彩虹隐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见此情景也叹为观止,赞其是“捣珠崩玉”、“万练飞空”。更有一幅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把黄果树瀑布刻划得惟妙惟肖,真正的淋漓尽致! <br>  当然,真正的玉龙和犀牛都是没有的。这里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在长期的河道变迁、袭夺过程中,暗河塌陷,河流下切,造成河床级级跌落,形成或明或暗、多种多样的瀑布群落,据了解,景区地表瀑布18个,地下瀑布14个,如此高密度的集群瀑布,中外罕见。主瀑布不仅为中国最大,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 <br>  要真正了解黄果树主瀑布,得靠近去看,钻进去看。游人们走过悬索桥,买上一袭塑料雨披,穿上雨披就可进入水帘洞。这是个名副其实的“水帘洞”,半是人工,半是天成。水帘洞就从瀑布身后的山腰穿过,洞边有几处平台,人在平台上可以直接观看飞瀑,仿佛伸手可及。从洞中看瀑布,那水势飘飘忽忽,欲断还连。透过巨大的水帘,看帘外青山隐隐现现若暗若明。头顶脚底,都发出巨大的轰鸣,胜过天兵天将擂动着万千只天鼓。置身此间,真有登临仙境之感。 <br>  出得水帘洞,绕过犀牛潭,登上对面的山坡,回头俯看瀑布,人们的视野豁然开朗。四野群山,三面烟树,两岸雾岚,一眼尽收。白水河如从天际奔来,在瀑布上方渐渐放慢了脚步,柔柔地打了两个折。原来,这瀑布并非一路尽是狂奔怒吼,而是曲折有致,除了威猛刚烈,还有娇媚动人的一面,真个是侠骨柔肠。我忽然想起中国传统戏中的水袖,那水袖是洁白的,折起来形同冰雕,摆开去就是瀑布。或许,水袖的发明者正是受了瀑布的启示。毛泽东有诗曰:“寂寞嫦娥舒广袖”,白水河在这里飘忽跌落九次,形成九迭银波,嫦娥的广袖舞起来不知可有九道波痕?也许,这条白水河就是嫦娥的广袖衍化而来的吧!  
5#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2:36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奇山(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五)<br><br><br>--------------------------------------------------------------------------------<br>  <br>  久仰黄山! <br>  早先,常听人传诵“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跃跃欲往,可惜多年未能成行。这次参加劳模参观团活动,安排的线路经过黄山,终遂心愿。 <br>  登黄山有几条线路,我们选的是从慈光阁索道站乘缆车上山。缆车架设在一道山谷中,行进时,游人仿佛进入时光隧道。悬崖峭壁从头顶压来,又从身旁急速后退。俯视脚下,千沟万壑一片黛绿,如毡如毯,起起伏伏。裸露出来的山体,皆为紫褐色。原来,紫褐色就是黄山的本色,因此古称黄山为黟山,黟就是黑的意思。直到唐代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明皇为纪念黄帝,才下令改黟山为黄山,原因是传说轩辕黄帝在此炼出神丹,吃了神丹后“得道升天”,长生不老了。 <br>  索道通不到山顶,如果通到山顶大概也就失去登山的意义了。下缆车再爬山,还有15公里左右的山道。这些山道都是围着景点转的。 <br>  初登山道,尚不觉得山景多么奇特,但见山道旁的松树棵棵有神,或紧贴悬崖,或插入石缝,枝干无不遒劲,都像国画上的蟠龙。行不多时,来到一座叫做玉屏风的山前,这山很宽阔的一面向着游人,果像屏风。这时,群山已大都在我脚下,视野顿时开阔起来,特别是著名的迎客松在面前向我招手致意,不由人兴致倍增。站在玉屏风前,背倚迎客松,左眺天都峰,右瞻莲花峰,俯视脚下群峰,仿佛自己已经被融入群峰之中,成了黄山一棵松、一块石似的。山间有雾,不太浓,但很活,飘飘渺渺地悠游着,天都峰仿佛披了一层薄纱,山上各种造型的奇石,如仙人,如猿猴,如龙马,如龟蛇,都在薄雾中灵动。 <br>  天都,从字面上看,便知道是“天上都会”的意思。登山小道长三里,好似云中挂绳梯。陡坡最险处竟达85度。更有一段“鲫鱼背”,长10米,宽1米,坚石隆起,光滑无倚。勇敢者顶着前边人的脚跟登上天都之巅,看到“登峰造极”四个大字,极目天际,云山一体,俯视脚下,千峰竟秀,一身疲劳顿时消尽。 <br>  迎客松旁,还有陪客松、送客松,长得都很苍翠奇特,造型如礼宾的司仪,彬彬有礼。告别三松,再登莲花峰。莲花峰是群峰之首,海拔1873米,群峦簇拥,恰似莲花初放。登上莲花峰,但见群山如同刀削,颠颠连连,组成一片山的波浪,云雾缭绕其间,盘旋脚下,让人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今已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仿佛振臂一声喊,群山就会拜我来。 <br>  从莲花峰到光明顶,山势相对平缓,但要经过“一线天”,这是个奇险的咽喉要冲。两峰之间,怎么就裂开一条仅容二人擦肩而过的缝隙来,而且这缝隙的上方,还卡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仿佛随时都可能坠落。沿着45度陡坡拾级而上,仰看苍穹,果然仅存一线。那巨石形同太阳高悬头顶。导游说这叫仙女抛绣球,我估计,人间任何一位“酷男”也不敢接这绣球的,除非不怕被砸成肉酱! <br>  “一线天”周围,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天然雕塑,有盘膝而坐的山僧,有扶杖而行的道士,有猫、鼠、龟、蛇、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实,黄山的天然雕塑处处皆是,有的如“孔雀戏莲花”;有的像“猴子观太平”;更有“梦笔生花”——石峰如笔,笔端之上立一古松,背后还有一座顶分五叉、形同笔架的“笔架峰”;平空里突兀一块巨石,人们叫它“飞来石”,电视剧《红楼梦》中那块女娲补天用剩的顽石,就是在此拍摄而成。 <br>  云海,更是黄山一绝。这里一年中有200多天云雾。云海变化莫测,春、秋、冬季的云海气势磅礴,白云浩荡,波翻浪卷。群峰恍如岛屿,在滔滔银海中隐隐现现。我们此行不是观云海的最佳时机,但是,当我立于排云亭前,看到西海飞絮满谷,烟岚蒸腾,霞光飘移,群山浮动的景象时,已经是情不自禁,欲歌欲舞了,真恨不能插上双翼,飞入云海游玩一番呢。 <br>  最后来到始信峰。大家都已疲倦,独我听导游说“不游始信峰,未识黄山松”,便奋然前往。登始信峰,沿途都是松,取名也非常引人,如连理松、龙爪松、竖琴松、接引松等等。这黄山松可谓棵棵奇特,气概非凡。据了解,黄山松原是在丘陵地区常见的油松,由于扎根于山高风骤、寸土如金的环境里,逐渐演变而成一种独特的“黄山松”。这种松干曲枝虬、针叶短粗、拥抱紧密、苍翠深沉,冠平如削。安徽人以黄山为骄傲,把“黄山松”定为“省树”,其实,它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国树”之一呢? <br>  登上始信峰,何止了解黄山松!始信峰下,危崖千丈,削谷幽深,四周奇峰林立,石柱如笋,云涌霞飞,气象万千。连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徐霞客也禁不住“狂叫欲舞”,“始信黄山天下奇”啊! <br>  “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名传遐迩。提到“泉”,便联想到“瀑”,黄山有“九折九叠,一折一瀑”的九龙泉,有一源二流分两叉的“人字瀑”,还有一处“百丈泉”,合称为黄山“三大名瀑”,山中建有观瀑楼,据说此处是观赏“人字瀑”的最佳处。当年邓小平就住过这里,他观看了黄山奇景后,提出要把黄山这个牌子打响全世界。可惜的是我们这次来的不时时候,瀑布是观赏不到了。行色匆匆,连温泉也没能泡成。留待下次吧。 <br>国画大师刘海粟曾九上黄山,一次比一次感受不同。可见黄山的魅力是无限的,如果“让你一次看个够”,那黄山就不是天下第一名山了。 <br>  下山路上有一石碑,上书“登黄山天下无山”,此言有些绝对化,但是,集天下名山之大成的,大概只有黄山。这一点,我坚信。因此,我想把“始信峰”的含义调整一下,峰,还叫“始信峰”,只是这“始”字应视为“始终”,而不是“开始”。从此,我将始终相信:黄山的确是天下第一名山!   
6#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2:52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溪(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六)<br><br><br>--------------------------------------------------------------------------------<br>  <br>  长江三峡以雄伟、险峻、秀丽享誉天下,更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驰名海内外。到过三峡的人知道,那里还有一个人称“天下绝景”、“中华奇观”的好去处,人们把她称做小三峡。三峡依托的是长江,小三峡依托的则是长江的支流。这条支流现在称大宁河,古称昌江,又名巫溪。从文面上考证,可知此水是从巫山县境流过,直入长江巫峡。一山、一峡、一溪,统冠“巫”字,形成三足,这样的命名应该最为合理。因此,笔者认为,大宁河应当复还古名——巫溪! <br>  许多地方争着打出“天下第一”的招牌,有人说“天下第一溪”当属张家界的金鞭溪,也有脑筋急转弯的人说“天下第一溪”是辽宁本溪。而笔者则认为,“天下第一溪”理所当然是巫溪。 <br>  巫溪发源于重庆市巫溪县大巴山南麓的新田坝,途经巫溪县城,再环绕巫山县城半周流向巫山,全长约250公里。从长度上看,巫溪也该属“天下第一溪”了。 <br>  巫溪两岸高山巍峨,鸟鸣猿啼,更有悬棺栈道的千古之谜,峡谷蜿蜒曲折,碧水幽深,险雄秀奇,各具特色,从景色上看,巫溪也堪称“天下第一溪”。 <br>  我曾两次去巫溪! <br>  但是,第一次没能进去。那次从重庆乘船往南京,中途船停巫山,换小艇进小三峡。我们一行三人,不知道换艇的地方,迟到了一分钟,巫山那旅行社的人就不让上艇了。眼睁睁看着前面的游客上了艇,直朝巫溪深处开去,艇后留下几溜白花花的细浪,让人干生气、空遗憾。没有办法,只好租条船在巫溪与长江交汇处转悠半天,打发时间。当时,看那高悬在头顶的龙门大桥,眺望曲曲折折的巫溪,青山隐隐如屏风遮住视线,真不知道里面是何等美妙世界!那一趟三峡之行真是非常不愉快。当时就发誓以后一定要再来。 <br>  2002年5月,为了与重庆三峡移民做好对接工作,我获得一次顺访小三峡的机会。终于进入了梦绕魂牵的巫溪。 <br>  过了状如飞虹的龙门大桥,就进入了小三峡的第一峡龙门峡。龙门峡号称“一里三湾,湾湾见滩”,3.5公里长的一段峡谷,水面落差达8米,水急湾陡,因此有“十船九翻”之说。两岸削壁,恰似“龙门”,船航峡中,曲折蛇行,眼前的峡壁随之或关或开,角度一变,“门”的形态也就跟着改变了。真个是“门开门闭浑不识,水湍水平濯秀风。” <br>  龙门峡有两大古迹,也可以称做两个“千古之谜”。一是悬棺。在那悬崖绝壁之上,山腰白云之间,有山洞形同鹰嘴,“鹰嘴”内衔着“铁棺”。让人无法想像,古人没有机械化,这“铁棺”如何往上搬运?又因何要束之高“搁”!正因为有这千古奇“棺”,龙门峡又被称之“铁棺材峡”。 <br>  关于“铁棺”,还有点小插曲。民国年间,巫山县来了个姓马的县长,他想破解这千古之谜,就带了一帮弟兄们来到“铁棺”之下。可这“铁棺”高搁在悬崖之间,无法上去。即便登上山顶,人也无法下来,够不着,挠不着。马县长就命令弟兄们开枪。枪一响,“铁棺”没打着,却打来了满天乌云,半空雷电,一场暴雨,吓得马县长屁滚尿流,险乎翻船落水。到了“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比马县长那帮弟兄们厉害,不知怎么就爬上去了,他们把“铁棺”掀翻,一看原来是木头做的,外棺内椁,里面只有古人的遗骨。 <br>  第二大古迹便是栈道孔,沿巫溪岸边的岩壁上,距水面数十米的高处,有排列得非常整齐、规则的石孔长队,孔口6寸见方,孔深2尺有余,孔距一律5尺。部分地段孔分上下两排,据推断,下面一排是为上面一排作支撑所用。现存石孔从龙门峡开始,一直延伸到巫溪县宁厂镇,全长130多公里,共有石孔6888个。至于这些栈道孔何时开凿,因何开凿,至今也是一个谜团。在时间上有人考证凿于唐朝,有人认为唐朝以前就有了。在用途上,说法也难一致,有人考证,这栈道是用来引盐卤的,这倒有点像当代人修红旗渠的意思,在半山腰里支起一条引水的悬渠,古人称为“盐卤笕”。也有人考证,这修的就是一条路,史书有载:“凿山岩而板梁为阁”,我国最著名的剑阁古栈道就是如此。有人分析,这栈道是既引盐,又运输其它物资,作战时还可供军队通过。不管是什么用途,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修这么一条栈道确实是很了不得的。 <br>  接下来,船入巴雾峡。只见东西两岸奇峰突兀,怪石嵯峨,峭壁之上,乳石倒悬,满眼都是丰满的浮雕。有“龙进”、“虎出”、“马归”、有“仙女抛绣球”、“猴子捞月亮”、“八戒拜观音”等。不仅外形酷似,而且每一组浮雕都有一串神奇的故事,难以一一记述。 <br>  巴雾峡东部高峡之巅的石缝里,也有悬棺。在那天然雕塑群中,出现了这么一个云里雾里的谜团,更使巴雾峡充满神奇,引人生发思古之幽情。笔者当时有诗记述:“名谓巴雾未见雾,怪石嵯峨任揣摩。龙进虎出马归去,悟空八戒仙挑挪。浮雕廊中无空处,绝壁岭上有悬棺。幽思幽情合幽趣,十里幽峡一部书。” <br>  沿巫溪上溯,越往里走景色就越神奇、秀美。前面就是滴翠峡了,山愈来愈高,岩愈来愈悬。先是双峰如合、天开一线,让人觉得是“奇峰与天接,轻舟窟中行”。继见迎面一峰突兀,横锁江流,人称“关门岩”。又见一壁横空,岩石红褐,人称“赤壁摩天”。滴翠峡两岸群山植被丰厚,灌木丛生,满山苍翠。山间多处泉水,横空倾下。丽日高悬,飞瀑如雨,别有一番情趣。更有群猴嬉戏,燕舞莺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行船至此,笔者由不得命笔记述:“瑶台翡翠落巴东,削壁尽成玉芙蓉。天开一线绿双翼,峡进三重黛千峰。飞瀑有情播晴雨,静谷无忧吹幽风。莺飞猿戏云不动,疑有仙人隐青葱”。 <br>  过了小三峡,前面还有一个小小三峡。小小三峡听其名,观其形,是袖珍型的三峡。不过,小小三峡比起三峡和小三峡来,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大致可以概括为:山更青、水更碧,峰更奇、峡更幽,壑更静,泉更鸣。这里,是峡谷风光的微缩景观。特别是新开发的漂流项目,集惊、险、奇、趣为一体,非常值得一到。不过,这小小三峡依托的是马渡河,此河只是大宁河上的一条支流,本文要记叙的是天下第一溪——巫溪,对巫溪的支流也就不能一一详叙了。 <br>  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巫溪归来不看峡”,听来似乎有点言过其实,实地一游,你会相信这话并不夸张。日本国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游过小山峡后题字“天下绝景”。1992年,时任中国总理的李鹏也在这里写下“中华奇观”四字。可见“天下第一溪”名不虚传。   
7#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3:10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山水(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七)<br><br><br>--------------------------------------------------------------------------------<br>  <br>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宋朝人王正功的评价,也是多少代旅人公认的一句话,用流行的说法,就是古人与今人达成了一种“共识”。 <br>  甲,是第一的意思!因此,称桂林为“天下第一山水”当无争议。 <br>  桂林的得名是“桂树成林”,可惜我们去得早了点,桂花还没有开。但去桂林意在山水之间,而不在观赏桂花。 <br>  桂林的两江机场距市区有十几公里。我们乘上小公共汽车赶往市区,一路只见远远近近的大小山包,全都披着碧绿的春衫,却无一处裸露。最为奇特的是,此处群山与别处不同,一律缓起缓伏,没有剑拔弩张的狂放,仿佛是柔软而鼓胀的海绵,挤一下就能滴下水来。尽管这些山在桂林尚称不上风景名胜,但已足够我们平原来的人一饱眼福了。倘若把这些山中的任何一座,搬到黄海滩上,它也会身价陡增。这就和人才竞争一个道理,桂林这儿聚集的“山才”太多,于是就造成了一定的积压和浪费。 <br>  到达市内,已是中午,游览漓江全程已经赶不及了。先看近景吧。 <br>  象鼻山是桂林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br>  在桂林城南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突兀着一座造型酷似巨象的山峰。整座山就如一座立体雕塑的大象,面向江水,大而粗的鼻子一直垂伸到江中,恰似巨象在饮水。更为奇特的是,这只巨象还有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在它的眼窝部位有一南北对穿,长约20多米的扁长岩洞,洞倒不甚奇特,奇特的是它怎么就生在了“眼睛”这个部位!从“左眼”望,可见桂林半城山色,一溜街市,从“右眼”望,江波帆影,山踪洲迹奔来眼底,真是一绝! <br>  桂林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但是,既然讲它是以“山水甲天下”,游人也只能把洞和石都归类于山里了。 <br>  看完了象鼻山,就近去看骆驼山,也许象、驼一家吧!这骆驼山与象鼻山异曲同工,都是山形酷似其名。你在此山前游来逛去,无论哪个角度,看此山总似一头遨游于绿树丛中的巨大骆驼。不过,喝酒的人看了,它又仿佛一只古式的酒壶。这也不奇怪,骆驼的造型本身就象酒壶,现在也有人把酒壶造成骆驼型。据说,明末有个叫雷鸣春的江南儒生,流落在此,狂饮不醉,大概因为骆驼山是上天赐予的仙壶吧! <br>  造型奇特的山,别处也有,只是这样大型的,集群的,唯有桂林。如果说大象和骆驼是写实的油画,那么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等处就是写意的国画了。叠彩山山石如锦似绸,层层相叠,唐朝人元晦在游记中写此山是“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伏波山如“定江神针”,竖插漓江,势同阻流回澜,水浮山,山映水,山水互动;独秀峰孤峰拔起,俊秀飘逸。清代诗人袁枚有诗写独秀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的诗半是记景,半是寄情。他是登上山的,还有人没登上山,留下的便是怅然若失了。史载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桂林留流43天,遍踏桂林山水,惟有四到独秀峰,竟未能登上去,留下终身遗憾。据说是因为山僧怠慢,致使他失望怅然而未能“登峰造极”。可见,景点门口那些售票者、管理者的态度对游人影响极大,有时因为态度问题发生一些不快,游客即使买了门票进得门去,也全无游兴。当然,徐霞客那时可能不用买门票,但遇上一些无礼的人和事,也会破坏他游览作记的兴趣的。 <br>  七星岩、芦笛岩,是以大型岩洞著名。七星岩分上、中、下三层,最早称“栖霞洞”,隋朝时就有游客来此。上层洞高出中层8-12米,已经发现一千四五百年了。而下层低于中层10-15米,是至今仍在发育着的地下河道,这个岩洞堪称“多世同堂”。芦笛岩则是1959年才开发出来的后起之秀。桂林的群山之中,溶洞甚多,已发现的就有400多个,可谓各有千秋,但七星、芦笛二岩堪称正副代表。七星岩粗犷阔大,芦笛岩精雕细琢,岩中有洞,洞中有河,河中有峡,石城、石廊、石带、石幔、石幕、石旗、石笋、石柱、石花造型奇异,令人目不暇接,真正的洞天世界。 <br>  游山玩水,游过山再去玩水。次日,还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行程,就是泛舟漓江,直赴阳朔。唐代的大诗人韩愈曾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名句传世,说的就是漓江及其两岸青山之美。 <br>  上午9时许,我们登上游船,导游介绍,这一路水程约83公里,是山水相依的锦绣画廊。其实,导游的解说我们早已在书本上读过,耳闻不如目睹,目睹须伴神游,身临其境当然还要凭各人的体会与联想,游览才能得到达一个自己意象中的真美境界。 <br>  因为韩愈说过这里是“山如碧玉簪”,后人便都把桂林的山称为“簪山”,我看来看去,总觉得“簪山”并不恰当。山形尽管奇特,但很少有刀削斧砍的痕迹,也不象张家界一带的山,上锐下削,那才像倒插下来的玉簪。而漓江两岸,群山颠连,满目葱茏,酷似一班头缠翠巾、身着翠裳的壮家“翠袖”,手挽手,肩并肩地跳着柔姿舞,轻松舒缓。漓江在群山脚下汩汩流淌,更使得两岸青山充满灵秀之气,如同十万秀女一曲舞毕,就着碧水濯足沭发,洗出了滋润,洗出了青春,一个个骄傲地挺起了丰满的胸,展示着女性的形体之美。 <br>  漓江的水不如想象中那般清纯,近看白里带着黄,略显浑浊。但是两岸青山倒映江中,特别是沿江两侧郁郁葱葱的凤尾竹,衬映得一江流水绿如蓝。 <br>  坐在船头观山景,两岸山形变化多,有鱼跃龙门、青蛙出洞、群龙戏水、仙人推磨、美女照镜、乌龟爬山、狗熊望天、骆驼过江、狮子骑鲤……趣味倒也不错,形神也算兼备,但此类造型,别处山中也有。因此,我总觉得这些天然景观,赋于了人造的命名后,倒反而有点“蜡”味了。漓江途中诸景,惟有一处,令人过目难忘,这就是“九马画山”。 <br>  船行着行着,对面突兀一山,好似一巨大屏风,斧削水磨般平整,高约百米,横江截断。导游告诉大家,这就是“九马画山”,山坡石壁,如天然岩画,画上隐约有九匹奔马,形态各异。传说谁能一次找出九马,谁便是天下一品大官。那就是非宰相不可了。导游介绍当时陈毅在此找出了7匹,所以他是副总理。我辈愚人眼拙,但也能找出其中四五匹来。但见那些奔马,昂首嘶鸣,或见首不见蹄,或见首见蹄不见身,如同马队奔跑时卷起烟尘,而马身裹袭其中,隐隐绰绰,又栩栩如生,堪称天下奇景。 <br>  清人袁枚另有一首写桂林的长诗,把桂林诸山写得活灵活现。他写第一印象“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写山形变化:“女娲氏一日七十又二变,青红隐现随云烟,蚩尤喷妖雾,尸罗袒右肩。猛士植竿发,鬼母戏青莲……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清气既散浊气坚。至今欲活不得、欲去不能,只得奇形诡状蹲人间。”他把造型奇异的群山比喻为游戏的精灵,遭到刚风吹拂,而定格于桂林,形象、生动,活脱脱一部神话电影的画面。 <br>  游船在“九马画山”下转了个弯,继续前行。天忽然阴了,接着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有人觉得不太走运,怎么会遭雨呢!导游却来祝贺:你们真幸运,雨中游漓江别有一番韵致。烟雨漓江比晴日更美。再看时,果见烟云笼罩,细雨迷蒙,漓江携两岸碧树烟岚,飘飘忽忽,扑朔迷离,完全是铺展在天地之间的一幅水墨画了。原来“漓江烟雨”正是桂林山水中的一绝呢! <br>  船抵阳朔靠岸。这里又是一番景色。此处有两座青山并立,形同羊角,因“羊角”与“阳朔”的方言发音相近,因此人们称这里为“阳朔”。阳朔一带群峰耸秀,状如芙蓉,因此古人统称此处群山为芙蓉峰。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布政使洪珠在主峰东麓近水处刻上了“碧莲峰”三字,因此,后人就称这座主峰叫“碧莲峰”了。碧莲峰下,也有不少景点,诸如大榕树、月亮山等等。这里的风光也非常秀美,故而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我认为这有些哗众取宠!阳朔只是桂林的一部分,漓江游好比一条珍珠项链,阳朔是这颗项链上的一颗明珠,并没有什么“甲”、“乙”之分的。人们一路游来,饱览山水秀色,到阳朔仍然游兴不减,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还要再加上一个惊叹号,这就是阳朔对桂林山水这首壮丽诗篇所作的杰出贡献!  
8#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3:32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亭之醉翁亭(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八)<br><br><br>--------------------------------------------------------------------------------<br>  <br>  谁是“天下第一亭”,说法不一。有说是绍兴兰亭的,有说是滁州醉翁亭的。我辈不敢妄下结论,好在两亭都曾到过,近水楼台先得月,文章也就先从近处写起吧。 <br>  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 <br>  中国那么多亭台楼阁,享盛名且传之千古者其实寥寥。而滁州琅琊山中的醉翁亭,规模不算大,建筑风格也难说独特,交通条件更不怎么优越,偏它就成了中国第一名亭!究其因,是北宋中叶文坛领袖欧阳修被谪贬在这里,写下了千古不朽的《醉翁亭记》,于是,亭以文传,醉翁亭也变得不朽起来。 <br>  借着到南京出差的机会,绕道去一趟醉翁亭。车到滁洲城时,天近中午,空中渐渐沥沥下起小雨。我们一行三人便在一家不大的酒店中落坐,一是看雨能不能停会;二是先吃饭,因为一般旅游景点饭菜价格都比较贵的。 <br>  滁州是皖东著名古城,但现在城里看不到什么古迹,也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街景毫无奇特之处。好在我们不是游览市容,“游翁之意不在城”,只不过把小饭店当作游醉翁亭前的“歇脚亭”罢了。三人叫了一瓶安徽地产名酒“口子酒”,先寻找一下“醉翁”的感觉。 <br>  雨没有停的意思,我们只好买了伞,撑起,趁着点酒兴,朝醉翁亭方向走去。 <br>  如同提到黄鹤楼就会想起崔颢、李白,提到滕王阁就会想起王勃,提到岳阳楼就会想起范仲淹一样,提到醉翁亭,人们自然也会想起欧阳修。同样,提到绍兴的兰亭,人们立即会想起大书法家王羲之。中国的文人和中国的人文景观如影随形,须臾不可离分。 <br>  山道如今都是柏油路,虽然雨不紧不慢地下,脚下却不滑。两侧的山不很高大,树木茂密,但很少参天古树或奇异造型的植株。我想,就这点景色,如果没有欧阳修,琅琊山怕是出大名也难呢! <br>  醉翁亭到了。就在前边山间,出现了一处建筑群。原来,这醉翁亭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亭子,而是占地一万平方米,有九个不同风格、不同景致的小院组成的一个被称之为“醉翁九景”的整体。景区突出一个“醉”字,或因酒醉,如醉翁亭、同醉亭、醉翁楼;或因泉醉,如让泉、曲水流觞;或因梅醉,如古梅亭、影香亭。“醉”后又突出一个“醒”字,如醒园、解酲阁、洗心亭。一醉一醒,大彻大悟,反映了文人雅士既想入世、却往往又不得不出世的矛盾心态和处世思想。 <br>  我伫立在据说欧阳修常喝醉酒的那个小院里,背倚据说是欧阳公手植的古梅,望着欧阳公的画像,思考着他当年为什么要跑到这山里来喝酒。滁州城里不好喝么?就像我辈,进山之前特意在城里喝了酒,怕里边物价太贵呢。想来想去,还是因为欧阳太守当年在老百姓面前,总得注意些形象,喝酒是雅趣,但当着百姓面大吃大喝就不雅了。他有个文朋诗友,是山中琅琊寺里的和尚。他常去拜访这位文友。城里喝酒不好,跑到寺庙里去喝酒当然也不好,于是,这山道边的小亭子就成了欧阳公歇脚喝酒的“路边店”了。 <br>  与古往今来的众多知名文人相比,欧阳修还是幸运的,他至少没有受到司马迁受过的宫刑,孙膑受过的膑刑,他虽然被贬一隅却还能啸傲山水,寄情诗酒,称“醉翁”,写“醉文”,吟“醉诗”,说“醉话”。其实,这位“醉翁”并不醉,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便泄露了天机。 <br>  据史料记载,这座亭子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欧阳修之前,这亭子了不起就是座荒野孤亭。正是因为欧阳修为其作记,才使得附庸风雅者不断前来瞻仰,又有后人不断为其增添景点,经过800多年时空转移,发展成今天偌大一片园林,这肯定也是欧阳修始料不及的。 <br>  扩建园林有利有弊。一方面,为后人留下越来越厚的文化遗产,更加吸引游人;另一方面,则使后人对先人的处境产生错觉。如游醉翁亭,就觉得欧阳公挺会行乐,偌大一片园林得耗去多少民脂民膏呢?然而,倘若仅留一小小孤亭,而今的游人又有什么兴致去观看呢?这也是一对矛盾。 <br>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欧阳修的伟大,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出了醉翁亭,前面山道悠长,林壑幽深,登山的路不再是柏油路,而是青条石依山势铺就,时陡时缓。这才是真正的“琅琊古道”,但这条路也不是宋代就有,而是明嘉靖年间建成,途中还有一小亭、一小湖,亭称蔚然亭,湖称深秀湖,意思都是取自欧阳公“望之蔚然而深秀”的名句。没什么大意思,也就绕过去,继续向前。待到登上山顶,也累得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了。峰顶一阁名“会峰阁”,取群峰聚会的意思吧。登上会峰阁,展目四望,果然如欧阳修所说“环滁皆山也”!这琅琊山在烟雨雾岚之中,显得深远广博,满目青翠,给人一种飘飘欲飞的感觉。那琅琊寺就座落在山腰一处比较平缓的地方,高台阶,月洞门,匾额上书“琅琊胜境”,尽管这已不是唐代建筑,而是民国初年重建的庙宇,但仍不失庄严肃穆,颇具古刹气象。只可惜门口有不少叫卖旅游纪念品的,把这气氛给商业化了些。 <br>  雨中游琅琊山,的确给人一种似醉非醉的感觉。这醉,半是口子酒的缘故,半是因为这儿的山水也是醉人的。 <br>  回家途中,得诗一首,因人是似醉非醉,故而诗亦非诗,且作韵文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牵着魂魄游/琅琊峰下藏深秀/解酲阁中掩风流/流觞错觚假兴致/磋字切句真追求/一座小亭竟不朽/地以文名传千秋。  
9#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4:04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山庄(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九)<br><br><br>--------------------------------------------------------------------------------<br>  <br>  世界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是承德的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r>  我最初对承德感兴趣,是看了承德“露露”的广告:“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口气不小。 <br>  再后来,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叫做《一个王朝的背影》,把承德看作整个清王朝浓缩在这里的背影,可见有些根基。 <br>  于是就下决心去一趟承德。借着到清王朝发祥地——辽阳(建州)出差的机会,特意绕道承德,看一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所在。 <br>  到达承德的第一天,天色已晚,公园关门了。我在门口转了两趟,望着一圈连绵起伏,直通山间的围墙,酷似一座古城,真想像不出这里面有多大,更想像不出数百年来这儿发生的牵连着亿万人众命运的故事有多少。 <br>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作为首批游客进了门。但见门前匾额上悬挂着康熙皇帝的御笔“避暑山庄”,令人奇怪的是,那“避”字右边应是“辛”字,康熙爷把“辛”字多写了一横,成了错字。好好的字多加一横到底是笔误还是另有用意呢?看了资料才知道,康熙皇帝是特意加了一笔,还专门解释:“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不知康熙皇帝说这话时是什么心态,总之是伏下了一种不祥的谶语。他的后代,竟有两个皇帝死在这避暑山庄内。嘉庆之死虽不是为了避难,那咸丰皇帝却的的确确是为避难死在这里的。 <br>  初入庄门,并不觉得这儿有多大,那些宫殿也不怎么金壁辉煌,而且多为平房,可是越往里走越显得开阔。跑了几个小时,再翻一下导游图,才发觉仅仅跑了山庄的一角。 <br>  这是一座集宫、苑于一体的皇家园林,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又有正宫、东宫、松鹤斋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宫殿区就是皇帝来此避暑休养时处理公务的地方了。整个宫殿建筑青砖灰瓦、木柱古朴,不施彩画。但是布局规整严密,中轴线明显,不失皇家气派,这是皇帝在追求一种如仙似民的生活情趣和意境。康熙皇帝曾吟诗道:“谷神不守还崇政,暂养回心山水庄”,就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苑景区就是宫廷的后花园,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湖区旧时有温泉,东南部宫墙出五孔闸引出一条世界上最短的河流——热河,故而承德又称热河。看了湖区,仿佛到了杭州,湖面了水雾?
10#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4:26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亭之兰亭(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十)<br><br><br>--------------------------------------------------------------------------------<br>  <br>  绍兴的旅游景点太多,三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参观,主人安排起线路来就很困难。主办者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办,鲁迅故居和大禹陵是必去的,而距离市区13公里远的兰亭就只得放弃了。 <br>  我却不甘心。趁着大会交流发言的那个下午,犯了一次自由主义,溜到兰亭转了一圈,也算对书圣王羲之的一次凭吊吧。 <br>  兰亭,兰并不多,竹却不少。绕亭一泓碧水,隔岸丛丛翠竹。河上架桥,竹作扶手;桥上竖立拱门,竹为门楣;门后一亭,则是竹筋竹骨的“全竹席”,竹棚、竹门、竹窗、竹椅、竹几、竹杯……眼见是竹,手触是竹,也许是兰竹皆为文人雅士所爱吧,总之,初见兰亭,我只觉得它称为竹亭兴许更准确些。 <br>  兰亭要比醉翁亭占地面积大三倍,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醉翁亭把一座琅琊山都收归帐下,外围要比兰亭阔大得多。兰亭的得名,相传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这样说来,它的历史要比醉翁亭长出一大截。而帮助兰亭出名的王羲之又比帮助醉翁亭出名的欧阳修要老700余岁,这样一算,兰亭毫无疑问应称“天下第一亭”。 <br>  然而,兰亭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沉寂和没落,现在的兰亭,系明代嘉靖年间重建,1980年全面修复的。我们也就不用去考证是否原址,是否真迹了,反正认它作“天下第一亭”就是。 <br>  兰亭景区有一小湖,天然还是人工不得而知,人走竹制的浮桥,从湖上通过,倒也添了不少情趣。 <br>  来到流觞亭前,只见一弯溪水,逶迤流淌。水深不盈尺,水面宽不及一米。两岸皆块石为坡,且间有突起的石块,显然是作石凳用的,可以坐人。当年,王羲之邀约41位朋友列坐曲水两旁,装有酒的“觞”(酒杯)就在弯弯曲曲的水上漂流,水流时急时缓,觞也就时飘时停。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赋不出诗便罚酒一杯。据说游戏中有11人各赋诗二首,15人各赋诗1首,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成册并书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r>  兰亭集序记述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哦,这活脱脱一幅图画。文章接下来还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活动情况,没有丝竹管弦,只以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便足以游目骋怀!可见,当年这帮文人,舞文弄墨时也不都是依红偎翠,或者大醉三百杯,而后狂呼乱叫的。这场面非常文雅。就当时来说,王羲之无愧为高雅文艺活动的高级策划人。 <br>  咦,且慢,这王羲之怎么也与琅琊有关?看资料记载:王羲之,山东琅琊人。瞧,醉翁亭座落琅琊山,王羲之籍贯琅琊人,虽然两个“琅琊”天南地北,但怎会这么巧?看来天下名亭都与“琅琊”有关。我若有能力造一亭,干脆就称它为“琅琊亭”。 <br>  过了流觞亭,前面还有右军祠和御碑亭。右军祠建筑结构奇巧,周围环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过桥。房子里可见天、地、日、月、星五景,墙壁上书法可读唐、宋、元、明、清五代。那御碑亭内,陈列着一块高6.8米,宽2.6米的大石碑,据说净重达1.9万公斤,是我国最大古碑之一。当然碑的价值关键不在大小,这块碑的价值在于正面为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代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绝无仅有,堪称国宝。 <br>  兰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书法出名,故而进得兰亭,各景点都围绕书法布局设计。御碑亭西南,新建了一座兰亭书法博物馆,犹如一处世外桃园,环境十分幽静雅致。时间有限,这次去不成了。 <br>  由于没请导游,我们如同没头苍蝇乱钻一气,最后才发现,这里还有一处最重要的景观——“鹅池”。这里有一硕大的石碑,上书“鹅池”二字,“鹅”瘦“池”肥,不大等称。传说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做官,一天正写“鹅池”二字,才写好“鹅”字,圣旨到,他只得搁笔接旨。他的儿子王献之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成就了这块“父子碑”。 <br>  此外,还有一处叫小兰亭的,“兰亭”二字为康熙所书,因无数游客抚摸而碑文渐平,有文人称之为“君民碑”,我不赞成此说。因为这一说容易引起误解,好像“君民一家”似的。这块碑“文革”被砸,砸碑当然更不得人心!不管叫它什么碑,好歹是个文物,破坏了它,就是败家子行为。 <br>  或许是受了兰亭的墨香熏陶吧,回家后,我居然爱上了书法,尽管写得不怎么样,但练字总比不练字要好。眼看得如今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浪潮澎湃,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书法这门艺术,会不会也像整座兰亭一样,成为一种文物呢?如果是那样我也就成了一名文物爱好者了! <br>  兰亭未见兰,鹅池未见鹅。出得兰亭,天色已晚。到了绍兴城里,专门挑了个叫“小兰亭”的饭店,点了一道菜:红烧鹅。然后端起酒杯,望空遥拜,算作向王羲之的拜师礼。 <br>  但愿我不会成为书圣的“关门蒙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0.5.2024 19:5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