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9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茶坊] 怎么鉴赏古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7.2013 03:3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怎么鉴赏古诗啊,尤其是田园派的,我总是抓不住要点,回答的问题很问的总是

答非所问。

答:一.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作为典范的文学作品,她是要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如果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则是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如果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则是间接反映社会政治

生活。各个不同的时代,其诗歌一般具有各自侧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例如南朝

的言情诗、北朝的尚武诗、盛唐的边塞诗、中唐白居易等人揭露社会黑暗的诗、

晚唐的悯农诗、南宋的爱国诗,等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阅读古诗时,如果没

有弄清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就很难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所表达的主题。不过我

们在欣赏古诗时也不能从定义出发,还要根据具体作品对其艺术形象、思想内容

和主题作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按图索骥,乱贴标签。
当然也有部分诗歌,我们在欣赏时不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如大部分寄情山水田

园的诗歌,大部分表达送别与思念之情的诗歌,以及反映闲适生活的诗歌(如宋

代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

闲敲棋子落灯花”)无须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就能发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了解作家的思想、经历和风格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我们知

道“言为心声”、“诗言志”,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孟浩然

积极用世、希望出仕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作家的思想和

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用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

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

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

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

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一般地说,诗人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

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约。我们分析有关作家的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主体

风格。当然同一作家也有多样的风格。例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江

城子·十年生死》,也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

他也有《钗头凤·红酥手》和《沈园》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钗头凤·红

酥手》被改编成电影《风流千古》风行一时)。我之所以举以上这些例子,就是

想说明我们在分析某位作家的作品风格时,不要胶柱鼓瑟。

三.读懂作品的字面内容
我们在阅读古诗时虽不要求字字讲得清楚,但必须要读懂句子和关键的词语。诗

与文不同,她的语言要精练得多,该补充的要补充出来。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中的“独钓寒江雪”,就不能从字面理解为“钓”的是“雪”,而是在大雪纷飞

、寒气逼人的江上,独自一人垂钓。要想读懂作品,还要把作品中有关的用词特

点、句式特点、用典、修辞手法等弄明白。有些人在读古诗时不看题目,而题目

往往能揭示其思想内容,如王勃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逢入京使》、李

白的《行路难》《哭晁卿衡》、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白居

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等等。有些诗词的正文前面还有“序”,而“序”往

往起交代背景、作品产生过程、定下感情基调的作用,如东汉末年的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

的《扬州慢》等作品前面的“序”就起了这些作用。
要想读懂作品的字面内容,还必须掌握古诗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史地知识、

名物知识等。例如李白《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看素月坠江波。
东方渐皓奈晓何!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旧题乐府诗,共七句。诗中的“姑苏”即指今江苏的苏州,

“吴歌楚舞”不能理解为吴地的歌、楚地的舞,它是互文,即指吴楚一带的歌舞

;“银箭金壶漏水多”指时光不停地流逝着,“箭”、“壶”、“漏”都是古代

的记时仪器,代指时光、光阴。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就读不懂这首诗的字面意

义。又例如杜甫的《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里的“玉露”、“枫树林”、“丛菊”均暗示节令已属深秋。“丛菊两开”暗

指已过两年的光阴。尾联的“刀尺”“砧”涉及古代家人给在外的游子缝制寒衣

的习俗,诗人们常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这里深化了上句的“故园心”,表达了

在外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与乡愁。上面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读懂古诗所必备的基

本功。

四、理请作品的层次结构
诗歌也和散文一样,有其创作章法,讲究层次结构。古诗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从

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

虑。
1.景与情的关系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功能。诗人一般要通过写景来创设“情”的

根基,否则这个“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来看孟浩然的《临洞

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前两句紧扣一”湖”字写景,为后面的“欲济”和“羡鱼”作铺垫。

“欲济”即想渡过湖到达对岸,蕴含有想出仕之意;“羡鱼”即蕴含有羡慕功名

之意。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所写之景是后面所抒之情的基础。

没有前面的景,就无法抒发后面的情。再看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共有五句,前四句都是写景,末尾一句是抒情。当然,前四句写景的文

字里面也隐含有末尾一句所抒发的情。
2.事与情的关系 有些诗歌是先叙事,再从所叙之事中引出“情”来。例如李白

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里前两句写自己“欲行”时友人汪伦送别之“事”,后两句抒发汪伦与自己的

深厚情谊。后面的“情”是从前面的“事”引出的。再看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这首旧题乐府诗前两句是叙事:在长安的月夜中,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为远在边关

的征人赶制寒衣而做准备,后四句抒发了家人对征夫的无比思念。而前面的“月

”和“捣衣”则已暗寓了后四句的“情”。
3.事与志的关系 古人写诗,往往前一部分叙事(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境”),

后一部分言志。例如宋末刘克庄的词《玉楼春·戏林推》:
年年跃马长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 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 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 莫滴水西桥畔泪!
这首词先写南宋行将灭亡之际,在京城临安,朝臣们文恬武嬉,醉生梦死,整日

饮酒,赌博狎妓,漠视国事;后面表达作者关注国家时势的志向,劝诫有血性的

男儿眼泪不要为妓女而流。这里是先叙事,后言志。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

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的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历其境;下片言志,表明自己尽管

已“鬓微霜”,也要保卫西北边疆,为国效命。天狼星,旧说主外族的侵掠之举

,“射天狼”即反击外族(契丹、西夏)的侵掠。
4.景与人的关系 这里的“景”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境”。古人写诗填词,往往

先写景,后面再接着写景中人物的活动。例如南宋辛稼轩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片极写元宵的繁华景象,下片写作者所追慕的却是一位幽独的美人。

梁启超认为这首词的旨意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中原沦陷后,达官

贵人仍然醉生梦死,不图恢复,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辛弃疾的救国抱负,只有他一

个人孤独地追寻救国之策。这首词以象征的手法抒发情怀。上片写景是虚实结合

(元宵繁华为“实”,达官贵人贪图享受为“虚”),下片写人也是虚实结合(

灯火阑珊处之美人为“实”,自我爱国的美好情怀为“虚”)。又例如北宋范仲

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
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或说“境”),下片写人。上片大笔勾勒了边塞苍凉的自然

、军事环境,下片叙写了戍边将士戎马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功业未立的感慨和思

家难归的无限乡愁。
5.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古诗在写景和叙事时如果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位置时,我们

鉴赏就要把握其时空关系。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

春游望》的前四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隅,梅柳度江春。
这里以“偏惊物候新”代指时光又过了一年,第三、四句是说云霞升于天涯海角

、春光布满大江南北。这四句诗从时空两个方面写了诗人与陆丞和诗时的处境。

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前两节: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光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些诗句的前十句从空间的角度写了“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后六句以设问的方

式把思绪从空间一下转入到古往今来的时间上。诗人通过时空结合,把读者引入

到“面对无
2#
发表于 10.7.2013 17:57:23 | 只看该作者
太惊叹了,分明是个文学大才子。
你这样的人才干嘛曲居在德国呢?

中文是很高深的。
西方一百年也出不了几个懂我们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0.5.2024 07:4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