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德国朋友想找中国媳妇 [打印本页]

作者: hlwlyx    时间: 29.11.2005 18:17
想在德国留下并且能拿到德国居留对于女士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德国男人结婚,本人认识的德国朋友愿意帮助想留在德国的女士,名额有限,要求会最基本的德语交流,邮箱zhoukankanhl@163.com电话01798101710
作者: christine    时间: 29.11.2005 23:28
天呢,人蛇,,,,,
作者: 数码精灵    时间: 1.12.2005 16:03
大家小心啦!
作者: 五香    时间: 2.12.2005 11:28
<!--emo&^_^--><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happy.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happy.gif' /><!--endemo-->,能不能帮我找个德国老婆啊???
作者: romyzeng    时间: 2.12.2005 19:06
<span style='color:purple'>想在德国留下并且能拿到德国居留对于女士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德国男人结婚</span><br /><br />这只是你自己的愚昧想法吧???嫁德国人?还不如叫我去死.........谁说要德国居留了?有什么好地?&#33;汗&#33;
作者: 意味深长    时间: 27.12.2005 15:39
这种事情最好别去碰 <!--emo&:angry:--><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mad.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ad.gif' /><!--endemo-->
作者: 陵光    时间: 27.12.2005 16:19
人渣!<br />现在德国早已成为移民国家了,各位只要在这边待够5-6年,<br />也就是说毕业后在德国找到工作,基本上德国绿卡也不难拿到,如果想申请的话。<br />哪个人渣居然敢发出这种帖子!
作者: acha    时间: 27.12.2005 22:10
诚帮德国美女取得中国国籍。。
作者: 笑对人生    时间: 27.12.2005 23:19
<!--QuoteBegin-acha+27.12.2005, 23:10 --><div class='quotetop'>QUOTE(acha @ 27.12.2005, 23:10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诚帮德国美女取得中国国籍。。<br />[right][snapback]844970[/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 <!--emo&(y)--><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thumbs_up.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thumbs_up.gif' /><!--endemo-->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 /><!--endemo-->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 /><!--endemo-->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 /><!--endemo-->
作者: lgt422    时间: 29.12.2005 15:38
真他妈的是人渣
作者: BlackAngel    时间: 29.12.2005 16:00
其实买卖是双方的事情, 他既然贴出来, 就说明有市场。 国人这种媚外心理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个世界上有需求就有供给,0 想杜绝就的先鄙视一下那些拿着中国国籍自卑的人士, <br /><br />其实本族男人有什么不好, 就是处女情节严重点, 赃点, 自卑点, 没男人气概点...... <!--emo&--><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 /><!--endemo-->
作者: Monie    时间: 30.12.2005 00:02
我倒是有个德国朋友,真的是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想找个中国女朋友。。。。。
作者: U31    时间: 30.12.2005 05:28
春蚕到死丝方尽<br /><br />北师大 张敬铭<br /><br /> 她的名字叫华知萍,但她并不是中国人。她出生在奥地利,但老死在中国。自从她十几岁时爱上一个中国青年以后,便矢志不移,忠贞不渝,把自己的青春、六十多年的岁月全部献给了自己所爱的人,和他荣辱与共、生死相依,风风雨雨终其一生,于平凡中显现其不凡,甚至可说是伟大。一种伟大的胸怀和人格。<br /><br />她的丈夫是中国人,孩子是中国人,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了她的第二故乡。<br /><br />华知萍在她的祖国奥地利原本姓瓦格纳,名叫格特鲁德。她大约于一九一六年出生在奥国皇家炮兵一个普通军官家庭,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过得和睦温馨,父亲是能工巧匠,自己动手,样样全有,母亲温柔贤良,善于勤俭持家,她的双亲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是家里的长女,她和她的两个弟弟在这个充满关爱的家庭里享受了幸福的童年,每逢圣诞节孩子们都会得到父母精心为他们准备的礼物,他们在学校接受了正规的基础教育,课余时适当地学习一些手艺技术,此外可以尽情地玩耍,游戏、下棋、溜冰、滑雪、逛公园、看电影,少女时代的她还曾经去学习宗教课程,这样,到一九三一年,她已成长为一个温柔、漂亮、善良、可爱的大姑娘了。<br /><br />她正是这一年在维也纳一个公园内的溜冰场上,遇见了在奥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杜承荣。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政府选派了若干优秀青年前往奥地利警官学校学习警事。来自浙江东阳湖沧一个中医家庭的杜承荣是从两百名考生中择优选拔出来的。闲暇时去公园走走,学学溜冰,可以放松放松,调剂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在溜冰场上杜承荣是个新手,止不住地连连摔倒,格特鲁德大大方方地走上前去,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如何换步,如何保持平衡,他们就这样相识了。从此,他们经常在一起溜冰、散步、交谈,杜承荣非常幸运,他认识的不仅是一位溜冰老师,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德语老师,听了这个中国青年的描述,奥地利姑娘对遥远的中国和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十分向往,他们由相知而相爱了。<br /><br />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一九三三年杜承荣学习期满返回中国。一对恋人面临分别的考验。小姑娘年岁不大主意大,不论亲朋好友如何劝阻,她决不放弃自己认定的 “伟大的爱情和幸福”,一定要跟随她的爱人去中国。最大的阻力来自父亲,没有父亲的签字,尚未成年的女儿不能出境。幸亏父亲的一位朋友帮了大忙。这是一位有威望的高级警官,他认识杜承荣,对杜颇有好评。据说警官学校的老师们对杜普遍反映良好。他还说,他的两个女儿之中任何一个如果嫁给杜先生他都会非常乐意。这样,一九三四年收到杜承荣寄来的旅费之后全家人终于依依不舍地把姑娘送上了开往上海的“玫瑰号”轮船。<br /><br />“玫瑰号”驶入上海港,姑娘打老远就认出了她朝思暮想的爱人,一下船便投入了爱人的怀抱。他们一共结婚三次,第一次是在上海的一个宾馆按西方的模式结婚;第二次是回到承荣的老家,为了尊重老人的意愿完全按中国老百姓的传统: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东阳湖沧的村民们亲眼看见杜家娶了个洋儿媳;这两次时间相隔不长,只隔两三天,当了中国的儿媳妇,奥地利姑娘从此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华知萍。第三次是为了给大儿子在教堂施洗礼,必须按宗教规定补办结婚仪式。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有着三重的承诺和保证,如此深厚的基础赋予这婚姻以坚不可摧的特性。<br /><br />生活有如大海行舟,固然有风平浪静、景色宜人的惬意日子,但也会有惊涛骇浪、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刻。承荣在三所警官学校任教,收入颇丰。他们婚后的前几年确实过得非常幸福,丈夫对妻子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只要有空他总是陪伴在妻子身边,散步、聊天、远足、听京剧、看电影、和朋友聚会,让妻子时刻生活在浓浓的爱意之中。承荣还有意让妻子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穷苦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教她学习中文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女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找到一个知道心疼体贴自己的男人。<br /><br />幸福的生活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三年,抗日战争爆发。杜承荣全家被迫开始了东奔西逃、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他们和中国人民一起度过了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这期间他们失去了一个小儿子,直到抗战胜利他们才回到杭州。平静安宁的日子不长,由于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国内很快弄得经济凋蔽,物资匮乏,通货膨涨,民不聊生。杜承荣一家六口在城里生活已难以为继,听从父亲的意见,他们举家迁回了当年拜天地拜爹娘的湖沧农村。从此,从欧洲嫁到中国来的洋儿媳变成了浙江东洋湖沧的一个普通农妇,洗衣、烧火、做饭、样样都要从头学起,为了生计还要学会养鸡养兔喂猪。只要一家人能够吃饱穿暖,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呢?对于有劳动习惯的人来说,还自有乐趣在其中哩!但是,如果比较一下欧洲大都会维也纳和中国农村之间的落差,能够适应如此大的变化实属难得。这里有爱情产生的巨大动力。<br /><br />新中国建立之前,杜承荣的同事曾劝他跟随国民党去台湾,他选择留下来,因为他的职业是教官,是学校里的教员,而教育工作是千秋万代的事业,任何时代都少不了的。建国后,作为国民党的军警人员会遭遇什么样的境况是不难设想的,他们的生活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只不过是遭到歧视,那么,一有运动承荣就成了想当然的斗争靶子,虽然他没有任何不利于新政权的言论或行动。按说,在当地他们家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承荣的父亲不仅懂得中医中药,常常为村民们看病,他还曾经是东阳县的政协委员。一次,开完政协会议,老人家摔了一跤,从此竟再也不能起床了,洋儿媳日夜守护在公公床旁,老人含泪对她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亲女儿!”<br /><br />老父亲去世后,为村民们看病的事自然就落在承荣身上了。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医德,收费低廉,特别穷困者给予免费,这家人为人如何老百姓心里是清楚的。<br /><br />应该说明一点,从五十年代起,维也纳的亲人们就多次辗转托人捎话,希望华知萍独自或带两个孩子返回奥地利,承荣没有丝毫可能出国,把一家骨肉生生分割开来她宁死也不会接受,连考虑都不予考虑。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家和全国人民一样吃糠咽菜以填饱肚子,她用树皮草根拌入少许粮食做成的“饭“,孩子们难以下咽,她真是心如刀绞,而承荣却用幽默来鼓舞家人,他一边大口吞咽,一边说:“这是红烧肉,好吃,味道真好!”<br /><br />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席卷全国,浙江东阳湖沧自然也不会例外。承荣不仅在本村挨斗,有时还被邻村借去当活靶子批斗,每次他出去挨斗,妻子都会为他把衣服拉拉平整,温柔地轻声说:“我等着你,等你回来。”外村的人毕竟不及本村人了解底细,批斗起来更加狠毒,承荣怕妻子心里难受,回来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对我还好,放心吧!”有一次,他回来很晚,神情极度疲惫,脖子上还有一圈血痕,妻子流着眼泪再三追问,承荣才说:“这次我真的是不想活了,我想到了死,但是,当我在想象中看到你的脸,我放弃了这个念头,撇下你一个人,我受不了,今后不论人家怎么对待我,我向你保证,不做傻事。”如果没有他们彼此之间刻骨铭心的爱,生生死死永不离弃,这场灾难他们是挺不过来的。<br /><br />除了政治上被打入另类、倍受欺凌侮辱之外,贫穷象一条绳索紧紧地缠绕着他们。离开奥地利时母亲塞给她的首饰早已为救急而用掉了。好在孩子们都很懂事,大儿子幸运地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学校,每月有二十几元的助学金,他总要省吃检用寄几元钱回家,留在身边的孩子都尽可能地帮助大人干活。他们虽说不可能生活在蜜水糖罐里,然而,有华知萍这样的母亲是很幸福的,他们不仅过中国的节日,还有每个孩子的生日和圣诞节,母亲保持着维也纳老家的传统做法,一定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准备好各种礼物,母亲要求他们学会中德两种语言,在寒冬腊月里,室内无火,滴水成冰,母亲点着小油灯为家人纳鞋底,孩子们依偎在她身边,听她讲安徒生童话,母爱似乎驱散了寒冷,是爱把一家人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小女儿出嫁时,第一次看见父亲站在家里唯一的箱子前痛哭失声,小女儿懂得这是父亲的爱,也懂得父亲的无奈。他们家在物资上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感情和精神方面却是富足的。<br /><br />时局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继中美建交之后,奥地利不久也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华知萍在维也纳的亲人们始终在寻找机会实现家人团聚的愿望。她的弟弟瓦尔特一再给奥地利驻华使馆的官员写信,希望使馆帮助姐姐回国探亲。使馆官员虽然公务繁忙,对此事依然给予了关注。维也纳家人寄来了钱,可是华知萍的当务之急不是回国探亲,而是用这钱为一家大小添置必须的衣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杜承荣一家的生活和全国人民一样逐步好转,大儿子在昆明提升为工程师,已经有能力把父母接过去享受天伦之乐。后来,在胡耀邦同志的大力倡导下,全国上下大批冤假错案问题得到解决,承荣在政治上也得到了平反,由于奥中友协副会长卡明斯基教授多方奔走,承荣在临终前欣慰地看到了奥地利政府颁发给他妻子的国籍证。为他举办的葬礼证明他得到了村民们和国内外亲友的尊重。<br /><br />华知萍的事迹一经各媒体介绍,立即引起中奥两国人民的一致好评,人们深为感动,真心诚意地赞赏她高贵的品格,她成了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代表和象征。受维也纳市长的邀请,时隔半个多世纪她才第一次回到祖国与家人团聚。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为了表彰她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地请她去总统府做客,给予她极高的荣誉。无论是面对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极端困境,还是得到人们由衷的夸赞和敬佩,她的神情和心态都是那么平和、安祥,当她接受各方人士的采访和赞扬时,我们听到她用地道的浙江方言平静地回答说:“没有什么,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她衷心希望媒体不要过分宣扬她,因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br /><br />如今,华知萍已经仙逝,她和她终生挚爱的丈夫在天国相聚了,他们又可以幸运地形影相随,永不分离了。我们会永远纪念他们,歌颂他们的令人感动的伟大的爱情。<br /><br />春蚕到死丝方尽,而丝织的绚丽多彩的锦缎将留在人间永放光华!<br /><br />2004 年 8 月于北京<br /><br /><a href='http://www.wenjiahengye.com/test/xueni//essay/ccdssfj.htm' target='_blank'>http://www.wenjiahengye.com/test/xueni//essay/ccdssfj.htm</a><br /> <br />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www.kaiyu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