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难得:百余中国文坛大腕云集
[打印本页]
作者:
欧洲新报
时间:
6.11.2009 13:33
标题:
难得:百余中国文坛大腕云集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6.11.2009 12:48 编辑
: j9 A3 `( Y3 X7 v3 u' e
( n1 l2 N j$ ]+ H) m6 [- F
难得:
百余中国文坛大腕云集
. T% }3 h$ K. [& A1 g+ E( F
" g; E% B* F! C1 F1 K
4 y2 E8 u$ g& ~' L: j! Y
( ^2 e5 u% B4 [' h& `
《欧洲新报》人手少、任务重,尤其遇到书展这样的大动作,更是忙得拉不开栓儿。每天晨起,看着日程上那些中国文坛大碗、影响巨大的作品,真痛恨自己分身无术、不能同时于各个展厅之间出席活动。毕竟,百余名当今中国最顶尖的作家、文化人同时参与一项活动,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
) m& P8 B8 i/ s- g1 |, S3 }
所以,即便分身无术,还是要强攻硬取,力争目睹更多文化大家的风采。
! g0 s% ]" v# X6 @9 w J! X
+ P' V$ \$ c' v4 h, a1 B# U5 m
————《欧洲新报》记者手记
8 G# V; o6 ^2 K; y: e
$ z- N" e1 j% _
十月的美因河畔骄阳迷人,法兰克福书展上的中国风让人眼花缭乱,百余中国文坛大腕的盛大亮相更让本次书展的中国主宾国活动群星璀璨。
, X4 E, e5 s: |2 [# E
1 w, P+ B$ e% S+ `* p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大陆知名作家包括王蒙、铁凝、莫言、余华、苏童、毕飞宇等一百余位,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当代作家代表团。早在十月初,他们就在德国展开了包括演讲、对话、论坛、朗诵会等活动。数十场关于中国文学、文化、历史和出版的专题论坛也在书展期间密集举行。同时,港台地区的知名作家和学者也斯、龙应台、张大春、杨照、王德威等,也在书展现场进行讲座、对谈等文化活动。
, [: b% t$ J C2 V5 A7 T/ Y3 E
! V8 S5 l7 o# r( p4 B& N+ _
铁凝:美因河畔的大忙人
& e! w+ ~# w1 m
8 F% s5 i' c3 U7 ~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本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可谓名副其实的“大忙人”,书展开幕式致辞,出席主宾国开幕式,参加女作家座谈会、文化图书签约会……美因河畔驻留着她忙碌的身影。
( i! D: I5 j; @$ m' S
* p6 \; X* F" z. S/ w
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铁凝在法兰克福书展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直言自己对中国作家济济一堂的场面很感动,中外作家之间、中国作家与国外读者的热络交流也让她回味不已。
; a- ?# F) F# y2 z2 K7 k' E
5 O9 F# k P2 e/ Q
“自发赶来的德国当地作家和读者抱有那么大的热情和注意力,中国作家谈论德国文学和文化是那样地融洽和自如,我觉得非常难得,非常美好,我相信这仅仅是个开始,以后这样的交流不是要减少,而是要增多。”铁凝说。
4 a4 R1 n! [5 g
$ r' H# `- a1 @* g: ~
她相信,本届法兰克福书展对中国作家来说是一次机会。借助这一全球出版业“奥运会”平台,中国作家愿意把自己和自己的文学介绍给世界,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进行交流,所有这些都会产生积极意义。
/ e) T3 V* X, [5 ]
* Q3 I7 ^% d$ [3 f
“不过这种意义将会慢慢产生,不会随着人群的到来突然产生,因为互相了解和沟通需要时间,但是走出第一步非常重要。”铁凝强调。
$ G9 ^. B* @5 _* x; s5 q g7 f/ a+ k4 j
( A M3 |0 B# X5 Y2 H# q9 c* [' R
王蒙:汉字不可战胜
* k' ~6 c/ I; a) B( ~$ F2 P
# C0 b. Q$ x7 X+ ]& R& h4 J. \3 F
当中国知名作家王蒙在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题馆主讲“中国当代文学生活”时,热情的书迷们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
* j% w/ i4 W6 d F
" t X7 Q, w/ M
现场有外国读者向王蒙提问,复杂的汉字有没有向拉丁化发展的趋势,王蒙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绝对不能改,改了中国就亡国了。他称自己从一九九一年已经解决了用计算机处理汉字的问题,因而汉字已是不可战胜。
$ o- w4 z( S$ O# X
$ L: q: L* m0 t, X, R3 k
现场一位自称“六0后”、生活在德国的中国读者问王蒙,是否对中国新一代被“Superstar(超级巨星)”引领的发展趋向感到失望。王蒙回应说,去年汶川地震后,许多“八0后”、“九0后”已体现出了公民的责任感。王蒙还在现场引用了作家老舍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牙很多,但没花生豆;老了的时候花生豆很多,可是没牙了”,劝诫像“满嘴牙”的韩寒那样的后辈作家,也许应该体谅牙快掉光了的“老爷爷”、“老奶奶”,“把花生豆煮烂一点,大家一起和和气气地吃,多好。”
( |: k# j. ?( [1 t
6 ?' A+ o# W$ ~) d5 R: l3 s# l: X7 j
刘震云:在德国体会了一次“刘跃进”
( z( P s& N8 I8 o" }0 Y! z
8 X/ [( A- D9 e
作家刘震云十五日在法兰克福书展举行《我叫刘跃进》作品见面会,幽默的语言赢得了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和笑容。
; V2 a8 p5 t2 y5 }* C3 c9 _
, m! U* d5 ^' J Z/ T
在讲述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时,刘震云幽默的语言让现场观众笑声连连。如:有一天,刘跃进在上街的时候丢了一个包,在找包的过程中又捡到了一个包。他的包里藏着一个秘密,没想到在捡到的包里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 W7 u% Z4 i# J
6 N% X2 y3 j0 Q& g% ]1 C: k
刘震云介绍说,这本书的德文版书名是《贼》。十四日中午刘震云装有电脑、钱和护照的包被小偷偷走,他笑着对现场观众说,自己在德国也体会了一次“刘跃进”。
3 }/ `" c' S' P
, m8 S8 s: A/ D% E
第二天,刘震云又与德国作家在法兰克福书展三号馆就中德城市文化差异进行对话。此前受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邀请,刘震云在德雷斯顿和杜塞尔多夫两个德国城市生活了两个月。刘震云说:每天我都去莱茵河边跑步,会看到岸边的人们向过往船只上的过客招手欢呼,游人也会以热情的呼喊回应。有一次,岸上只有我一个人他们也热情地招呼。这在中国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
* e3 G) r d: N
- o2 o& g$ C% K
余华:铁杆粉丝来捧场
! v; o3 X# u) ?& Z7 i4 s' r$ w
@/ O' r* Z, u/ X s& [: G
原本在法兰克福书展并未安排中国作家的新闻发布会,但当几位知名的中国作家意外地出现在当天中国馆的发布会上时,现场气氛顿时高涨。
- [3 }) v5 C5 t( ]7 c! {0 ^
: `7 ]0 o2 E, N% @( _
一位法国的铁杆“余华迷”,操着一口娴熟的中文自称读过余华所有作品的中文版,尤其喜爱《许三观卖血记》中简练的语言。余华回应道,早年听《马太受难曲》,便产生了用短篇的手法写长篇小说的梦想。
7 p1 P7 b8 B( y( [
1 H$ `; X- {7 K5 k; i
方方:畅谈中德城市差异
1 k; a$ c, p3 n; \& g. n
! C5 f" W; ~. }9 f0 [6 P
十七日下午,来自武汉的中国女作家方方与一位来自柏林的女作家参加了由歌德学院中国分院举办的“城市对话”活动。
$ |7 t+ r9 L* p1 b7 H+ O0 G+ Q
) `( O+ F- B: P
此前,方方已受邀在德雷斯顿生活了两个月。她笑着说,在武汉这样的中国大城市,周末两天是人们一周生活里最热闹的两天,大家都会上街、购物,商场会营业到很晚。而在德雷斯顿,人们周末全部在休息,商店也不会开门营业。国内的朋友说,德国人真傻,最好的赚钱时间他们却在休息,我告诉他们德国人在前五天已经赚够了钱,周末都去别处花钱去了。
! `* J) H4 ]2 o- i, P, M
! b3 `3 F7 h( r! w+ j/ G
方方在德雷斯顿住过一栋由艺术家们改造的老建筑,对德国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她表示十分欣赏。她认为,中国政府急于得到外国人的欣赏,所以中国大城市试图向纽约巴黎这样的城市看齐,拼命建设,这些大城市崭新无比看上去差不多。相比之下,我非常想看看德国的小城市和农村,我发现它们越小就越美丽越雅致。
2 F3 o' X! G, D% p; x
$ D. o9 n F2 B/ z* e. C# a0 r
阿来:推介西藏文化
, R! y1 h* W4 \! ^7 Y
! z) j9 \; l$ L m+ C1 i
由于拥有藏族身份,四川作协主席阿来在中国作家群中显得尤为突出,行程也被安排得极为紧凑。在十四日的中德文学论坛上,阿来就全球化趋势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这一主题发表演讲,题目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民族文化》。他的德文版新书《遥远的温泉》在十六日举行新书见面会,旧作《尘埃落定》等也在十七日法兰克福大学举行作品朗诵会,当晚还召开了《格萨尔王》创作及西藏文化发展专题研讨会。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www.kaiyu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