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请教信用卡使用中的一个问题,急!!! [打印本页]

作者: yyt1    时间: 7.1.2012 13:35
标题: 请教信用卡使用中的一个问题,急!!!
本帖最后由 yyt1 于 7.1.2012 13:38 编辑
" A( x5 p% g) n: I; s3 N5 _- D9 \4 [# n
去年初办了张Gebührenfrei的信用卡,一直用的好好的,前阵子(去年10月底)因为急用,在ATM机上取了800欧的现金。因为是月底取的,该笔支出记在了11月份的账单上(每个月的账单是在下个月初生成的,即12月初)。问题来了,除了800欧以外,还问我收17.42欧的利息。但是,这个信用卡的主页上明明写着
& N8 b: k- G* a. W
, }- S0 n, ?  u% N9 rBargeldabhebungsgebühr weltweit am Schalter/Bankautomat     preise: 0
  R9 ?6 N6 Y; J! t7 F* a3 R1 Z3 Q8 b' O9 E; Q: q3 C5 @$ G
在上个月的转账中,除了这个利息,其他钱都还了。关于这个利息,给该公司写了几封邮件,得到的回复如下:9 ?) ]" Z  A: y+ C
5 s+ h; f8 _# I( s8 t  l; k
Die Zinsenbelastung erfolgte aufgrund der Bargeldtransaktion im Monat November. Bargeldtransaktionen werden immer vom Tag der Transaktion bis zum vollständigen Ausgleich verzinst. # I& |" ?- d: g% j1 \! D

! `) u' u9 ]4 u/ c& q# i今天收到了12月份的账单,结果再次问我收15.99欧的利息。简直无语了!什么公司嘛,太坑人了!& G- e2 a& V1 e

* I! u: v7 D$ w/ t1 p请问这两笔利息收的合法不?谁有这方面的经验,不吝赐教。尤其是第二笔,简直是莫名其妙。11月的账单在12月中旬就还清了,而且在最新的账单上也列出来了。
作者: aprilipice    时间: 7.1.2012 14:37
那个是说手续费免除吧不是说利息。。。
/ m9 R/ C0 V8 Q$ ~! B8 x4 B. A; O: b2 A
第二个是因为你所欠的款并没有完全还清(就是那部分利息),所以还需要再支付利息。。。8 {# i& s. i! Q9 ]$ M
  s) `' a( c7 f8 D. y; K
按字面意思理解的,不保证全对。。。
作者: zhangheinz    时间: 7.1.2012 14:44
感觉第二笔钱是不太合理,不过不知道他收你钱时账单是怎么写的,也有可能是年费。信用卡公司赚钱主要是靠你买东西刷信用卡时候,商家给他的折扣,所以你只拿现金肯定是要多给钱的,估计合同的小字里肯定有。第二笔倒是可以再问问为什么扣你16欧,不知道是不是你没刷到他的限额。
作者: ericwzy    时间: 7.1.2012 21:07
没什么问题,11月的账单是到11月30号比如,你12月1到现在的时候自然还会产生利息,你还款的是老账单,新产生的利息你并没有还。
作者: yyt1    时间: 8.1.2012 00:15
该信用卡不收取任何年费。
1 Z. i$ F  t$ Y& {! N7 T# e0 O# @( K8 D/ |5 g1 a
感觉ericwzy说的倒是有可能。写了封信给信用卡公司,希望能尽快得到回复~
作者: zhouyunfei    时间: 8.1.2012 00:30
这张卡全球刷卡免费,但取现的话立刻收利息费
作者: blazepop    时间: 8.1.2012 00:31
问下什公司 下次我 保证不找这个公司签信用卡
作者: ciyabaza    时间: 13.8.2012 01:25
取現金當天算利息。
作者: mirandayan    时间: 13.8.2012 13:03
信用卡消費不收取費用,但是幾乎所有信用卡取現就馬上算利息,按天算,直到你完全把錢還完了才不算利息。
作者: unununlum    时间: 15.8.2012 19:12
blazepop 发表于 8.1.2012 00:31
1 G. g! c' V* v- U问下什公司 下次我 保证不找这个公司签信用卡
, O$ ^9 R- t" }0 m0 V
信用卡到处都一样。取现是要付钱的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www.kaiyu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