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7 ^2 C }# |* C+ [0 b社交网络越来越细致、精准、目的明确,我们称之为精确社交 - d7 I6 f/ \5 @% J 1 O' R/ z/ X8 l) [& R: e! G近日Facebook上市,号称活跃用户高达9亿,让人不得不直视社交网络的急速进化。 ) J0 P6 G( Z1 ~! V& O. S/ ^) T) V1 R* F" ~# t/ s# g
人数上限150人的Path、被民间称为“约炮神器”的陌陌、什么都有的怪胎微信、只有情侣二人使用的Pair…… * G/ z- t o$ H+ X2 D8 J, I 8 s9 {( S, U$ ~在经历了什么人都可以是网友,谁都在你的社交网络中的泛社交时代后,人们开始探索更具选择性的社交模式,正如现实生活中在没朋友的时候努力结识一切人,在朋友数量达到一定基数后则会开始挑剔。8 k! h9 J0 c k5 f8 m
; g* ]- P$ H) U" x% \6 y
后Facebook时代的社交网络不再盲目追求多和全,而是将人群通过地理、兴趣等划分成精确的小组,社交的目的变得更为明确,摄影控一起去采风,吃货们就得一块大吃,这样的改变也说明我们多么害怕寂寞,科幻小说中那些不需要真实接触的未来在目前看来很难实现,键盘和网线其实只是大多数人想拥有真实接触的有利工具,而已。7 z1 k. E$ k5 H8 L7 K" w, y
# m% F* u X+ w3 }9 l) |' T精确社交,这是我们创造的新词———它指向的就是当下越来越目的明确、细分化的社交方式,不是你用哪一个社交网络的问题,而是你在不同的需求下选用不同的社交网络的问题———当选择变得越来越多,熟人社交和生人社交分离、强联系和弱联系分离,我们可以有更科学、更细致的社交管理,可是,我们因此而摆脱孤独感了吗? & P v9 d% i5 j7 m) T/ Y3 }# O6 Y5 c* S4 V( A
啧啧,连婴儿都有一批专属的社交网络了0 S. [2 ^) N- f9 Q1 e U2 W
% l. _, @8 [2 _" C# D6 s' [- y+ ^
1 P% Z6 R1 k1 s: L' |3 d# |这个社会的胖子会越来越多!据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医学院和社会科学部教授James Fowler研究,社交网络有传播肥胖的可能。虽然其发生过程尚不清楚,但肥胖与社交网络一旦建立关联,减肥的时候,还需要戒社交网络吗?5 `% R4 v! q5 Q( d+ Z; W$ D
0 v" U4 A5 ^8 Q) ? ^% p6 a4 p
不过,想戒更难!一周前的Facebook上市,就已经被认定为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在这社交网络的浪潮之下,躲得躲不了被灭顶是一说,想要不湿身?除非你不用电脑,或者穿越回归到黑白版本的诺基亚(微博)、摩托罗拉(微博)年代。况且,社交网络许诺的是一个灿烂的未来。一个有着英雄惺惺相惜的圈子,一个有着近距离时空关系的现实,一个能够舌灿莲花、喋喋不休、无人嫌你烦的场所。依照麦肯锡只坐头等舱的逻辑而言,说不定,一个社交圈就等你免费坐一趟头等舱,可以售出自己的产品、兴趣、智慧,甚至本人。当然,前提是你得找到社交圈。因为,在各种社交网络横行的当下,你得分得清,你在售卖顶级鱼翅的时候是不是面对的是一个环保主义者。9 Q+ S3 P* }. G* p
* z! W; T8 @+ \/ A大学生、邻里、吃货、书虫都有自己的专属网络 5 E( P% h+ u; z. A' O" N9 a2 R- F1 v' l( e
5月29日,Facebook的股票狂泻近10%,跌至30美元以下,而几天前,这个互联网童话的男主角扎克伯格才刚刚把自己在Facebook上个人页面状态改成了“已婚”。有人说,这是一个蜜月的开始,另一个蜜月的结束。 4 E g. j) o8 M* Z" F( f' @ / o" c# Y. H* _+ q2 [8 E* V% J其实,如此说法未免目光短浅、心胸促狭。殊不知,即便Facebook的股价犹如暴雨天起航的飞机颠簸不已,但起飞就已经像是刺向华尔街天空的一针鸡血———更多的人怀揣信奉上帝般的虔诚认为,前方风急雨骤,但分分钟就会万里晴空。因为,Facebook们掀起的是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前两次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建立以及雅虎、Google的上市)。在社交网络这个系统中,Facebook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处于中心位置,但一些新型的社交系统,例如,Path、陌陌、Pinterest、Instagram、Thumb、Foodspotting亦在以自己独特的所在吸引用户。新星不断诞生,黑洞不断发展。当然,其信仰的背后是基于这些社交网络的革命性。* o3 W2 l/ [# t% W9 A; j1 H2 {
% e$ O$ Z$ X. ~; m+ u }0 {! N在现实中看不见的关系网,在这社交软件中却愈发显得明显。看着洋洋洒洒的关注名单,自豪得要像交际花接受眼光膜拜时频频且优雅地点头。不过,亦有孤寂凄凉的时刻———当你振臂一呼,指望朋友能给予襄助之时,甚至只是想邀得陪你过周末的人,那些名字沉默得就像黑洞一样,意兴阑珊到恨不得把这帮人与软件一并删除。这叫连锅端。而在这混沌错乱的年代,在这个人情寡淡的社会,大把的锅正煮沸着,大把的锅也正让你恨不得连锅端。 + T z8 c# E+ o: ]- S$ ^* D2 c1 y ; ?) Q9 o0 B7 QPath、朋友圈的模式正是一剂心灵鸡汤。看着微博那几千、几万不是僵尸的僵尸粉,平日里再活跃的强关系也难以以朋友的姿态出现。而在Path与朋友圈中,这种弱关系则会被打破,烂友滥情的社交关系被避免。 * M5 N' C3 @& h% `, X4 y5 q8 m8 h1 N! J7 x5 f
英国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可以拥有1500名社交网站‘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大约150人的‘内部圈子’。社会圈子的数量增加,人脑的智力负担显然要呈现级数变化。”而这150定律从原始社会开始即是如此。一个部落超过150人就会慢慢分化成两个,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150人。寄希望于网络可以拓展社交圈,甚至期冀社交圈无限大的人怕是只能目光迷离地看着这“寥寥”150人兴叹。 % r6 s; U2 i/ }0 J7 s1 {1 H j' P: W U
城市沙龙式的社交注定要回归到家庭式聚会。分享视频、分享照片、增加表情显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这种分享勾勒出的是更亲近的私密关系。如果说,Path通过150个朋友人数上限刻意勾勒出客厅式的私密的话,那么,Pair就完全是情侣之间的闺房亲密了。在这封闭的二人世界,窃窃私语、卿卿我我、恩恩爱爱。早知有此社交软件,某个把微博当QQ使用的公务员在与美女调情之时,就不会引来无聊看客的集体围观了。1 W6 L* o5 b8 w1 ^8 ?' \, r- F
, z ^3 r) \* S9 K签到、约炮、邻里服务……LBS消解距离,却又沦为帮凶# s( l3 C. C' V* L7 e& ]+ j8 G
" N ~+ W' Y' M% |3 [ s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但在坊间,它被称为Lo-cation Based Sex,中文为,一切不以泡妞为目的的社交网络都是耍流氓。. }0 e/ v/ t# S6 ^9 K& ?
& [: O% t$ {4 M9 Q+ J2 APair是什么?人数上限2人,亲密社交% E/ h* d4 Z: d' v6 p m# r5 k
4 P; f! C) e. i% l. H: ]% {2 V9 w当前最主流的社交网络形式有两种,一是基于关系图谱的Facebook,二是基于兴趣图谱的Twitter,当然,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交方式需求下,无论是基于关系还是兴趣图谱的圈子都已无法满足更精细和个性化的需求,人们普遍陷入了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亲密的圈子越来越小的困惑中,于是,基于移动私密社交的Path和情侣专属社交应用Pair应运而生。 3 H9 c5 c1 f- _( V4 m( r: P+ \; X# E4 C4 `1 D
从Facebook到Path,再到Pair,我们看到好友上限人数从5000人缩减到150人再到2人。在简单的数字背后,是社交网络对个人情感生活关注的侧重点转变,更是当下社交网络所精细化和个性化现状的体现,由此也决定了他们的产品属性:大众社交,私密社交,亲密社交。) d1 @" q, S g `: V; E9 K! H
3 x3 Q, D# [8 R) s+ r: @- z所以Burpple的诞生给这群爱拍照分享的吃货们一个集中地,圈一块得瑟去吧。. P R$ l* n5 N. M
, v8 O& L. }- s" T- g1 ]2 ~不过读图为主的社交网络有个更明显的优势:直接。这群吃货们用美食图片直接刺激饥肠辘辘的加班人,而他们同时用美食照片为商家做了最直接良好的宣传,同Path一样,Burpple做的是熟人社交,谁都知道来自朋友的餐厅推荐远比广告有效,所以已经有餐厅准备入驻该社交网络,用图片去直观地推荐餐厅了。" f; i7 U; q. ]! c, X s
2 N2 X; G ~, ^( _2.和线上爱吃的人一起面对面共进晚餐 6 c: Y' m2 b0 z+ Z7 H # |. O0 y. r# z9 \8 qGrubwithus:花费25美金得到的与陌生网友真实相聚的机会,大家一起干的事是吃饭。 " Q8 L# x! n7 i/ Q {% Y' K+ h9 \, h& E: C; Z* l
这是一个充满悖论但却意外被看好的社交网络,尽管社交网络的意义是希望用户们突破地理界限无障碍交流,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们依旧更信赖现实中的朋友,真实的碰面才是他们心中最深的渴望。% b$ _3 T0 }6 J' ]7 `( ^
6 U- k$ d; z0 |5 W4 c- X
于是用晚餐这样一个概念,把网友从线上拉到线下的grubw ithus发展势头凶猛。它对地域的限制相当严格:现在的服务区域只在美国少数几个大城市,且能接受聚会的餐厅还在发展中,但人们还是挺满意。; S3 n. O% p* ~; Y* O* P' T+ [
D( H8 v! X& F& g
不知道如何扩大社交圈是现代人都面临的尴尬问题,G rubw ithus显然是期待用新科技让人们相识,再用传统社交方式使人们相知,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那些害怕社交的人真的会从线上走到线下?万一见光死怎么办?万一一起吃饭的人居心不良怎么办?在芝加哥求学的中国人Jesscia虽然被G runw ithus打着“real friends”的页面说吸引,却还未参加一个真实晚餐。 . N& i0 E# B6 F6 i, I8 u3 a6 O6 j5 s1 h4 l* F/ \; B, o' t
如果这样的社交网络来到中国,可能会有两个明显走向:约炮的人们来相聚或是大家一起来相亲,当然也可以说后者是间接的约炮。现在的中国社交网络现状是和网友谈人生容易,真实地碰面吃个饭却没那么简单,假如G rubw ithus的用户们大部分都是真诚的吃货,也许现实接触几率会高得多吧,要知道吃货也是世界上最单纯可爱的生物。- F8 I5 `, L2 N. ~) M
. x0 Y% R; J" S" H
3.遗愿都相同的人彼此会更有亲切感? + j: ~; W. M, U- y! }( S; t7 g7 D" o5 G: y
Mylast wishes:发布遗愿的社交网站,把一群闲得蛋疼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9 h8 Y! r. T$ K$ D7 e6 y
- u" @( s8 S: g, J$ U
会使用这个网站的人都是上辈子在一起,这辈子也必须在一起的命定朋友,首先它的作用如此之无聊,但还有如此这般的一群人认真对待。) s7 U8 y) M8 a9 [+ P$ M
- v+ `, }. f1 ^' T/ i
遗愿都相同的两个人,三观一定不会相差太多,这样的精神伴侣想必至少在线上会有个愉快的交流。也许他们的对话会如下: H+ a; U/ A2 a" M) @' C* j3 \ Z& n( y1 b. y4 c3 z
“啊,我特别想在死前好好吃一回大蒜,不用担心口臭!” ; X& N% v5 e6 m % _" G8 ^# V0 g1 V2 D- |- S“对对!支持!棒呆了!我也是啊!一起!我要穿着大裤衩吃!” : T8 J5 `; F0 n0 d( J& ^ , ~1 B" J) T8 p% z" D2 _8 P# Q* }然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出现大啖大蒜的两个人,他们诡异的愿望在彼此的鼓励下都实现了,这可能才是my last wishes社交网络的精髓:分享目前没勇气完成的愿望,在他人的鼓励下努力去达成。这感觉就像做坏事一样,一个人总觉得心慌慌没底气,一旦成众就觉得没什么了。' W/ u& f- q# y( W @
i4 v6 H4 h8 f! k) K
陌陌 “只爱陌生人”怎么就变得低俗了呢 " ~1 h Z5 O2 `5 `) ]/ T0 c 9 L$ K$ {1 ?1 p2 `8 a陌陌是什么?随时随地认识周围的陌生人 ; {1 G9 o: @6 B, }; H) g7 W6 { A* F
自从APP软件下载开始普及后,人类似乎就进入交友饥渴症的状态,基于各种目的建立的社交族群软件恨不得以每半周的速度进行升级和更新。陌陌就是自微信后,成为社交、交友界的下载之神,关于它还衍生出种种版本的神鬼志异和猎艳传说。陌陌神奇之点在于它的移动社交功能,它基于地理位置进行社交。下载完软件,就相当配有了一把开往世界之门的钥匙。它神秘,你永远都不清楚非主流照片后面究竟何人长何面孔;它随意,你可以通过陌陌认识周围任意范围内的陌生人,查看对方的个人信息和位置,免费发送短信、语音和照片以及精准的地理位置,简直就是弱化版的FBI侦探软件。 / B6 B0 N9 G5 K- }) {$ { ' M; A9 N& v0 d3 ?类似于陌陌的还有Badoo,它也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站,它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让用户直接操控自己的观众数量。越来越多人从陌陌转向Badoo,不仅是因为陌陌有越来越低端和情色化的倾向,更重要的原因是,Badoo比陌陌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其国际化,并且对于同志的容忍和接纳度更高。 2 n( u( q S' {+ f( p) V2 V% h: y4 V. d( W. l5 k# f3 c' y) B
陌陌怎么了?成了带有情色意味的“约炮神器”# X- O' M0 c# ^; B
* E6 ?2 E' W& w6 b/ _
网络上关于陌陌有个著名的段子:“一对异地恋人每天在陌陌上聊天,彼此的距离始终都是1000km。情人节晚上她回家,习惯性打开陌陌,发现双方的距离只有1km,再刷新,只有0.9km,她明白发生了什么,激动地走向门口……当晚,他们的距离只有-5cm。于是第二天,他们还是分手了。陌陌,发现爱的距离。”这当然是一个有内涵的段子,越来越多的网友和手机用户把陌陌改称为“约炮神器”,网友低俗化陌陌的原因在于,用户几乎以零成本或超低成本恋爱,一旦发现手机上出现100米以内的目标,就可以凭孤独寂寞冷为借口,消解对方的戒心。更多年轻用户则是把陌陌这类地理位置社交软件当成调侃和谈资的搞笑软件,在深圳茶餐厅、仙踪林和寿司店等常见到年轻学生围成一团拿着手机调笑,深大一年级学生Amy说,她曾亲耳听到几个男生评价距离他们0米的一名女生只是照片漂亮,人却奇丑无比。同样的还有Badoo,它的照片墙也有一定误导性,很多人在见过0距离的真人后都大呼上当。 ; j8 ~, e3 b1 E$ }% x9 U% c4 f( W3 Z6 H. j! M
地理位置这类的社交软件、网站似乎真的变味了。这样未免有些伤害软件和社交网站最初设计者的心。当别人口口声声说陌陌情色、沦为情色神器时,移动社交平台陌陌创始人唐岩在回复媒体时称,地理位置的社交意味着网络交友与现实交友可以完全融合,最终成就一个移动端的社交王国,这个想法从来没变过。或许,网友和手机用户更该学会如何对这类地理社交软件免疫,或者有预警被骗的方式,未来,也许还能出现专门针对这类社交网站真人头像辨真假的软件。$ }8 \$ C1 p6 O3 ^$ x) W$ ~
$ L, j# @* D7 X ?% f
精确社交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吗?) F( L2 ~0 \9 G0 {( f+ a# m
3 x, ]. k5 G: w8 h; O0 `1 u* p
今天的社交:庸众的事业 ! E0 I* K* {3 Y6 p 6 A( v! l3 w0 W- X3 V& u! t城市头条 / d2 I" W& h8 T* a/ O; m3 p5 n) i1 v6 d8 \( g# L" T( U, }1 D
按我的理解,人生在世,作为社会人与自然人,有三种社交方式,即与神(包括自然万物)的交往、与自我的交往、与他人的交往。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圆满的、让人成为人的社交概念。而今天我们谈论社交的时候,基本上指的是后者,即与他人的交往,这是一个狭隘的、不圆满的社交概念与意义指向。社交定义的狭隘化,促使它成为一种社会工具,而不是人的思想方式与智识景观。也导致它成为貌似以信息交流为主旨的社会人群的一种扁平化的“事业”,我把这种意义失足了的社交,定义为“庸众的事业”,它是现时代人的自我工具化、表征化与物质化的体现。 4 u3 b& c" N; J - X1 {1 J+ [+ h5 r5 u8 x/ B%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今天,与他人的社交,或许就是地狱式的社交,人们在地狱式的社交中,以各种电子表情,说着谎话,获取感官刺激,娱乐与狂欢。娱乐化成为社交的主流倾向与目的。人们将社交精细化、明确化、细分化,其实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庸众社会的一员。$ D1 t! A$ L; l5 [ ~
; p* J3 x7 ?0 X% t& K6 b在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与诸子百家的时代,社交的概念还是圆满的,那时候的人,不仅善于与神对话,与自然万物交谈,还与自我进行辩论,与他人的交流,基本上也是面对面的。那时候,社交即意味着目光与目光、声音与声音、精神与精神的交锋与共融。社交就是一场感官的共舞与思想的华美宴席。社交的目的是更深入地认识自我、探索真知、探求真理。- x+ l F) C: e: b
+ @0 c4 H4 E" u- S那时代流传至我头脑里的社交印象是古希腊式的剧场里的辩论,从哲学家的思维洞穴中,我看见三条人所背负的西方神的咒符:欲望、知识、言辞。他们的社交场景,几乎都围绕着这三道咒符展开。先哲们试图能以自身的智识,揭示与洞穿这些生命的谜团。 , I. {- `. C8 y/ o+ ~* Z4 s; l8 D/ c( n! F; O/ ?: w
今天我们翻看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对话”,是思想式的社交的文本再现;孔子的《论语》,同样是师生之间的社交景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描绘了最本真的社交方式,三个人的组合,以“行”为轨迹,行是出发点,也是过程与目标本身,而让“师”突显出来,找到“师”,即是社交对境界的追寻。“师”作为真知的象征,即是各种社交的核心。沉思、倾听、辩论———是古典式社交的“三段论”(三种方式、三个层面),也是让社交成立的三个经典画面。然而在今天,在电子时代的社交中,这三个画面都已远去。代之以聒噪、起哄、狂欢,这些特质,我们后面再详细分析。我们先来看看近现代社交悲剧图景。这一图景,可以从尼采身上找到基本色调与主要线索。 ' g/ R6 K4 a3 }' n% m, M) Y" g$ G6 f/ ~
在尼采的时代,人们的社交开始变得有缺陷,与神与自然万物的交流少了。尼采说上帝死了。他的社交方式,基本是与自我的交往(但仍然具有沉思、倾听、辩论的本质)。他发现了他那个时代的诸多“社交问题”,“人们忙于逐利,内心空虚,彼此厌倦得要命,因此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自己弄得有趣一些’,于是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作料,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当做诱人的美餐端上桌’了。”在尼采看来,社交就是一场假话的联欢晚会。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他列举叔本华杜绝社交式假话的行为,来赞美他的这样一位悲观于世界的导师,“他甚至不说那种讨人喜欢的社交式假话,那是几乎一切交往都有的,而且被作家们近乎无意识地模仿着的。” ( L# `- B! l! ?$ o$ f" n M 3 `3 n* {) g6 v. g! ]& D尼采呼唤人“成为你自己”,“回归简单和诚实”。他反对、鄙视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匆忙,或者陷在无所谓的虚伪的交往中。他说:“我们时代普遍的匆忙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 / Y' L/ g) f p2 }2 m9 R 3 f0 P7 P' j* i3 ^" M6 h' w3 G1 P. M4 b尼采说的怎么如此像当下的中国? ; u- f( k0 i1 ? + I+ I0 T) r# _0 z W4 F8 P( P# z《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尼采用这样一个超文本,总结了一个与自我社交的时代的“超人”精神,从他之后,社交就走向了狭义,走向了地狱式社交的今天。% J* u) [ Y: ^9 |) C
3 D' I+ H0 H% p; B5 u' W- R! a, ~ s如果说柏拉图时代的社交展现的是“神义论”(宇宙论),那么尼采时代的社交围绕的则是“人义论”(功利论),而当今时代的社交呈现的则是“物义论”(技术论),今天热闹的各类社交无不是建立在技术的革新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类社交网站、社区、软件,都是物化后的人的佐证,是“人是机器”这样一个论断的延伸。 1 _8 |% {2 C( Z # ?: |, [1 F, N; D7 H* X6 {面向全球的Facebook社交网站,据说有9亿用户,Twitter据说有2亿;而在中国,新浪微博至2012年初,据说已超过2亿注册用户,QQ用户据腾讯的官方数据是4亿多。另外诸如被民间称为“约炮神器”的陌陌、越来越普及的微信、人数上限50人的Path等等各类形态的电子社交服务器,也在迅猛地生长。今天的社交网络,既有庞杂的交流平台,也有以群落划分的各类爱好小组。从宏观到微观,在技式之神的无微不至的服务下,它呈现出越来越明确、细微、精准的趋势与服务线性。但纵观电子时代的社交热潮,无论是体量巨大的Facebook,还是小众聚兴的Path,都在诉说着一种“社交饥渴症”。似乎人类陷入了一种空前的孤独的恐慌,人类从未如此急切地盼望着与他人交流。地球人怎么啦?是都面临着“丧父”与“丧子”之痛吗?$ q5 A3 u" ~' l
1 r, K5 I' z; E3 X5 l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一文中曾说:“生活是一种不均衡、不规则、形式多样的运动。一味迁就自己,被自己的喜好牢牢束缚,到了不能偏离、不能扭转的地步,这不是做自我的朋友,更不是做自我的主人,而是做自我的奴隶。”正如蒙田所说的,今天热衷于各类社交的人其实是在做“自我的奴隶”,人们太热爱技术,而成为“技术的奴隶”。& H4 a' W. g0 R+ C
% {! Q. n, }0 R. t- x: q7 I今天的人普遍已没有沉思的习惯,浅思维与浅阅读成为人的精神体征。人们如此热衷于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通过电子的恒温来表演自己,是因为他无法静心来面对自己,来思考自身的存在,来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活着,来梳理他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来反思自己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与社会取得内在联系。大多数人也丧失了聆听自然与倾听他人声音的能力。今天我们时常会看到,一群人聚会,不是去听他人说话,不是望着对方的眼睛,或就某个议题发表自身的观点,展开辩论,去贴近他人的心灵,以确认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发现自我,而是各自拿着手机在刷微博。今天这样的场景我们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人们甚至丧失了聊天的能力。戏剧导演林弈华就曾谈到自己观察到的这类情况,一对年轻的情侣在一起,只是问问对方盘子里的东西好吃吗?然后互相致以“还可以”,就没了言语。年轻一代的言辞已退化,不如各类QQ表情那么丰富,这难道不是莫大的对人类自身追求技术精确的反讽吗?( l& p* n- `9 U5 [/ {
5 i# P6 H* k, M" l2 z) w然而,人们通过社交是否又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呢?答案自然也不容乐观。在各类社交网站,比如微博上,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弥漫着聒噪、起哄、狂欢气息的话语场,当然微博在中国的状况还比较特殊与复杂,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概念。我们还可以国外的类似网站来谈论,比如Facebook,很显然,它抓住了“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然而它解决不了人们的孤独,据说他的创办者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Z. m! n1 b5 P* n4 p: K( C! o5 U
( ]3 t: m* X) ^# z9 Q/ a# n9 J# V
当一个人自我心灵缺失,不能去直面自身时,社交只能让他迈入更大的迷失。技术之神唯一鼓舞人们去做的事就是,做一个机器人。社交精细化、明确化、细分化,就是以它的功能性与功利性,勾引与诱惑那些自我意识缺乏的人成为越来越具体与逼真的机器的手臂。这也是快餐社会的一个需要,现代人恨不得能有人将食物嚼碎了送入他的嘴里,而发明一种食物可以满足他最本能的欲望,他就可以不需要自己去体验与思考食物的来历。, H+ Q2 ~! Z8 C3 N
6 g) n4 b( M$ w+ c5 u
其实这种看似多元的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它真正的作用是促使人走向单一与封闭。因为社交已异化成一种对自我欲望的满足。这种以娱乐、以发泄、以本能的狂欢为指引的社交,它的群体特征自然也具有一种排它性。它激发的是一个庸众社会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许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囫囵吞枣地套用麦克卢汉的说法,通过电子平台,人又重新部落化了)。它与古典时代的社交的目的背道而驰,陷入其中的人,再不可能会像苏格拉底那样思考,那样去触摸与感知阳光;也再不可能,像尼采那样去自省与反思,叔本华的孤独与对真理的绝望。" z, E8 X7 `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