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苍南之殇:血腥暴力加速中国最大战场大变局(图)
[打印本页]
作者:
News
时间:
21.4.2014 18:16
标题:
苍南之殇:血腥暴力加速中国最大战场大变局(图)
北京时间4月21日出版的南北两大阵营旗帜性都市报,即《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在了两件关联性极强的事情上。其一是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其二是19日发生在浙江温州苍南县的城管与民众冲突并遭围殴事件。不同的是,《新京报》把代表己方立场的社评给了苍南冲突,并呼吁追责要“一碗水端平”,而对互联网“中国化”20年进行了通讯式报道;《南方都市报》则罕见地于同一天刊发两篇社论——《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变革才刚刚开始》、《执法的底线在善待和敬畏苍生》,二者关联度悄然达成。
之所以将互联网“中国化”二十年与苍南冲突放在一个天平上,还得从冲突的起因经过中进行定点扫描。可以说,发生在城管和小贩之间的冲突,已然有了固定的脚本,所有的场景都像是昨日重现——还是一样的城管执法,一样的暴力冲突,一样的“城管打死人”谣言,一样的群众聚集引发的失控场面,一样的大V煽风点火,一样的互殴和杀戮,一样的临时工……讽刺的是,同样一件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冲突,在官方口径和民间还原过程中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版本。前者认定,正是因为有人在网络上发布“城管打死人”的谣言,才导致了最终的血腥结局;后者则依照公众预期的剧情铺排着故事,即因为有了城管打人的导火索才导致了千人聚集围殴的后续,来不及撤离遭围殴的5名城管工作人员完全是咎由自取。
浙江苍南群体性事件现场
不管是为眼球效应计,还是早已习惯了既定的桥段,事发当日各大门户网站自动归位,选择了站在弱势群体一方,页面上夺人眼球的标题赫然在目——《城管打人遭群众千人围攻》。单从标题就不难看出,城管打人在先,群众围殴不过是在正当防卫,何况有图有真相。时隔不久,比图带来的真相更胜一筹的现场录像,撕开了标题党之下的事件原貌。录像从高处拍摄,虽然里十层外十层,但外圈大部分群众有说有笑,很多举着手机拍照,外层的甚至不知道最内层在发生血腥的殴打杀戮。人们互相站得很近却又很远。通过微博,无数不相识的人仿佛很近,却并不了解真相,只是制造“真相”。在最内圈,几个明显是暴徒的人在手舞大棒和砖头进行打砸。看上去就是闲杂人等。最后一群歹徒更是喊叫着把救护车推翻,全世界通用的不攻击救护设施的准则竟公然在苍南遭践踏。视频中传出整齐的“123”口号声,说明苍南的闲杂人等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密度。
一定有人注意到了打砸现场那个微笑享受暴力血腥的年轻人。没错。政经观察者关哲在《新媒体谣言与超乎想象的浙江苍南群体暴力》中即对此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扼腕——如果有人还在跟着部分网络大V欢呼这是官逼民反这是义士反击,不妨仔细看看这些画面,想必会被刺痛。画面里,这些暴徒轮番上去殴打,不紧不慢,打打歇歇,依仗围观者众,慢慢享受暴力血腥。这场景会令人想起文革中的暴力,会让人想起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那些冷血砍杀。
不知道倡导新公民运动现已被判刑入狱的许志永,看到此等暴力场面会作何感想,因为其曾在万言陈词中激烈抗辩,“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不是臣民暴民”。锒铛入狱的许志永之所思所想,公众无从知晓,但就那些在网络舆论场振臂一呼便应者云集的大V而言,薛蛮子和秦火火的教训似乎并未起到多大的警戒作用,因为面对惨烈血腥的暴力画面,他们还在不遗余力地鼓噪着“官逼民反”、“暴力化的变革”云云。夜不能寐的“五岳散人”即言,“不好意思,我可不觉得这是暴民与滥用私刑,我只能为打人的民众叫一声‘打得好’!这个应该算见义勇为、反抗恶法暴政、私力救济。你滥用国家赋予的权力与暴力,打你丫怎么了?”同为大V的“老徐时评”则忧心忡忡于类似情景一再上演背后蕴藏着的爆破点,“又是城管,又是临时工。同样的悲剧总在上演。未来城管将会成为点燃社会积怨的一个导火索!”
眼看着由大V主导的另一场语言暴力正在渲染着下一场血腥冲突,《环球时报》迫不及待发文《苍南城管遭围殴是全社会之耻》,算是对“苍南事件谁最该反思”的遗留问题最巧妙且直接的回答。之所以巧妙,在于胡锡进并未单纯将矛头指向特定一方,城管或是小贩,大V或是暴力实施者,对所谓公知们的批驳也是采取“不具名”策略——“公共知识分子大多都清楚城管对于确保城市最低文明面貌的重要性,但他们也很少有人为城管遭到的集体抹黑说句公道话,大家或者选择沉默,喜欢抛头露面的则高呼‘城管可恶’,配合民粹主义捞取好处。”另外,该报将反思的主体落在了政府身上,更能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所以直接,在于没有可以偏于一隅,欲说还休,标题中“全社会之耻”就是最好的说明。
巧合的是,苍南冲突发生的次日,恰逢中国互联网二十岁“生日”。苍南送出的这份“贺礼”,以硬生生且血淋淋地方式证明: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互联网“中国化”不仅问题重重,荆棘遍地,而且日渐成了中国的最大战场和最大变量。用《南方都市报》的话说,“变革才刚刚开始”。曾预言一个“失控的世界”正在到来的凯文·凯利一语成谶,20年前的预言正在渐次成为现实,那些原本对互联网不屑一顾的人业已受到了惩罚,那些虽然被动卷入了互联网,但依旧将互联网看成是一种工具的个体与组织,无论他现在多么强大,未来也将会为自己的迟滞付出代价。概而言之,技术、自然与人类这三方之间关系的嬗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秩序的重构,落伍者终将很难笑到最后。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1987年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时至今日,网络防火墙已经无法阻挡信息的喷涌,当局意图建构的思想和行为的原有边界正在逐渐被打破。何况,在“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同时,互联网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人民日报》21日推出系列评论第一篇《互联网规则:改变仍在路上》,副题为“20年,网络把我们带向何处”,虽然是探讨未知之谜,但面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任谁也不敢随意拍板钉钉,故而党报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无论存在怎样的不确定、不完美,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只有更好地完善和丰富互联网规则,才能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回到苍南流血冲突中来,如果没有互联场域的发酵,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样一场血光之灾?举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手下不留情的残忍之事是用匕首挖出母亲胎内的孩子。看到乳儿的话就抛到空中,在母亲面前用刺刀接住乳儿给母亲看。”这是二战时期曾在中国服役的日本军人服部弥一的证言。他不无感慨地自述着,“到战场之前连一只小虫豸都不敢碾死的我,在自身兽性的内部潜伏以杀人游戏为乐的不知深渊的魔鬼生命。”1967年5月30日,一位名叫许恭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内逃跑的时候不慎绊倒,他的同学们立刻上前用自制的长矛对着他乱刺,他身上被刺中二十多处,腿股动脉和肝脏破裂之后死亡。几分钟前,他的另一位同学卞雨林因为中了涂上氯化钾的箭矢死去。这两人都是文革期间清华大学“百日武斗”受害者,杀他们的人和他们一样,是中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天子门生。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平凡之恶尚且可以不分国别如此嚣张跋扈,可见恶之花在苍南大地上盛开,与那个路过拍照者甚至与后来“城管打死人了”的谣言并不直接正相关。文革之罪孽是在无数个“平凡之恶”下完成的,当下,互联网营造出来的对任何关乎道德问题的“杀无赦”之状,其实也是改头换面后的另一种“平凡之恶”。已经20岁的中国互联网,是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www.kaiyu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