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中国人?走近养蜂夫妻(图)
[打印本页]
作者:
News
时间:
21.4.2014 18:16
标题: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中国人?走近养蜂夫妻(图)
《舌尖2》海报
新一季《舌尖上的中国》食物和地点的大幅度跳跃让人有点目眩。无论是背负了第一季的期望还是刻意转向人文关怀,希望它还是《舌尖上的中国》,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当李立宏那把极富磁性的声音又在同一时间飘浮在千家万户的上空,这把声音所带来的沉稳与宁静,正好抚慰了观众的躁动与思念。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是一部纪录片,这没错,但仅仅是一部纪录美食的片子吗?从第一季结束后,相关讨论就没停过。很多观众都认为每当说到自个儿家乡美食时,拍得根本不过瘾,但稍事过后,萦绕他们脑海的,已经不是食物如何这般了,更多燃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是的。这就是《舌尖》打动人的地方,它牵动了人们在脑海深处的那根神经,想家了。
在去年担任《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年度创新人物奖”美食领域评委时,我推荐了《舌尖》,推荐词是这么写的: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这是一部在2012年引起全国轰动的电视纪录片,它以饮食文化为主线,反映各地风土人情,在中国日趋城市化的状态下,成为大批迁移各地民众的原乡,引发了国人对不同地区物产探求的热潮。
美食只是这部片子故事的线索,更深层的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飞跃发展的经济引发人群迁移和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消费快速化,让众多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记忆悄悄淡去,而承载了很多记忆的“味道”又在快节奏中悄悄消亡。这种变化在经济指标的“引导”下,无奈地埋藏在纷繁的个人追求中,被选择性地无视,直至濒危边缘。
味道总是最容易深印在记忆中的,它所夹杂的场景、亲情,会一下子从单薄的2D变成丰满的3D,立体而真实。曾有评论说,《舌尖》一剧就是那副3D眼镜,让观众的记忆重新生动地浮现在眼前,真实得可以触摸。此刻,眼前的影像已是千里之外,可望不可即,无数人泪水盈落,是思念还是孤独?那是异乡人的痛。而无论片中讲述的食物如何曼妙诱人抑或不可思议,本乡本土的观众总不如远方同乡来得激动。
一部美食片获得成功,源自找到了那个成功的时间点,变成万千观众的“心灵鸡汤”,或许更成为他们抛开工作,回家看看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它的成功可以被再放大一些。
第二季《舌尖》已经到来,片子的速率明显加快,食物和地点的大幅度跳跃让人有点目眩。或许,要细细咀嚼才能消化。无论是因为背负了第一季的期望还是刻意转向人文关怀,但希望它还是《舌尖上的中国》,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我们需要这口味道。
舌尖2养蜂夫妻支招选蜂蜜 每年仅回家俩月
这几天上门找他们收蜂蜜的人络绎不绝。不过他们都是做老实生意,蜂蜜绝不掺假,有多少就做多少。记者提出向他们购买蜂蜜的请求,实诚的谭大哥认真地说:“这个很困难,因为蜂王浆一定要新鲜的,特别是不能见光,一见光营养就没了。”
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要的就是火巴耳朵。”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以下简称《舌尖2》),这对来自四川乐山市沙湾区加农镇的养蜂夫妻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年奔波在外300天,辗转2万里路,他们生活中的苦,却充满追寻明天的甜,因为那一房房的蜜蜂,更因为两人风雨同路、相濡以沫27年的爱情。
昨天,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联系到了这对养蜂夫妇——谭光树、吴俊英,此刻的他们正在陕西洋县,追逐新一轮的花季。说起上了《舌尖2》之后的心情,吴大姐质朴地说:“高兴是高兴,但是我老公又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强直性脊柱炎,我担心他的身体。”
丈夫的顾虑 “他们是不是假冒记者哟!”
“哎呀,我们有撒子好采访的嘛。”昨日接到华西都市报记者的电话,和蔼的谭大哥止不住地笑。不过当记者说四川的读者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故事,谭大哥又吸了口气:“那不是我的女儿也可以看到?”
谭大哥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他们最开始看到《舌尖2》导演组的人,是在去年4月13日,一直到去年4月19日,导演李勇才说希望他们能够帮他们拍摄。不过朴实的谭大哥却笑着说,曾经也怀疑他们是不是骗子,“我跟老婆也说他们是不是假冒记者的骗子哟。你想嘛,他们都穿的一般的衣服,开的车也没印字,麦克风又没得牌牌,哪个晓得他们是不是中央台的哟。”
不过热情好客的这对四川夫妇,却跟李勇团队特别投缘,没过多久就熟络起来。后来直到当地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带着他们来,谭光树夫妇才相信他们是《舌尖2》的摄制团队。想起这一段,谭大哥说得特别朴实:“《舌尖1》我也看过,后来看到政府的人带着他们来。而且李勇给我说,他们走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养蜂人,希望我们能帮他们拍摄。我想反正也不牵扯撒子经济利益,就答应了。”这一答应,摄制组与谭光树夫妇就断断续续生活了4个多月。
“他们8月25日才跟我们分开,当时跟我们车一起从陕西回成都,在高速路口分别的。他们本来说要租个车,我说没关系,我们车上也能住,他们就睡在我们蜂车上,开了30多个小时,他们也辛苦。”
妻子的遗憾 “开播时我只看了三分之一”
之前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导演李勇时,他说对吴大姐的印象特别深刻——热情、好客,还特别能聊天。结果昨天聊天才发现,李勇绝对找对了人,吴大姐笑着说:“就想着帮他们嘛,他们大概七八个人吧,跑了那么多地方。”
吴大姐早就知道《舌尖2》4月18日开播,不过开播当晚只看了三分之一,吴大姐为此特别懊恼:“我都50岁了,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上电视。结果当天晚上看到开始了,就开始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有时候信号不好,我就只有走到帐篷外面打,结果到我最后进来看的时候,都播到点豆花那点了。前面的啥子都没看到,好可惜哟。”昨天接到华西都市报记者的电话,吴俊英大姐特别遗憾地给记者抱怨。
女儿的心愿 “一定要照顾好多病的爸爸”
接到华西都市报记者的电话时,谭光树夫妇正在陕西洋县,追逐新一轮花季,从事着最辛苦,但也是最甜蜜的工作。夫妻两人每年在家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像我今年从一月份就在云南,过完年就直接来了陕西,5月份又要去其他地方。如果天气好,花季好的时候,我每年在家也就两个月。”今年春节,谭大哥就因为在云南忙着采蜜,没能回家。
谭光树夫妇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华西建设公司工作,但办公地点却在云南。小女儿独立在家,今年正在备战高考。尽管已经4月底,但能不能回家陪女儿高考,现在都还说不定,吴大姐说:“我小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一个人照顾自己,一个人洗衣服、煮饭,懂事得很。所以忙了一辈子,也修了房子,但是对女儿是我最愧疚的。但是没得办法,爸爸妈妈要赚钱让她们学习。”
吴大姐说在女儿高考那几天,尽量抽时间回趟家,陪她两三天,但反而是女儿安慰妈妈:“她喊我不要回去了,反正我回去也是考,不回去也是考。如果没考起大学,就再复读一年,再考。她说爸爸身体不好,喊我在蜂房照顾好爸爸。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两个女儿都懂事得很。”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除了豆花,也会做火锅 吴大姐:摄制组吃了三碗泡菜!
在生活中,谭大哥说自己根本不做菜,都是吴大姐忙里忙外,怪不得他在节目中极力称赞自己老婆能干,“我也会做,但是做不好,一上灶台就头昏。不是搞忘放盐,就是搞忘放味精。平时我基本家事都不做,全靠我老婆。”
不过吴大姐的手艺远不止腊肉、香肠这点,在镜头之外,她还给剧组做了一次火锅:“有天我说蜂房上条件简陋,将就有什么材料,给李勇他们做顿火锅。就用干海椒、花椒、豆瓣、葱姜蒜给他们做了一锅,我做火锅从来不用街边边那些底料,一定要自己炒料才好吃。我就把豆腐、莴笋、菌子给他们煮起,他们说好吃得很。”
对于川菜,剧组说好吃的也远不止这顿火锅。说起这一点,吴大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那个豆花,那么大一锅,他们硬是全部都给我吃完了,都说好吃得很,我都没吃好。还有我泡的泡菜,李勇他们也说好吃。他们组里面还有重庆的、湖北的,都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一顿他们光吃泡菜就吃了我三碗,我泡的豇豆、泡海椒,吃了又喊我抓。”本组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任翔小贴士
“养蜂夫妻”教本报读者选蜂蜜
虽然聊自己生活的时候,谭大哥不善言辞,不过一说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蜂蜜,他可是认真严谨。让我们来看看谭大哥教你如何选蜂蜜。
“外面散装的绝对不要买,我们看到过的,十个有九个都是糖加香精勾兑的。就算是超市的,价格低的肯定不可能是蜂蜜。”
“如果大家把蜂蜜买回家,真的蜂蜜,不管你是煮还是炒,都是很润滑的。还有你可以把蜂蜜拿到太阳下晒,真的蜂蜜是不可能被晒干的,还是滑的。如果是假的,你拿去煮,会糊掉。”
(David)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www.kaiyu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