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数国人不幸吃过的化工原料:苏丹红 三聚氰胺(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6.2012 11:3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压得国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毒胶囊事件尚在查处之中,西南地区最大油脂企业又被曝光使用工业油制造食用油产品;广东佛山出现工业盐造酱油事件;发于山东的甲醛白菜事件则在多省发酵。
- U% q1 k5 ?" w4 S+ p( L  近年来,每年都有让人错愕的同类事件发生:2011年有双汇瘦肉精事件;2010年有禁用吊白块等系列事件;2008年、2009年两年则是三聚氰胺引发的中国乳业大震荡。9 }: x& z* P4 n# T3 y
  上述吸引全国公众眼球的种种事件,仅是近年食品安全事件中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水面以下是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化工合成物,被非法添加到各个领域里的食品、药品中。
6 T6 `& K3 V- t2 E5 f0 b  财新记者列举了2000年以来20个此类案例如下:
8 Y+ q+ b( v2 E7 s& Q8 n
# C4 _+ h! O6 h: y$ q0 \( p9 Y
2 J! G8 x+ Z4 d6 Q  相关专家分析指出,民间使用化工物质进行食品造假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种:
6 ^3 ?. C& L3 y9 c; r( i4 B% R$ b! f  ——工业用原料代替食用类原料进入食品。上述毒胶囊、工业盐酱油、工业油等事件皆属此列,至少有十多种。
: J0 K/ \/ p# A4 P9 h, _% N. d; v  ——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因新闻事件而臭名昭著的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属于此列,数量最多。
5 L) \1 g! x3 j6 e* h2 w0 N  ——合法食品添加剂被滥用。22个食物品种中,各种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经常被滥用。. ?5 d5 c! {& W) D
  ——新的“发明创造”。此类未被列于卫生部名单,但中国民间的“化工食品专家”一直活跃在此领域,近年涌现出牛肉膏、肉宝、一滴香、人造鸡蛋等“杰作”。$ e3 I0 K/ U% |5 W% `
  在所有工业原料入侵食物的案例中,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影响最为恶劣。2003年,云南玉溪30多人喝过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后中毒,4人死亡;2004年,广州发生两起同类中毒事件,14人死亡,10人重伤;2009年,湖北五峰再发类似事件,4人身亡,12人住院。
3 c0 W! j/ j1 C# U  被用于食品中的非食用添加剂,其绝大多数为化学合成物。多数作恶的非法化学合成物,已因为食品安全事件被公众熟知。例如因双汇事件出名的瘦肉精,因三鹿事件出名的三聚氰胺、蛋白精,以及因作恶过多被熟知的苏丹红、吊白块、革皮水解物、毛发水、孔雀石绿、水玻璃等。0 B: p8 E1 X9 v$ h$ t5 ]
  一位食品安全专家认为,滥用合法添加剂现象在食品领域已非常严重。公众经常见到的色美味香的腌菜、渍菜,可能加入了过量的胭脂红、柠檬黄等着色剂,过量的糖精钠、甜密素等甜味剂,以及过量的防腐剂。色泽红润细嫩的鲜瘦肉,也可能是用多了胭脂红。那些煮了不发黑的海虾,可能是虾粉过量的结果。在市面上,总能见到漂白剂放多了的馒头,膨松剂过多的油条、糕点,护色剂过多的卤肉,滑石粉放多的小麦粉等。, w* d) Q* Y% a" ?0 a4 o
  民间的“化工食品专家”出于逐利需要,在不断进行着“发明创造”。如近年市场上出现的让饭菜更香的一滴香,让红烧肉加倍美味的肉宝,可将猪肉制作成“牛肉”而难被识破的牛肉膏等。经专业人士研究,上述 “发明物”,均由民间食品人士把各种合法添加剂和部分未证明无害的添加剂,进行各种配比的搭配而成。公众的胃,正成为这些化学食品的试验场所。
# S  ?) F- L+ X' Y) R/ u. r' G+ a6 J; u5 c8 j5 ~! ^
   (责任编辑:OZYOYO)

4 \3 k$ [' {. ]" V; F
1 |8 K7 E9 Y. v2 b* ?& u0 s3 w$ X7 f2 J; m/ [! [) E, Z&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0.7.2025 08:1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