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2246|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神仙排行榜!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9.12.2004 20:39:48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这是一本谈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学术随笔。作者把许多故事穿成串儿,把故事的意义碾成面儿。故事是美丽的,意义是隽永的,作者的态度是轻松随意和严肃认真的。内行不会忽略书中的热闹,外行肯定能看出书中的门道;巫术、宗教、鬼怪、神仙,沉潜在信仰的冰山之下的文化脉络,就这样在热闹和门道中娓娓道来。  
2#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0:46:57 | 只看该作者
人心不古,巫风日下(1) <br> <br><br>--------------------------------------------------------------------------------<br><br> <br><br><br><br><br>  (一)黄金时代<br><br>  巫师是古老的职业,古老到什么程度呢?远古时曾经有过“家为巫史”的情况,就是说,人人都会玩两手巫术。然而,那时人们运用巫术就像我们现在吃饭、握手一样平常,不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叫职业。<br><br> <br>  家常菜人人会做,却有好坏之分。巫术也是这样,用得多了,就有高下之分。比如,巫师甲预测一天后下雨,巫师乙预测三天后下雨,结果一个月后下雨了,因为乙的预测最接近,大家就说乙的巫术最灵(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很正常,有人管它叫原逻辑)。那时候,巫师都是由高层领导担任的。酋长和高层贵族组成了部落的最高统帅部,实际上也可称宗教事务部,因为那时候的大事也就是巫术和打仗两样,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哪位巫术玩得纯熟,而且打仗勇猛,众人肯定会推举他做酋长,绝对依照“专家治国”的原则。正因为巫师都是当时的精英分子,所以后人追忆巫师的光辉形象时,说他们“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意思就是说巫师们都是智商极高的,而且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吉凶。<br><br>  所以,最早的职业巫师其实就是咱们那些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黄帝、蚩尤,都是把巫术练到顶级的巫师。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天女止雨。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这是典型的巫师斗法!倒真惊天地,泣鬼神。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决定了我们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br><br>  其他能在史书上留一笔的上古贤君贤臣,多半也都有巫术绝活。据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步伐,这套“凌波微步”被后来的道士们奉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比之少林寺的《易筋经》亦未遑多让。商汤为了求雨,要点火自焚,有人说这是装样子,但如果不是大家公认他是全国最好的巫师,他即便想作秀也没机会。<br><br>  “传说时代”是巫师的黄金时代,到了有实物、文字证据的时代,巫师就不太灵光了。商代家大业大,国王要高瞻远瞩,政治活动越来越重要,宗教事务就分别交给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来越细。于是就有了专门整理巫术档案的“史”,有了专门负责祷告的“祝”,有了专门负责整治王八的“卜”;真正原始意义上的巫师,只负责跳舞求雨。更惨的是,当时盛行“暴巫”——天旱时把巫师放在烈日下曝晒来感天动地求得雨水。做巫师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失败中的失败。<br><br>  当然也有混得好的,比如巫贤,在商王太戊时,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总的看起来,宗教事务部已经降格为宗教事务局了。不仅如此,兴致高时商王还经常越级指挥,亲自参与占卜活动,一会说这块龟甲的洞烧得不好,一会说我来看看明天下不下雨,而且还要收版税,所以在甲骨文里经常见到“王占曰”的字样。顺便说一句,那时的王八可能真的很大,以至于几百年后春秋的郑灵公收到一只王八,就敢把满朝文武都请来开“王八宴”。<br><br>  (二)蓝领工人<br><br>  周代出了个周公,喜欢“以德治国”。巫师们文化程度不高,日子就更难过了,根据《周礼》记载,卜、祝、史的爵位都是下大夫,而司巫及男巫、女巫的爵位只是中士,已有沦为官府小厮的趋势。<br><br>  国营的日子难过,但集体和私人小企业却异常兴旺。民间巫师在春秋时期非常活跃,《左传》中提到的卫巫、巫、梗阳之巫、桑田巫等,在本国都是不出十大杰出人物之列的。预测人的生死寿夭、国家的战争胜败,简直是一碟小菜,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br><br>  公元前555年,晋国的荀偃想讨伐齐国,一时不知成算如何。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和晋厉公打官司,当庭败诉,被晋厉公用戈把脑袋砍了下来。过了几天,荀偃在路上碰到了梗阳的巫师皋,于是把梦的内容告诉巫皋,请他给自己搞个精神分析。巫皋说:<br><br>  “看来您今年是死定了。不过如果跟齐国开战,倒是必胜无疑。”<br><br>  果然,晋国率领一帮同盟军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而荀偃当真在回师途中病死了。<br><br>  这还不算最神的,早些时候的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梦见有个大鬼闯到宫里来追杀自己,还说是奉了天帝的命令。醒来后他请桑田巫预测吉凶,桑田巫说:<br><br>  “您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br><br>  晋平公当场就病倒了,派人到秦国去请专家来会诊,结果专家说已经病入膏肓,没治了。得,安心等死吧!没想到,六月初六这天,新麦子送来了。晋景公登时神清气爽,叫人把麦子煮好,然后把桑田巫抓来杀掉,死前还让他最后再亲眼看看新麦子。杀了人之后,晋景公正准备安心享用宫廷煮麦子,突然肚子痛要方便,也真邪门,他就在方便的时候掉进宫廷厕所里淹死了,还是没吃到新麦子。桑田巫虽然死了,但是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预测巫术。<br><br>  巫师虽然有本事,可时代总在进步。有点智慧的人都不大瞧得起巫师,往往拿巫师作为反面教材。孔子就曾经说:<br><br>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br><br>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恒心,连巫师和医生也做不好。<br><br> <br>

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

1.jpg
3#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0:49:02 | 只看该作者
人心不古,巫风日下(2) <br> <br><br>--------------------------------------------------------------------------------<br><br><br>  荀子也说:<br><br>  “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有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br><br>  意思是如今有些信口开河的人,说什么商汤和文王曾经分别给桀和纣打工,这些自以为  <br>是的家伙都跟巫师一个德性。当然,话语中还可以看出荀子有点歧视残疾人的倾向,这是很不礼貌的。<br><br>  有需求就能产生效益。经营方式机动灵活的民间巫师,虽然不被思想家们瞧在眼里,但在民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日子也因此过得比较滋润。西门豹治邺,治的就是民间的巫师。那位主张为河伯娶媳妇的七十多岁的老巫婆,竟然把持了邺城所有的巫术产业。官方的巫师早不知到哪里去了。要是没有政府撑腰,李逵还真斗不过李鬼。<br><br>  (三)死水微澜<br><br>  从战国后期开始,巫师曾经迎来过短暂复苏的黄金时代,顾颉刚说:<br><br>  “在日益高涨的神仙思想尤其是统治阶层好仙风尚的刺激下,这些原本流落并活跃于下层民间的巫、医之流便纷纷而起,自觉地以神仙说为宗旨,并重新有意地综合巫、医之长,同时又进一步吸取了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养料,终于形成了一个以长生不死为旗帜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技术专长的有学有术的特殊阶层——神仙方士集团。”<br><br>  巫师们在民间大搞迷信,弄点小钱补贴家用,但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前途。一批有理想的巫师念念不忘远古时代的荣光,力图再为帝王师,重铸帝王魂。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跳过所有的中间人,直指最高统治者。<br><br>  巫师们先夸说自己如何机缘巧合,得到了不死药,如何健康长寿。在社会上掀起追求长生不老的风潮后,再去游说帝王。比起前辈来,这些巫师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在理论上更加过硬,什么阴阳五行八卦气功之类的学说一齐上阵;另一方面不再局限于小地方活动,他们四处云游,一会出海,一会上山,既开阔了眼界,又广交了朋友。于是在战国中后期,方士集团逐渐形成。一时间,整个东海岸都有方士们出没,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纷纷派遣方士们出海寻找住着仙人的海岛。<br><br>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热衷的就是寻找神仙和不死药。在秦始皇的感召下,神仙学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山东、河北一带沿海的农民兄弟,一放下锄头就自发地研究神仙、方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咸阳献宝,在阿房宫出入的方士,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多个,其中就包括率领几千童男童女出海的徐福。秦始皇当然也没闲着,他三番五次地出巡,访求不死药。<br><br>  秦国灭亡后,汉武帝再接再厉,高举起求仙的大旗。汉武帝时的国力更加强盛,方士人数更多,文化水平也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向汉武帝上书兜售成仙秘方的就有上万人。汉武帝上当归上当,求仙的热情依然不减,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br><br>  巫师(方士)在西汉风光无限,可从本质上说,不过是皇帝的小厮,除了请神仙、找不死药这些技术活儿,他们什么用场也派不上。东汉后期,神仙方术被道教吸收,不少方士就转行做了道士。<br><br>  巫师的黄金时代到底远去了。<br><br> <br>
4#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0:51:46 | 只看该作者
你看,你看,巫师的脸(1) <br> <br><br>--------------------------------------------------------------------------------<br> <br><br><br><br><br>  儒家的文人们一说起圣人,尤其是先秦的那些著名圣人,总是啧啧有声地赞叹。即使说来说去总不过是些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套话,也仍然乐此不疲。赞美的话儿讲了一箩筐,圣人的长相却很少有人提起。推想起来,能做圣人的,就算不是英俊神武,相貌也应该在中人之上吧。<br><br>  不过,有人并不这么看。在荀子眼里,没有一个圣人模样周正:孔子脸上像蒙了张驱鬼  <br>的面具;周公身体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永远像削了皮的瓜一样泛出青绿色;大禹腿是瘸的,走路一跳一跳;商汤半身不遂;最不可思议的是舜,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这些形象岂止是不周正,简直就是些歪瓜裂枣。幸好荀子在古代并不受重视,要是也像孔孟那样受尊崇,真不晓得道学先生们该怎样为圣人涂脂抹粉了。<br><br>  荀子的说法并不是无稽之谈。我们曾经介绍过,古代的圣人们大抵都做过巫师,而巫师对脸蛋的要求的确不怎么高,有时甚至专挑其丑无比的人。古人有自己的道理,他们认为长得奇形怪状的人往往天赋异禀,感受上天的气也比旁人多些,更容易与上天交流。丑,因此成了资本与财富。<br><br>  不过根本的原因并不在此,毕竟天生丑陋的人并不多,丑陋而又热爱巫师职业的人更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热爱巫师职业又能从事这一行当的更是少之又少。<br><br>  巫师的丑,主要是因为他们戴了面具。<br><br>  面具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br><br>  巫师作法,通神的法器必不可少,法器的种类也很多,比如鼓、羽毛、酒等等。动物也是巫师的重要助手。在古人看来,不少动物具有与神交流的能力,所以找个动物做助手是很有必要的。<br><br>  比如从商朝开始,人们就用龟甲占卜,在他们看来,龟甲上烧灼的裂纹能够反映天意。到了周朝,大概乌龟王八比商朝时少了很多,因此更多地是用蓍草来占卜。但遇到非常困难的问题时,还是要用龟甲来占卜,而且龟甲占卜的结果具有优先权。各诸侯国都把龟甲作为镇国之宝,碰到水火之灾,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好龟甲。士大夫们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迫流亡国外时,也经常把本国的龟甲偷偷带走。<br><br>  一些虚拟的动物也具备通神的能力,龙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张光直说:<br><br>  “两龙在《山海经》里是不少神与巫的标准配备。”<br><br>  在商周时期的一些图案中,还出现过人把头伸进老虎、狮子等猛兽的嘴巴里的形象,这并不是猛兽要吃人,也不是驯兽杂技表演,而是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是帮助巫师进入神灵的世界的一种方法。<br><br>  《左传》上说,舜在给尧当差的时候,天下有四大恶人:浑敦、穷奇、杌、饕餮。舜把它们抓住后,发配边疆,用来抵御魑魅。魑魅是山林异气所生出的怪物,人面兽身,专门危害人类。很显然,舜这是把四大恶人当驱鬼怪的工具使唤了。其实,在神话中,这四位恶人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怪兽:浑敦样子像个气囊,六条腿,两对翅膀,还懂点歌舞。饕餮长得羊身人面,眼睛在腋下,老虎牙齿,叫声像婴儿。杌样子像老虎,毛长两尺,人面虎足猪牙,尾巴长一丈八尺,打起架来特别不要命。穷奇长得也像老虎,有翅膀,吃人喜欢从脑袋开始。派这四位凶神恶煞去对付妖魔鬼怪,真是再合适不过了。<br><br>  动物虽然有通神的能力,毕竟不好侍弄,巫师们带着狮子、老虎什么的出去作法,一来不方便,二来也不安全,万一被自己的助手咬死,岂不太失面子?所以必须寻找替代的工具。把动物的形象铸造在器具上,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法。<br><br>  商周的青铜礼器,是用来通天的工具,也就是巫师的法器,当然,能用青铜器玩巫术的,都是高级巫师。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并不是简单的装饰,也能起到帮助巫师通天的作用。春秋的时候,楚庄王到周朝的首都耀武扬威,还想问问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是掂量周王朝的分量。幸好周朝有不少能人,比如王孙满,他对楚庄王说:<br><br>  “鼎的大小轻重可不是随便能问的,得看德行。当年夏朝的时候,各地进贡了青铜,铸成九鼎。上面刻画了各种动物,让大家知道什么动物是能够帮助人的,这样,外出的时候就不怕鬼怪。这鼎可是通天的,您能随便打听吗?”<br><br>  这话意思很清楚了,能帮助巫师通神的动物,就刻在青铜器上。拥有了青铜器,也就拥有了神权,拥有了统治人世的权力。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商代经常迁都,主要原因就是找铜矿。<br><br>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大多是按照面具的形式铸造的。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动物纹饰,往往以脸部的形象为主体,而身子只是脸部的陪衬。<br><br>  这就是面具的来历。<br><br>  在面具上刻上动物的形象,如牛、羊、虎以及饕餮、龙等之后,巫师只要带上面具,就意味着与动物合而为一,具备了动物通神的能力,具备了向鬼怪挑战的能力。这时候的面具,不再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而是神力的化身。要驱逐鬼怪,首先要吓唬它们,所以面具造得总是特别恐怖。李泽厚说:<br><br>  “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以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2)

2.jpg
5#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0:53:59 | 只看该作者
你看,你看,巫师的脸(2) <br> <br><br>--------------------------------------------------------------------------------<br> <br> <br><br>  面具的应用首先是驱鬼,比如皇家驱鬼师傅方相氏,在工作的时候就戴着这种面具。他用的面具是黄金做的,有四个眼睛。在作法的时候,身上披上熊皮袄,也真有点熊人合一的感觉。<br><br>  国家控股的巫术当然用得起昂贵的道具,但是民间巫师就不可能这么“牛”了。好在只要面具的形象到位了,质地倒不是最重要的,人们经常用皮制的或木制的面具,价钱便宜,  <br>样子也摆得过去。民间巫师们要靠捉鬼混饭吃,每到年关,就挨家挨户地上门驱鬼,以弄点零花钱,或者讨杯酒喝。为了让出钱的主儿开心,不仅捉鬼捉得特别卖力,还往往会有些娱兴的曲艺节目。<br><br>  时间一长,这种仪式逐渐演变成联欢晚会,驱鬼反而是次要的目的了。驱鬼活动的仪式色彩越来越浓厚,虽然大家都知道是驱鬼怪的,但是利用这个机会乐一乐也无伤大雅。像汉朝流行的大型惊险娱乐杂技节目蚩尤戏,就是表演者戴上牛头面具,进行摔跤比赛。演得好的,还有机会到首都长安进行汇报演出。这种文明健康安全的娱乐活动,比起古罗马凶残的角斗士“表演”,不知高雅多少!<br><br>  鬼怪固然要赶,但生活也仍然要继续,也许这就是古人对待宗教信仰的基本态度。<br><br>
6#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0:55:10 | 只看该作者
怕黑(1) <br> <br><br>--------------------------------------------------------------------------------<br> <br><br><br><br><br>  巫术这玩意儿乍一看好像特别复杂。千奇百怪的手势、咒语、道具、装束,再加上地域、民族、风俗的不同,本来就够头晕了;更要命的是,巫师们还尽量把这些把戏搞得神神秘秘的,圈外人当然摸不着头脑。<br><br>  还好,有专家为我们把巫术梳理了一下——比如将巫术分成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在地里埋个木偶来作法,属于模拟巫术;剪下对方的头发来作法,则是接触巫术。如果这还不明  <br>白,还有更简单的:以保护自己为目的的,是白巫术;转移灾祸或危害他人的,是黑巫术。<br><br>  曾经有人言之凿凿地说:我们中华堂堂礼仪之邦,怎么是那些茹毛饮血的洋鬼子们可比的,咱中国从来没有盛行过等而下之的黑巫术。我们的祖先宅心仁厚,只玩白巫术,洋鬼子们才爱用黑巫术害人。<br><br>  理直气壮的话也未必全对。在周朝,搞黑巫术的就大有人在,而且往往是各诸侯国的高层身先士卒。就现在所知,那时大概有两种黑巫术——诅咒术和移祸术——比较盛行。诅咒其实就是骂人,比方“你这个杀千刀的老贼”、“你出门最好被车撞死”之类。但脱口而出的骂人不算巫术,只有配合特别举行的仪式,骂人才成为诅咒术。周朝专门主持诅咒仪式的官员,名称就叫“诅祝”,专门负责运用诅咒术除妖或诅咒他人,并且掌管各国际合作组织之间的誓词(当时的誓词不像现在这么斯文,对违反和约的一方是要恶毒诅咒的)。<br><br>  西周初创时期,刚刚灭了殷商,自己来做老大,不服气的大有人在,比如丁侯就不懂礼数,迟迟不来给周王请安,至于进献土特产,更是想也别想。姜太公就作法,把丁侯的画像挂起来,对着画像射了三箭。几千里外的丁侯马上就病倒了,请来占卜的查看,占卜的说:这是周朝的老大在教训您呢,您赶紧去周朝拜山头吧!丁侯一听,急忙命令手下人给周王请安,土特产更是带了几大车。姜太公拔掉三只箭,丁侯立马身体就利索了。其他还没有归顺的诸侯一见这阵势,纷纷投降。<br><br>  有姜太公做榜样,后来的也照样学。周灵王时,有一位巫师苌弘(就是传说中孔子的那位老师)担任了周朝巫术促进会理事长,率领群巫效忠周王。当时诸侯嫌周天子势力单薄,不把这个象征性的大佬放在眼里,逢年过节从不请安、送土特产。周王没实力收拾诸侯,苌弘只好也搞巫术诅咒诸侯,结果法术不灵,被晋人杀了。<br><br>  春秋时的郑庄公也曾主持过一次大型的黑巫术活动。当时,他准备讨伐不知好歹的许国,手下大将颍考叔抢着要做先锋,当时郑国第一美男子——子都也想弄个先锋玩玩(子都可不是什么小角色,他也许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帅哥。连天天叫嚷“以德服人”的孟子都曾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也”),没想到被颍考叔抢了先。心下闷闷:<br><br>  “颍考叔是什么货色,能跟我比吗?咱出身名门望族,有多少漂亮MM哭着喊着要嫁我。他一个乡下曲辫子,竟然抢我的位置。靠,非收拾他不可!”<br><br>  于是,在郑军攻城时,子都从后面放冷箭,射死了颍考叔。<br><br>  战后尸检报告出来,法医一致认定是被自己人暗害的。至于凶手,众人自然心中雪亮。<br><br>  郑庄公又不好当场杀了子都,于是命令全军集合搞巫术,自己亲自主持,杀了些鸡狗猪诅咒暗害颍考叔的内奸,就这么风风光光地算是为颍考叔报了仇。还好,那时刚进入春秋时代,不少诸侯搞巫术的本事还没全忘,诅咒好像真的有效,据说子都被颍考叔的鬼魂上了身,精神失常,自己把自己掐死了。<br><br>  转移灾祸的活动在春秋时也很流行。公元前489年,楚国出了件怪事,楚人看到太阳边上有一大团红云,像飞鸟一样,绕着太阳转悠了三天才散。楚昭王身体正好有点问题,担心这是不是预示着自己要上西天,于是赶紧派人到周朝首都请教高级学者。当时周朝虽然军事实力被诸侯们瞧不起,但文化还是领先得很多。<br><br>  周太史说:<br><br>  “估计是昭王老哥要出事了吧。我竭诚推荐我朝黑巫术的不传之秘,把这些毛病都转移到他手下的大臣身上,他就没事了。”<br><br>  楚昭王真是条汉子,拒绝转嫁灾祸,说:<br><br>  “这不是挖肉补疮吗?我没犯什么错,老天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要是我有罪,又能转给谁呢?”<br><br>  其实,有意思的不是楚昭王宁死不屈,倒是周太史明目张胆地使用黑巫术的态度。太史在周朝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主管,居然也极力推荐使用黑巫术。<br><br>  到了汉代,做皇帝的一面加强法制管理,一面也要强调意识形态。黑巫术这种害人的东西,虽然大家都认为挺灵验的,但是终究不怎么合乎礼法,所以做起来也有点偷偷摸摸了。<br><br>  到汉武帝当政时,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br><br>  汉武帝自己爱搞点求仙的事,但对搞黑巫术的却特别痛恨(因为身边王子、后妃们为了争权夺利,搞起黑巫术来特别起劲)。到了晚年,他总是精神恍惚,怀疑有人要谋害他。下面的小人也投其所好,把巫蛊的东西传得神乎其神。<br><br>  有个叫江充的,特别卖力,自告奋勇,说要在皇宫里查找搞巫蛊术的人。江充的办法很简单,看谁不顺眼,就偷偷地在他的床下埋个小木偶,诬陷他在诅咒别人。江充很得汉武帝信任,弄得皇宫里人人自危。江充原本与太子有点小过节,担心太子登基后对自己不利,这次索性下狠心,把太子也诬陷了。结果太子起兵杀了江充,却被汉武帝当成造反,又派兵杀了太子,连皇后也受连累自杀了,前前后后死了几万人。事后汉武帝追悔不已,但惨剧已经发生,后果无法弥补。<br><br> <br>

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

3.jpg
7#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0:56:37 | 只看该作者
怕黑(2) <br> <br><br>--------------------------------------------------------------------------------<br> <br><br><br>  黑巫术卷进宫廷斗争中,导致政府的态度急转直下。从此,历代王朝都对黑巫术严厉禁止。无论是否害死人,只要施行巫蛊术,一律按照谋杀论处。不仅如此,处死的方式还要带有克制巫术的作用。南朝宋文帝时,女巫严道育和东阳公主的丫鬟鹦鹉勾结,在玉石上刻了文帝的样子,埋在含章殿前,事发后,被判处用鞭子抽死,而且要焚尸扬灰。焚尸扬灰并不仅仅表示严惩,还具有仪式制裁的意义,因为火化含有祛除灾祸的意思。<br><br> <br>  不过,黑巫术的诱惑力实在是大,在很多人看来,黑巫术简直是宫廷争斗的必杀技。所以即使重刑威吓,宫廷斗争中还是经常出现它的身影。<br><br>  隋炀帝杨广做太子的时候,为了扳倒亲兄弟,做了两个木偶,在木偶的心脏处用钉子钉上,再捆上手,戴上枷锁,分别写上隋文帝杨坚和汉王杨谅的名字和咒语。给杨坚的咒语是“西岳神兵收杨坚魂魄”,给杨谅的咒语是“请西岳华山慈父圣母收神兵九亿万骑,收杨谅魂魄闭在华山下,勿令散荡”。他把两只木偶一起埋在华山下,然后让自己的心腹杨素去告发,诬陷弟弟杨秀,结果一举成功,除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br><br>  更搞笑的是南朝陈国长沙王陈叔坚,他诅咒哥哥陈后主陈叔宝用的木偶竟然是有机关的,可以昼夜不停地跪拜,全天候地诅咒。后来被人告发,陈叔宝本打算杀了他,可在行刑前夜,叔坚痛诉革命家史,大谈自己对叔宝的救命之恩,这才勉强保住了脑袋。<br><br>  总之,只要黑巫术在宫廷出现,一定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br><br>  虽然官方严厉禁止,但是民间对黑巫术需求还是不少,所以很多巫师甘冒奇险,用黑巫术骗口饭吃。但是,黑巫术就像邪派武功,本身也很危险,如果害人不成,往往会害到自己头上。<br><br>  清朝时,湖南有个叫张奇神的,能用法术摄人魂魄,手下马仔众多。可是有位姓吴的书生偏不信邪,当众问候了张奇神的十八代祖宗。马仔们纷纷上前要痛扁书生,张奇神手一伸,拦住众人,冷笑而去。吴书生知道张奇神肯定要来报复,于是晚上睡觉时总是拿着本《易经》。到晚上,果然有个金甲神来杀书生,吴书生把《易经》扔过去,金甲神应声倒地,变成一个小纸人。接着,又有两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来挑衅,书生如法炮制,也抓住了两个小纸人。不久,张奇神的老婆来求饶,原来,那些纸人都是张奇神和他的两个儿子的魂魄所附,如果鸡叫前他们不能回去,那就必死无疑。吴书生只还给她一个纸人。第二天,张奇神和他的大儿子都死了,只有小儿子活下来。<br><br>  也是清朝时,广西曾流传捉生替死的习俗,每当有人病重时,就请巫师作法,招徕熟睡人的魂魄来接替病人的魂,称作“接火”。这样,病人痊愈而被招魂的人就做了替死鬼。说说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还有复杂的程序。要先倒一杯水,用纸蒙住杯口,倒过来悬挂在病人床头,如果第二天水还没有漏出来,说明病人有救,巫师才肯接活。就这样还会出岔子,有一次,一个姓陈的巫师正在招魂,结果招来自己的女儿,他赶紧作法把女儿喊醒,这才避免了一场家庭悲剧。<br><br>  黑巫术在官方严厉禁止、自身危险重重之下,始终很难绝迹,这固然是受到利益的驱动,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巫术和宗教不同,它本身属于技术活,人们在使用时只考虑到它的效果,并不牵涉到道德评价。所以,在早期官方也是积极参与的,如果不是统治者出于对宫廷斗争的恐惧,也未必会这么严厉地处置黑巫术。事实上,白巫术在中国就一直没有受到什么迫害。<br><br> <br>
8#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0:59:13 | 只看该作者
烧了你,好吗?(1) <br> <br><br>--------------------------------------------------------------------------------<br><br><br><br><br>  巫师能够通天,所以能做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享受常人得不到的待遇;但他们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有时甚至是生命。<br><br>  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登基之后,没过几天舒坦日子,就碰上连续七年大旱,什么求雨方法都用过了,还是不管用。商汤找来首席占卜师,占卜师折腾半天,说:<br><br> <br>  “皇上,没辙了,只有用求雨必杀技了。”<br><br>  这时,商汤的脑海中狠斗私字一闪念,仿佛看见炎帝、黄帝、尧、舜、禹等无数英雄前辈的形象,于是坚决地说:<br><br>  “好,为了求雨,那就烧我吧!”<br><br>  汤是国君,也是全国第一巫师,那通天的本事比一般的巫师可强多了。不过,烧人祭天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即便是汤这样的一国之君,也要理发、剪指甲,洗剥干净,才好放在柴火上。汤还要来几句真心告白:<br><br>  “老天爷有什么不高兴的,就拿我出气吧!老百姓们可没什么错。”<br><br>  正准备点火时,突然天降暴雨,商汤的命也因此保住了。<br><br>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烧巫师的方法来求雨,并不是出于伦理道德的考虑,而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巫师和天有心灵感应,烧了巫师,天就能感受烈焰烧烤的滋味,就有可能下雨。他们管这叫“焚巫”。对“”的解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长鸡胸的人,有的说是瘸腿的,还有一种说法最神奇,说是指鼻孔朝天的人,因为这样可以接雨水,有感应作用……<br><br>  商汤自焚求雨,原本是典型的巫术,但是越传越悬乎,情节也越来越紧凑,简直有点大卫·格里菲斯创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味道。而且,在道学家眼中,这个故事的意义更在于求雨仪式被赋予的道德意义。商汤舍生取义,其仁义、圣明的君主形象越发高大了起来。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商汤不过是做了场“政治秀”,就算点火时不下雨,相信他也有办法解脱。类似做秀的事情在周代也有,比如做天子每年春天都要象征性地在田里刨两下土,叫做“籍田礼”,以纪念从前实行“井田制”时大家共同劳动的景象,同时也表明做天子的也不是白吃白喝。即使到了今天,这类故事也没少上演。<br><br>  不管怎么说,商汤是“秀”成功了。到了商朝中后期,王室基本上一求雨就要求烧人。当然,因为是真烧,做天子的不会再亲自出马了,被烧的都是专职巫师。在后来发掘出的商代甲骨文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情形,而且我们还知道他们的名字。这么多国家的精英,就这样葬身在熊熊烈火之中。<br><br>  到了周朝,很多有文化的巫师都改行从事文字工作,做技工巫师的人不多了。随便抓个人来烧,又不能感天动地,烧人之风也就不太盛行了。当然,对这活动有兴趣的人还是存在的,比如鲁僖公。有一年鲁国大旱,鲁僖公就准备烧几个巫师来求雨。幸亏手下有见识的大臣出来劝谏,说:<br><br>  “烧了他们也没用,还是早储备点救灾款、救灾粮,才是上策。”<br><br>  烧巫师求雨就像做名菜一样,时间一久,味道也就不那么纯正了。搞了几百年的求雨仪式,离古人越来越远,一方面大家已经不怎么信服,另一方面,操作的基本规程也已经忘得七七八八,而且动不动上烧烤架,谁还肯从事巫师这一原本很有前途的职业呢?于是,人们想出了变通的方法,改成在太阳下曝晒,虽然辛苦了点,但心意基本到位,而且性命无忧,做国君的有时也有兴趣参与了。有一年齐国大旱,晏子对齐景公说:<br><br>  “这是显示您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最好时机,您也别在皇宫里乘凉了,出来到太阳下晒个把时辰,以示与山灵河伯共患难,到时下了雨,功劳可不就全归了您。”<br><br>  于是齐景公也到郊外去晒了两天,果然大雨滂沱。<br><br>  这种不会丧命、又显示诚心的事当然比纯粹烧人要好多了,于是官府纷纷效仿,只要一干旱,地方官就率领百姓去晒太阳,这几乎成了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东汉章帝时,有一年夏天大旱,朝廷百官都习惯性地去太阳下曝晒,不久,下了点小雨,于是大家轰然散去。只有太尉郑弘觉得还不够,一个人又足足晒了一天,果然下了场倾盆大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态度决定一切。<br><br>  由于狡猾官僚的存在,求雨很快就成了表达忠心、收买民心的手段。东汉时,有一个郡大旱,太守出去晒了两天,头晕眼花,也没什么效果。手下有个叫谅辅的小官,索性玩狠点,说:<br><br>  “再不下雨我就自焚,老天爷别再折磨我们太守了,有什么就冲着我来吧。”<br><br>  又是正要点火时,大雨瓢泼,既保住了性命,又表了忠心。<br><br>  有时,曝晒求雨也被用来作为惩罚措施。三国时有个著名的道士于吉,参加了东吴孙策的智囊团。本来,孙策只是让于吉给自己看看八字、手相什么的,但他手下的人却把于吉当神仙看,崇拜得不得了。有一年要渡江作战,正赶上大旱,本来孙策让士兵们好好做纤夫,可是大家一有空闲就到于吉那里讨论手相问题。孙策大怒,你一个小小幕僚,魅力指数竟然会超过我,今天正好趁天旱收拾你。于是命令人把于吉捆起来,扔到太阳底下曝晒,而且传出命令,如果中午之前不下雨,就叫你死翘翘。没想到,中午还真下了场雨,将士们纷纷给于吉道喜。孙策心里更不是滋味,索性食言杀了于吉。<br><br> <br>

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

4.jpg
9#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1:00:15 | 只看该作者
烧了你,好吗?(2) <br> <br><br>--------------------------------------------------------------------------------<br><br><br>  比起官员们假惺惺地表忠心式求雨法,老百姓求雨的方法要直截了当得多。他们除了晒巫师,还要晒负责降雨的龙王。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就详细地介绍了做土龙求雨的方法:春天求雨,要先晒几个巫师,再派口齿伶俐的巫师去向上天祷告,选择恰当的日子设立祭坛,造一大七小八条龙,往水池里扔几只蛤蟆,杀两只公猪,找几个小孩跳起娱神的舞蹈……生动鲜活,丝毫没有官场的道学气息。<br><br> <br>  老百姓求雨不是为了表忠心,其目标单一明确,就是为了雨水,所以,在一些民风淳朴的地方,采用的方法更为激烈。在广东一带,每逢要求雨,老百姓就给龙王庙里的龙王时间限定,比如说十天内一定要下雨,时间到了还没雨,就是你龙王爷没用,把你抬到太阳下晒个十天,再不下雨是吧,还有招,就是把龙王的塑像砸了,我们改信别的神仙,不再给龙王送冷猪肉。威逼利诱,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br><br>  从根本上说,无论烧人还是烤龙王爷,都是巫术,但其中的进步至少说明了人类对自己的尊重。<br> <br>
10#
 楼主| 发表于 9.12.2004 21:01:31 | 只看该作者
摇啊摇(1) <br> <br><br>--------------------------------------------------------------------------------<br> <br><br><br>  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卜以决疑”,意思是遇到什么拿不准的事情就去求神问卜。占卜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占梦、星象、术数、风水等等。其中体现中国特色而又最具互动色彩的,大概要算扶箕了。<br><br>  扶箕又称作“扶乩”或“扶鸾”,就是把筷子插在簸箕上,悬挂起来,占卜的人扶着摇动的箕,筷子就在下面的沙盘上乱划。扶箕的人根据筷子在沙盘上划出的形状来猜测、判断  <br>所问事情的吉凶,后来逐渐发展为筷子直接写出判词,大家记录下来就可以了。还有的不用筷子和沙盘,直接用笔和纸,这样就更方便了。有时碰上箕仙精神特别亢奋,笔就会自己蹦起来在墙上写。<br><br>  箕本身并不是神仙;神仙依附在箕上,它才这么嚣张。神仙为什么不下来亲自写呢?也有一套说法:大意是神仙们觉得尘世太过污浊,整天吸风饮露的大仙们(有不少书中说神仙们总是吃仙藕,即便确实如此,好像也不怎么小康),只要接近俗人,就像贾宝玉看到男人一样,“便觉浊臭不堪”,怎么可能抓起凡人污秽的笔,写下凡人使用的污秽的字呢?脏了自己的手倒是小事,心灵受到了污染,那才难以忍受。<br><br>  最早的箕仙是个叫“紫姑”的女人。传说紫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妾,因为正房嫉妒,将她虐待致死,后来成鬼再成仙,经常通过扶箕显灵。紫姑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在神仙界享有盛誉,显灵事迹极多。她基本上为乡下人信奉,庄稼人经常请教点农事方面的问题,像什么时候栽种、收割一类的。<br><br>  说起来还是知识分子厉害。随着扶箕的影响逐渐扩大,读书人眼看民间的“小传统”要盖过精英阶层的“大传统”,马上采取拿来主义,把扶箕技术全部收编。他们的理由很充分:<br><br>  “你们这些乡下曲辫子,懂什么扶箕请仙。泥腿子放下锄头就敢请仙,也不知道洗个手、点柱香先!再说,凭你们的文化水平,箕仙写的字能认识吗?像我们这些进过学、中过举的读书人,跟神仙寒暄、诗词唱和,何等风雅,你们那点锄草、施肥的破事,也好意思去麻烦神仙。神仙有必要这么贱格,成天跟你们讨论形而下的问题吗?”<br><br>  客观地看,乡下人也确实没心思在扶箕上花工夫,那玩意儿晃来晃去的多急人,像农事、天气之类的,翻翻皇历要快捷明白得多。而读书人扶箕,更看中的是可以“时时勤拂拭”,一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不必像托梦之类的没点因头,多少有点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的感觉。而且与箕仙相互切磋交流,也增强了预测的互动效果。<br><br>  读书人中开始兴起扶箕,大概始于宋朝,到明清时达到鼎盛。有学问的人扶箕,当然不会像乡下人那样没有品位,他们主要询问的是科举考题、功名前程、生死寿夭之类关乎自己命运的大问题(其实,天气、收成同样也是关乎农民的大问题,只是知识分子们向来不在乎这些)。<br><br>  对唐宋以后的读书人来说,一生的命运基本寄托在一场科举考试上,所以找箕仙打听考题的最多(在读书人眼里,这不算作弊,而是仙缘)。箕仙当然不知道考题,但是书生们会根据蛛丝马迹来猜,练习脑筋急转弯。比如在康熙年间,一群举人扶箕请神仙透露点题目,箕仙说:<br><br>  “不知。”<br><br>  众人再烧香磕头,说:<br><br>  “我们对您一向敬重,逢年过节也没少给您孝敬吃喝,请您务必给点暗示。”<br><br>  箕仙又写道:<br><br>  “不知,不知,又不知。”<br><br>  众人想,这箕仙也实在倔得差劲,算了。结果到考试时,题目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神仙早就给了提示,全怪自己猜谜的本事太烂,只好和金榜题名擦肩而过。<br><br>  箕仙总是像这样,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读书人又非要在扶箕这棵树上吊死,因此通过扶箕询问试题逐渐演变成猜谜游戏。古代的灯谜中有不少以《四书》中的文句为谜底,我觉得多半和扶箕有点联系。<br><br>  无论科举考试怎么僵化,毕竟还需要多准备准备,至少先得弄点模拟复习题做做。如果死心塌地一味求箕仙指示,反而会被箕仙捉弄。曾有一大帮穷秀才扶箕请仙,结果箕笔写道:<br><br>  “吕洞宾到,你们想请教点什么?”<br><br>  众人大喜,吕神仙道行高深,问他老人家准没错,于是纷纷跪倒磕头,请问功名。箕仙道:<br><br>  “多磨点墨。”<br><br>  众人急忙磨了两大碗墨,箕仙又写:<br><br>  “大家把墨分喝了,听我判断。”<br><br>  众人喝完,箕仙写道:<br><br>  “平时不读书,临时吃墨水;吾非吕祖师,前村赵酒鬼。”?<br><br>  扶箕流传广泛,请来的神仙也没有什么定数,吕洞宾、何仙姑这样的神仙固然经常出现,岳飞、关羽、史可法这样的忠义之士也可以成仙显灵,一些假冒蓬莱仙子之类的杂牌军也会光临,甚至连吊死鬼也能偶尔客串一把。到后来,几乎阿猫阿狗都敢号称箕仙,闪亮登场了。<br><br>  有一位姓吴的人家扶箕请仙,来的神仙自称是王重阳的得意弟子长春子邱处机,一个客人问道:“《西游记》真是您写的吗?是讲炼金丹秘诀的吗?”箕仙说是。客人又问:“您的书是元初写的,为什么里面写的祭赛国、朱紫国、灭法国,都用的是明朝制度呢?”<br><br>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6.2024 05: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