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37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上曝光时间最长的照片,太美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9.2011 14:4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今天,一个朋友给了我一张照片的链接。之前也看过几次,人们总误以为这是摄影史上曝光时间最长的照片。其实,这是摄影师贾斯汀·奎纳尔(Justin Quinnell)花了6个月的时间,用一架针孔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展示了这半年以来,在布里斯托尔吊桥上的太阳运行轨迹。照片美轮美奂,令人印象极为深刻。但这绝不是曝光时间最长的照片。
  德国摄影艺术家迈克尔·韦斯利(MichaelWesely)拍摄过曝光时间更长的作品。他曾花了三年时间利用大幅照相机(4*5英寸)拍摄了黑白或彩色的有关物体光影变化的照片。
  在2001年,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Art in New York之邀,韦斯利用他的独门绝活记录下博物馆的重建过程。当时他在四个不同的方位架起了8台照相机,拍下了现代艺术博物馆整个的拆建过程,这一拍就拍到了2004年——快门整整开了34个月之久!

  天空中的太阳轨迹让整幅照片蒙上了一层似油画般的,唯美的感觉。对我而言,亲眼看到太阳运动轨迹——或者准确说是地球以这样的方式绕着太阳运转,感觉非常的超现实主义。

  下面这幅照片拍摄于柏林的莱比锡广场,历时14个月——当时莱比锡广场和波茨坦广场一起构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型建筑工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通过这些照片你居然可以看到时间的消逝。建筑物最早建好的那部分也是曝光时间最长的部分,看上去颜色更深,也更清楚。而建筑物较新的部分看上去更像是鬼魅一般,十分飘渺。迈克尔在波茨坦广场花了2年时间拍摄出这幅让人不可思议的杰作,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下图)。
  韦斯利称他几乎可以无期限地进行照片曝光——甚至可达40年!希望有一天我能有幸见到这样的作品。
  这里还有一张韦斯利的作品。拍的是一间办公室,曝光时间从1996年7月到1997729日,为期一年。
  这是韦斯利的另一张杰作。我虽然不知道它的确切曝光时间,但是这张照片同样也美极了。它展示了一束花从荣到衰的过程。

如果你对韦斯利的照片感兴趣,那么你可以买一本他最近刚刚出版的书——《打开快门》,迈克尔·韦斯利著OPEN SHUTTER by Michael Wesely

最新更新!请继续阅读!

  这篇文章收到了极大的欢迎,在短短一个月之内点击率就达到了50多万,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于是我终于联系了迈克尔·韦斯利本人。

因为我发现,对于读者的某些问题,如果我不请教迈克尔的话我就无法给出准确的答复。而且我还想亲口告诉他,他的作品是多么的受欢迎,许多人甚至把它当做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激励。
  从众多评论中我得知,许多读者在惊异于照片的绝美之余,还惊奇于照片的制作技术。光线作用于底片上达三年之久,却没有形成过度曝光,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但是迈克尔再三强调他确实能够在长时间内生成连续、不间断的曝光。这个可以通过天空中长长的光线轨迹得知。这些光线是数个月内由太阳在天空中运动形成的。

迈克尔·韦斯利,共和国宫,柏林(2006.6.28-2008.12.19)

  迈克尔想强调的是,这些光线在他看来还有另一番意味。他告诉我说:“天空中的这些光线把我们的存在、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星球都放在了与宇宙共舞的大环境中,而宇宙自身则在另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共存着。”
  他长时间的辛苦工作纯粹是出于对摄影的热爱。人们所称的“倒易律失效”reciprocity failure,摄影专业用语)或者史瓦西效应导致人们不能直接提前预测出长时间曝光的极限值。

  所以迈克尔月复一月不断试验,以便确保底片不会过度曝光。他说,如果你打算曝光一年,那么你就要事先做6个月,3个月的曝光,等等。这样才能收集大量数据,为许多的细节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迈克尔起初用的是针孔照相机 (1988-1994),但是后来又改用大幅照相机(4x5英寸),因为大幅照相机派出的照片画面更细腻,细节更清楚。
  而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细节。技术挑战从来不是迈克尔的前进的动力。他的目标是要捕捉展示我们日常生活的信息:被遗忘的、被纪念的,变革和转换——这些是迈克尔作品的普遍主题。

© Michael Wesely

  正如你从图中所看到的,有些细节很难辨认,只有当你花些时间仔细寻找的时候才能发现它们——这些细节只有在画廊里用巨幅展出的时候才能看得真切。

  我非常喜欢迈克尔对图像创造的观点。在长时间的曝光中,图像不断地在彼此之上加叠一层又层的新细节,不断地自我破坏。
  当一个细节印上底片之后,就会被另一个细节擦除或者遮盖。在迈克尔的严重,这种不断的变化和破坏才真正代表了我们的社会状态。“时间正在流逝,剩下的只是万物永恒的运动重叠,政治的也好,私人的也罢。我们所处时代的科技已经为多变的‘网上生活’燃起了熊熊烈火。终有一天,电脑再也不需要有开关键。我们将永远都是在线状态。”
  我同意迈克尔的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建筑物也不会建造地万年不朽,而是在不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易的拆毁;或者消费品的使用寿命被设计成2年,2年之后你就可以再买个新的。我甚至亲眼目睹了整个国家——我的出生地,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眨眼间便不复存在的景象。它所代表的一切,整整一代人的爱与憎不到一年便都消失殆尽了。

  这些照片似乎在诉说着,我们时代唯一永恒的东西就是:变。当一个身处动荡年代的人想把他(她)的心和灵魂放进平静的避风港时,或者如果人们没有花时间从现在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将来犯错,那么,我想“变”就不是什么美事了。

  但是不断的变化和转换也有好的一面。这似乎也遵从某些极为普遍的规律——这种规律十分强大,没有人能够阻止;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不可预知性——这样的生活才值得一活。
  每当看迈克尔的作品时,我能够发现凝固在图中的所有这些元素,我并不会为此而惊异。

  如果你对他的作品感兴趣,那么你可以看一下他的新书,由Schirmer/Mosel Verlag出版社出版发行的《TIME WORKS》,里面收集了迈克尔从1992年至今的各种创作。
2#
发表于 22.9.2011 15:27:34 | 只看该作者
天呐,莱比锡广场和共和国宫都去过,为啥通过迈克尔的照片看就完全是另一番感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2.9.2011 16:1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6.10.2011 21:04:23 | 只看该作者
完全不能理解这种所谓的艺术。。艺术创作本来就需要主观的剔除美或者不美的东西,但是拍照貌似无法做到。个人感觉是现在部分学艺术的人懒了,通过一些轻巧的途径,类似于这种想跟艺术沾点边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9.10.2011 17:0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011 13:37:01 | 只看该作者
很震撼,没有想过相片还可以这样拍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6.10.2011 22:54: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0.11.2011 00: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4.12.2011 21:3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1.6.2024 04:5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