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6229|回复: 1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赏析] 为人处事之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3.2010 17:43: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零下68度 于 22.3.2010 17:55 编辑

思考的头脑

对于知识的崇拜,人类一刻未停止过,因此才有文明之进步。崇拜产生了求知的动力。
求知在求一个“真”字。“真”代表着世界的本真、宇宙的本真和自我的本真,它们统统都隐藏在错综复杂、眼花缭乱的表征下面。如不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单凭臆想决不会达到本真的境界,求知便也变得不纯粹。
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批的信息在身前身后不住地流转,难辨真伪。要是采取混沌的态度,做墙头草,受信息摆布,进退也会迷茫,丧失自我。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我的丧失,如果那样就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求知则为了避免此种遗憾而存在。求知的意义就在于,在吞噬一切的虚假大潮中发现自己,探求自己,拯救自己。
一个孜孜不倦的态度,一颗顺逆不扰的平常心,一种达观向上的胸怀,可以求知矣!切记,求知不可无恒心,不可受外界所扰,不可故步自封,若做不到这些,求知便是空谈,甚至是对知识的亵渎。 不要赞成“皓首穷经”的求知态度,真正的求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只为自己的本色。建功立业虽说荣耀,但昙花一现终难长久,而能得永恒的是你求知所获的独立之精神!

思考的头脑

读书或学习,我们大可以随心之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的所谓“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属于纯粹客观性;一属于主观性。后者是在有关自我的事件时引发了思考的兴趣;前者是对宇宙万物发生兴趣,这一类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纯属自然的生理现象,当然,这类人并不多见。
严格说来,只有真正有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好似面对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这种理念与意志来指点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
思想浮现在眼前,如同你的恋人就在跟前一样,你绝不会对恋人冷淡,我们也绝不会忘记此思想。如果它们远离你而去,从心中消失时,即使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把它写下,恐怕就此一去不回头,想找也找不到了。
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此世界实不乏有价值的思想,但这些思想中,能够产生反跳或反射力量的,也就是说此思想著述成书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却不多见。
造物主在创造人的时候,如果能尽如我们之所愿,实在不应该给我们安上耳朵,因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令人心惊肉跳和毫无目的的噪音。如果世界充满着真正思考的人,我想大概不会容许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噪音吧!
2#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06:39 | 只看该作者
书的存在


你去买一只花瓶,放在家里、桌子或壁炉上,过一段时间它就被看熟了。它就成为家里的一位成员。然而它仍旧是一只花瓶。相反,请拿起一本书,你会看到它自告奋勇地打开自己。毫无疑问书的这种开放性是一件不寻常且重要的事情。书绝不自我封闭于它的轮廓之内,它并不是居住在一座堡垒之内。它不仅自身存在,它更要求存在于自身之外,或者要求你也存在于它的身上。

这就是《伊吉图》(马拉美的著名散文)中那座空屋子里的景象。有一个人进去了,拿起桌子上那本打开的书开始阅读。随之而来的是墙的消失、物对精神的吸收以及物所显示的奇特的可渗透性。我说过,这和一个人买一只鸟、一条狗、一只猫是一回事,人们看到它们变成了朋友。同样,如果我喜欢我的书,那是因为我在它们身上认出了一些人,他们能回报我给予他们的情感。但这就是全部吗?我在读书时所进行的变化侧重于将其提高到活人堆里吗?事情还要走得更远。有一种新的现象发生,我感到很难加以界定。

为此,我必须回到刚才谈的那种境况。一本书在那儿,在一间空屋子里等待着。这时一个人进来了,比方说是我,我翻开书开始阅读。就在此时,在眼前这本打开的书之外,我看见大量的词语、形象和概念。我的思想将它们抓住。我意识到我抓在手里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了,甚至不是一个单纯活着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智有意识的人,他的意识和存在与我们遇见的一切人中的那种意识并无区别。但是在这特别的情况下,他的意识对我是开放的,并使我能将目光直射入他的内部,甚至使我能够想他之所想、感他之所感。

这是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所谓闻所未闻,首先是我称为物的那种东西的消逝。这个全然为物的物,这个纸做的物,正如有些物是金属的或瓷的一样,这个物不在了,或者至少它现在不在了,只要我在读书。因为书已经不再是一个物质的现实了。它变成了一连串的符号,这些符号只为它们自己而存在。这种新的存在是在哪儿产生的?肯定不是在纸做的物中,肯定也不在外部空间的某个地方。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作为符号的存在空间,那就是我们的内心深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07:48 | 只看该作者
选择权利


凡被称为命运的东西,不管是好运还是厄运,不仅不能为我们的理智所理解,而且有些即使为我们所接受,但也并未被彻底同化。根据整个命运结构来看,这一点符合那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就是说,我们生活的必然似乎像是偶然一般;只有在艺术形式中才会出现绝对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消除。因为艺术形式让人感到在偶然的最深处寄寓着必然。当然,悲剧主角往往毁灭于既成事件与生活意图的矛盾交织之际。悲剧发生本身有其明显的生活意图基础,否则它的毁灭就不是什么悲剧,只不过是令人伤心之事。倘若消除“偶然寄寓于必然”的这一令人可悲的感觉,那么悲剧就会“缓和”。

命运存在于一种生活范畴对另一种生活范畴的适应关系之中,所不同的只是一种,上帝没有命运,另一种,动物没有命运。其实,人生舞台也接近于这一外推结论。人类面临命运,不外乎两种选择,一是拜倒于命运之下,一是凌驾于命运之上,这完全取决于人本身。

拜倒于命运之下意味着毫无自己的生活意图,纯生活事件的同化无非是强迫性或被强迫性的,命运本身也只是事件而已,遇事任其自然发展。

凌驾于命运之上则意味着由人的内在深处所决定的生活意图如此不可驾驭,如此不可左右,以至于人的自身存在和生活所要接受的事态发展过程根本不给命运以任何任务。在此种条件下,生活事件不可抗拒地迎合已形成感受力的强大潮流,似乎它们根本无法触动这一潮流。谁凌驾于命运之上,谁就不是悲剧的主角。悲剧主角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受到自身之外强大的现实对抗力,他之所以被制服是因为他受到本人生活意图的包围。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和感受的两重性形式,而感受单元寄寓于这形式之中。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这形式根本不以两重性面目出现。他不像上帝那样可以完全超脱命运。在上帝那儿,任何事情从一开始就有绝对的目的安排。而在他那儿,仅仅是因为生命主流如此之强,使各种对抗它的力量可以被忽略不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08:19 | 只看该作者
潜在力量

我们受到了影响,我们自身没有可以进行抵挡的力量,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受了影响。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感受,在无意识地接受外部印象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让习惯势力压抑了自己的心灵的能力,并违背意志在自己心灵里播下了萌发混乱的种子。

在民族历史里,我们更广泛地发现了这一切。许多民族遭到同类事情的打击,他们同样以各种不同方式受到了影响。

因此,给全人类刻板地套上某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或社会形式是一种狭隘的做法。世界历史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梦幻般的自我沉迷状态。幕落下来了,而人又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玩耍的孩子,像是一个早晨太阳升起时醒过来、笑嘻嘻将噩梦从额头抹去的孩子。

命运反复宣传这样一个原则:“事情是由事情自己决定的。”如果这是惟一真正的原则,那么人就是在暗中起作用的力量的玩物,他不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他没有任何道德差别,他是一根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他看不透自己的地位,如果他不在羁绊自己的锁链里猛烈地挣扎,如果他不怀着强烈的兴趣力求搞乱这个世界及其运行机制,那将是非常幸运的!

正像精神只是无限小的物质,善只是恶自身的复杂发展,自由意志也许不过是命运最大的潜在力量。如果我们无限扩大物质这个词的意义,那么世界史就是物质的历史。因为必定还存在着更高的原则,在更高的原则面前,一切差别者会汇成一个庞大的统一体;在更高的原则面前,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流向辽阔无边的大海——在那里,世界发展的一切杠杆重新汇聚到一起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09:32 | 只看该作者
沉思的含义


人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浸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统一。

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才能变得真实。

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神的力量一经迸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

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阔的世界的统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含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活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当我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沉思”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谐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10:05 | 只看该作者
内涵


书——这是所有时代、所有民族精神财富的遗嘱执行人,是完美的保存者,这是从人类的童年就传递给我们的不熄的光源,这是信号和预告,是痛苦和磨难,是笑声和欢乐、乐观和希望,这是意识的最高成就——精神力量高于物质力量的象征。

以概念范畴进行思维,创造物质、体系和公式的科学能够解释、发现和征服许多事物,但按其实质来说,它终究不能研究一样东西——人的感情,不能创造人的形象,而这正是应运而生的文学所做的事情。

科学和艺术是很接近的,它们将要认识及接近的范围就是这个世界里人的潜力。但同时,它们的认识工具不同,要把荷马的《奥德赛》、列夫·托尔斯泰的俄国的“奥德赛”——《战争与和平》,或者我们时代的“奥德赛”——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阿历克赛·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等包括在一个公式里,就像在发现某个宇宙规律以后科学所能做到的那样,完全是不可思议的。

艺术——这是人类的感受,相互矛盾的情感、愿望、精神的升华和堕落,自我牺牲和勇敢精神,失败和胜利的历史大百科全书。

一个人阅读一本书,就是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将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这样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

几乎在每个人的命运中,书中的话语都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最遗憾的人就是不曾醉心于一本严肃书籍的人,他抛弃了第二现实和第二经验,因而缩短了自己生命的时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10:41 | 只看该作者
与书为友


想了解一个人,你可以看他读什么样的书,正如看他交什么样的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找最佳最善的为伴。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无改变,两心相伴,其乐陶陶。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险,好书决不会翻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让我们从它那儿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时则带给我们亲抚和安慰。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入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别人的事,能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囊而购就能得到,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因之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作者一生所思所想的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是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的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的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说:“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也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却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翻动书页,伟人的话就会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才能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教诲,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的精华远播天下,至今为有识之士侧耳聆听。古时先贤的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11:04 | 只看该作者
书房

我的书房设在塔楼的三层。底层是我的小礼拜堂。第二层设置一个房间,旁边是附属的居室。为了安静,我经常在那里歇息。我一生的大部分日子,我一天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里消磨。晚上我是从来不到那里去的。附于书房之侧的是一个工作室,相当舒适,冬天可以生火。窗户开得挺别致。要不是我担心破费(这种担心使我什么事都做不了),那儿不难建一条长100步、宽12步的与书房相平的长廊,将各处联结起来,因为全部围墙已经存在,原先是为其他用途而筑的,高度正符合我的要求。隐居之处应该有散步场所,如果我坐下来,我的思路就不会畅通。双腿走动,我的脑子才活跃。

书房呈圆形,只有我的桌子和坐位处呈扁平面。全部书籍,分五格存放,居高临下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在四周围了一圈。书房开有三扇窗户,窗外一望无际,景色绚丽多彩,书房内有一定的空间,直径为16步。冬天我去书房不如平时勤,因为我的房子建在山丘上,就像我的名字所指的那样,没有别的房子比它更招风了。我倒喜欢它位置偏僻,不好靠近,无论就做事效果或摆脱他人的骚扰来说都有好处。

书房就是我的王国。我试图实行绝对的统治,使这个小天地不受夫妻、父子、亲友之间来往的影响。在别处,我的权威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并不可靠。有一种人,即使在自己家里也身不由己,没有可安排自己的地方,甚至无处躲藏。我认为这种人是很可怜的。好大喜功的人,像广场上的雕像一样,无时不爱抛头露面。“位高则身不由己。”他们连个僻静的去处也没有。某些修道院规定永远群居,而且做什么事情众人都得在场。我认为,修士们所过的严格生活,最难熬的要算这一点了。

如果有谁对我说,单纯为了游乐、消遣而去作诗,那是对诗神的大大不敬,说这话的人准不像我那样了解娱乐、游戏和消遣的价值。我禁不住要说,别的一切目的都是可笑的。我过着闲适的日子,也可以说,我不过是在为自己而活着,我的目的仅限于此。少年时候,我学习是为了自我炫耀,后来年岁渐长,是为了追求知识。现在则是为了自娱,而从来不曾抱过谋利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11:2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方式

坏书对于沉溺性的读者来说,无异于精神鸦片,使他们深陷于虚幻的境地,逃离了现实世界。这类人对什么书都爱不释手,即便偶尔翻开一本百科全书,谈起水彩画技法的词条也跟读有关机械的词条一样有强烈的兴趣。他们独自在房中,径直奔向堆满报刊杂志的桌子,埋头于干巴巴的铅字之间,却从不冷静地想一想、动动脑筋。他们并不注重书中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只是一味地读下去,看不出字里行间的现实世界和思想实质。他们绝少从书中获益,对丰富的信息资料也分不出其价值的高低。他们读书完全是被动的,虽是在看,其实并不理解,也不动脑子,更谈不上吸收。

相比之下,娱乐性的阅读还较为积极。爱读小说的人,在书中寻求美的感受、情感的复苏和迸发以及人间遭遇的传奇,对他们来说,读书是一种乐趣;伦理学家和诗人喜欢在书本上重新找出自己过去的观察和感受,对他们而言,读书也是一种乐趣;最后一种以读书为乐的人,虽是没去研究某一确定的历史阶段,却也能认识到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共同苦难。这种娱乐性的阅读是有益的。

再者就是专业工作性阅读。当某项工程设计在头脑中已有一条主线,需要加以完善和补充的时候,人们就到书中找寻所需的某些特定知识和材料。这种工作性阅读,倒不需要惊人的记忆,只要手里有枝铅笔或钢笔就可以了。每本书读过之后,当再想回味一下思想主题的时候,也没必要把整本书重读一遍。请允许我以我个人为例。当我读一本历史书或者其他类似的严肃书籍时,我总要在扉页上记一些概括思想主题的词句,并在后面标好页码。这样,在需要时我就不必重读全书,就可以直接找到想找的地方。

读书同所有其他工作一样,也有规律可循。首先,最好是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对大部分作家只做一般性了解。初读一部作品,常常领略不到其精华所在。年轻时,泛舟书海,如同步入尘世一样,应去寻朋觅友。当发现知音,选择、确定之后,就要携手并进。一生中能与蒙田、圣西门、雷斯、巴尔扎克以及普鲁斯特交上朋友,那就很充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18:11:48 | 只看该作者
为乐趣而阅读

我所谓的“你”是指那些除了工作以外仍有闲暇的人。而且,他们愿意读那些如果没读将是一种损失的好书。我所谓的读书人,并不包括“书虫”在内,“书虫”们会自己寻路,好奇心将引导他们踏上人迹罕至的小径。重新发现已被遗忘的好书,会带给他们莫大的愉快。我想谈的都是真正的杰作,这些书长久以来就被一致公认为了不起的作品。我们大家都被假定为早已读过它们,可悲的是其实只有很少人真正读过。但也有一些杰作,所有最好的批评家都已予以定论,它们在文学史上也已有了不朽的地位,可是,除了专业人士仍将它们视为经典之作外,今天的大多数人已无法再以享受的心情阅读这些书。时光流逝,鉴赏不同,夺去了它们原有的馥郁,除非有极坚强的意志力,它们实在难以下咽。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批评者。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的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这道理同样适用于专家推荐给你的书。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仍然请求你相信,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能真正享受它们,否则将毫无用处。

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类的各种作品。你只该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5.2024 17:4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