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4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合早报:中国文化展现强大吸纳能力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9.8.2006 09:38:32 | 只看该作者
<div align="center"><!--Image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8/19/100192525.jpg--><a href='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8/19/100192525.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8/19/100192525.jpg' border='0' alt='用户发表的图象'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8-4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400)'></a><!--End Image--><br />《联合早报》认为,中国文化拥有强大的吸纳能力。</div><br /><br /><br />  中评社香港8月19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18日载文《任何外来的都能变成中国的》,摘要如下: <br /><br />  数年前,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因毫无中国特色,而在中国建筑界、科学界和民间引起激烈争论。2000年4月,该项目在一片质疑声中悄悄动工,但两个月之后,一批着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南海最高层,要求重新审视既定方案,导致建设工程一度中断。 <br /><br />  六年后的今天,在北京、上海以及中国其他都市,各种先锋派、实验派和超现代派建筑触目皆是,依然毫无“中国特色”,但科学家“公车上书”的事情却再也没有听说过。 <br /><br />  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轨 <br /><br />  中国很多旧有的传统建筑正在迅速消失,足以令几代人为之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肌体却不会真正萎缩。就像过去几千年从外部流入的宗教、文化、科技、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一样,今天几乎所有的外来事物,都终将变成中国自己的东西,而且还将反过来使“中国特色”得到更新和充实。 <br /><br />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两边,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都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但若不故意提醒,很多人大概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式建筑本来就是如此。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十分重要的哲学课题。如果你偏要认为某个事物是别人的,那它永远就不可能成为你自己的。 <br /><br />  针对中国大陆现代化进程与历史传统之间的关系,台湾《中国时报》的徐淑卿前天发表一篇很有见地的文章。她认为北京在全心拥抱西方的建筑设计时,“虽然背对了过去的历史和传统,但却同时呈现一个面对世界的姿势和视野,渴望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轨,而这样的好奇心与企图心,在台湾却是逐渐式微的”。  <br /><br />  “渴望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轨”,这一观察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整个中国大陆当前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以此解释和分析中国社会所有层面的各种现象,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包括正面和负面的。 <br /><br />  然而,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好奇心与企图心”,恰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质部分。没有集体的好奇心、企图心或进取心,中国大陆今天就不可能有与世界接轨的愿望和迫切感;而在同一文化根源上的台湾,也就不可能拥有今天所看到的那些成就。至于目前台湾的“逐渐式微”,并非是中华文化背景下的常态,只能说是暂时误入歧途。 <br /><br />  把资本主义变成自己的支持者 <br /><br />  今年较早时,经常为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民意调查的GlobeScan民调公司,在20个国家里就“自由市场经济”进行了一次意见调查。结果发现,中国74%的民众认为“市场经济是最好的体制”,这一比例超过了所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71%)、英国(66%)和德国(65%),更是遥遥领先于所有拉美国家。 <br /><br />  事实上,中国只是因为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好处而加以利用,真正的结果反而是把资本主义变成了自己的支持者。就如同聘请欧洲人设计中央电视台大楼、“水立方”和“鸟巢”等奥运设施,中国只是把西方现成的经验和智慧,变成了强化自我的手段和途径而已,所有的果实最终都属于中国。 <br /><br />  中国采纳和运行市场经济已经有多年,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样一种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而在拉美、俄罗斯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却并不成功,这与文化的特性是有根本的关联的。 <br /><br />  长期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是中国面对世界文明的基本态度和对策。所以,尽管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但中国都能巧妙地把这些外来的东西捏来捏去,将其塑造成适合自身文化、并且为自身文化服务的工具。 <br /><br />  至少到目前为止,西方文化虽然在中国大行其道,但还没有走到反客为主的地步;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消失了很多,但还没有失去本身的精髓。未来的历史应该还会证明,今天中国所有的外来的东西,最终都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5.2024 19:1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