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e& Q) _. U+ K. j$ r& ?从这个意义上说,海不归们一样可以影响中国,而不只是每每以回国度假的心态在歌舞升平中浮光掠影,或是饕餮归来后抹抹嘴开始数落国内“好脏好乱”。影响中国的努力可以从家人和朋友着手,也可以是国内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或许个体的力量确实微不足道,但群体的几何级合力从长远来说不可限量,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 , `$ A! V: p$ G8 H! r8 I3 m " \2 B4 b# `8 Z/ A我认识一位人近中年的女士,在某跨国公司的美国总部工作,和她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在美中国女人一样,不适应国内的喧嚣,更习惯美国平静安逸的生活方式。不过,她每年都会回国呆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考察和资助家乡一个贫困县的孩子上学。刚开始她的父亲和哥哥都很不理解,而且因为担心她上当受骗,风凉话一大堆。这些年下来,两个大男人被她的执着和收获所感动,也先后加入了助人的行列。 8 W, z/ n2 F: u8 o- W9 K' N; n* t4 j! j q* N! G) I% _
海归和海不归们坚持自身的不同,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无需拥有一个开放和适应环境的心态,其实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想已有太多的文章就此作过阐述,这里就不画蛇添足了。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我的观点,那就是在受益于中国事业和物质机会的同时,海归们尤其需要想想怎样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影响和回报中国。 : Z9 a* d: h* n! i* D" b6 a. A5 A& v* k. m# }
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有如下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在肯尼迪学院深造,这句话无疑耳熟能详,也想借此言和海归海不归们共勉。同时,期盼著有一天这个群体更有理由骄傲地说,中国因我们而不同,因我们更美丽。. Z9 c6 s' A5 W( Q/ C5 d+ G
3 b/ S/ Z3 [8 ~! p- ?0 D0 c/ j- Q1 s, |. M5 D
(作者是ACBridge 投资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执行董事,曾经先后做过驻外记者、跨国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以及风险投资人等工作,目前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梅森学者(Mason Fellow),就读资深MPA 项目。本栏目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u( O+ r. f& o/ f) [) r
+ y5 X: w" n# J: Y2 V 作者: Benghazi 时间: 21.4.2010 10:05
转贴一下这篇文章,觉得很有意义。以其我们这些海归在国外整天数落国内的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或者羡慕国内的欣欣向荣甚或歌舞升平,不如更多懂得一些,该怎样坚持一些自我的信念。作者: yellowbee 时间: 21.4.2010 19:15
写得不错,其实就是简单的“随遇而安”四个字,在这里的时候多想想这里的好,回国了多想想国内的好。作者: 花生牛轧糖 时间: 22.4.2010 12:13
回去吧作者: Benghazi 时间: 22.4.2010 18:48
人家说的明明是回乡不“俗”。& F5 Y2 c8 _# t U9 c( s
* f. X, L9 q& w& U7 i, ?9 ~
Aber 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