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有容乃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查到这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也没听说战争年代林彪要过谁的脑袋。他那性格,说这话时似乎也用不着加重语气,却不能不让人感到一股冷飕飕的杀气。
    蒋介石的话,就有点气急败坏了:攻不下塔山,军法从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8年10月11日,4纵接到“林罗刘”电令,点名让胡奇才到塔山前线,坐镇指挥这场大战、恶战。
    10月5日,4纵从兴城赶到塔山,8日胡奇才和纵队首长去前线看地形。
    印象深刻4个字:无险可守。
    名曰塔山,无塔无山,一片退海小丘陵,所谓塔山只是个海拔59米的小土包。200来户人家的村子,南面一条饮马河,将敌我双方隔开。这边是低低的开阔丘陵地,那边是33.1米高地、44.3米高地、37.5高地,一直延续到影碑山,敌我阵地高差20余米。
    塔山防线,东起渤海,西至虹螺山,长约30公里。从海滨到白台山10余公里,为4纵防线(其余为11纵),塔山村左右7公里多为防御重点,那么重点中的重点应该是哪儿呢?
    第二天,胡奇才和参谋长李福泽①又去了一趟。
    笔者第一次采访时,老将军正在家里整理回忆录,他指着自己绘制的塔山阻击战示意图说,12师在塔山村放了1个连,村后那个叫塔山的土包放两个连。塔山村地形低洼,小土包是最高点,冷眼一看,当然重要,实际却是假象。头一天看了,觉得好像有点什么问题,又说不大明白,第二天看明白了。
    在塔山这扇绝不能被开启的门上,正卡在锦榆公路上的塔山村,就像个门闩,无险可守,却是守中之重。实际上,塔山激战6昼夜,4纵官兵就是凭借村前“天然屏障”的那条小河,每天打烂了再重新构筑的工事,以及村中的房舍,顶住进攻、插紧门闩的。而村后那个小土包,则带有迷惑性,因为防御战,通常都会想到抢占制高点。如果将重兵置于上面,而将塔山村放在其次,敌人绕过它也奔锦州了,可能上演一出现代版的《失街亭》了,他胡奇才就成那个马谡了,而“林罗刘”却是没有办法演《空城计》的。
    李福泽同意他的意见,12师师长江燮元①、政委潘寿才②也说有道理,当即将防守塔山村的兵力增至1个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林罗刘”点将当天,胡奇才就去了12师。
    在34团1营阵地,胡奇才跳上一个刚修好的工事。这是个由3层树干、4层草包垒起的半人多高的半地下的堡垒,他跳了几跳,有点颤悠。他说试它一炮。1发六○炮弹落上去,工事塌了。
    他说:六○炮弹都顶不住,就别说敌人的飞机大炮了,也就难以顶住敌人的进攻。咱们4纵打过许多硬仗、恶仗,但是哪次也比不上这次。这次来的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飞机大炮咱们见得多了,海上还会来军舰,是咱们从未见识过的地面空中海上的立体战争。更重要的是,这次大战打胜了,东北就解放了,国民党就没几天蹦跶的了。所以,敌人一定会跟咱们拼命,咱们一定要有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恶仗的准备和决心。
    师团营连干部都在,秋老虎的燥热中,一张张黝黑、严肃的脸上,汗水把泥灰冲得沟沟道道的。
    多少次,他面对这样一张张冷峻的视死如归的脸。战后,一些熟悉、不熟悉的就消逝了,却永远矗立在他的心碑上。那是一组长长的生动鲜活的雕塑,而他每次都是准备好了加入其中的。
    他说:同志们都知道我的脾气,我今天来到这里就不走了,是死是活咱们在一起,是死是活也要坚决守住阵地!
    3纵、4纵的营以上干部,不少来自鲁中军区,晓得胡奇才组织“奋勇队”打小张庄的故事。有老人说:胡司令那脾气,无论多硬的敌人叫他碰上了,不死也得扒层皮。
    林彪把有准备的死打,称之为“拼命仗”。塔山阻击战,就是一场举足轻重的典型的拼命仗,最需要的就是胡奇才的这种有我无敌的死打硬拼精神。
    10日是试探性进攻,11日开始大打。54军、62军的4个师,在7架飞机、2艘军舰舰炮和数十门重炮掩护下,以整师整团的兵力,轮番向塔山及两翼的铁路桥头堡和白台山攻击。
    11日下午,17兵团司令侯镜如到达葫芦岛,决定12日暂停一天,13日拂晓以4个师重新发起进攻。主攻方向依然是塔山村,这回上阵的是华北“剿总”直属的独95师。
    这个独95师号称“赵子龙师”,据说自抗战以来未丢过1挺机枪。前任师长、华北“剿总”督战主任罗奇①,特意赶来打气,给全师军官训话。12日还带连以上军官上44.3高地观察地形,仿佛真的找到了长坂坡的感觉,把自己和独95师当成赵子龙了,信誓旦旦地表示“攻下塔山没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未亮,“赵子龙师”摸上来,偷袭不成就强攻,波浪式冲击。以团为单位分成三波,每个营一波,这个营受挫,那个营再上,这个团不行了,那个团接上,比日本鬼子“武士道”还凶。
    13日是塔山阻击战最激烈的一天,也是基本上打掉敌人锐气的一天。15日,又以独95师为主,展开5个师的兵力。结果,独95师海运来的齐装满员的3个团,回去时就剩3个营的人了。
    “赵子龙师”丢盔卸甲残废了,4纵“塔山虎”威名远扬,令敌闻风丧胆。平津战役中,16军出北平接应35军,军长袁朴②在康庄接到傅作义的电报:“确悉,东北共军守塔山的第4纵队业已入关。在北平以北。这是一支打恶仗的部队。望特别注意。”袁朴什么也不顾了,掉头就往回跑。
    而胡奇才无论什么时候,一想到塔山,眼前就是一片火海,脚下大地震动得好像要倾翻了。
    师指挥所设在村后山坡上。12倍望远镜里,葫芦岛码头上的兵舰,从兵舰上下来的部队上火车,火车冒着白烟往这里开。海上“重庆号”巡洋舰,舰上152毫米舰炮炮口火光一闪,顷刻间,塔山地动山摇。
    “林罗刘”电报中说:“必须死打硬拼,不应以本身伤亡与缴获多少计算胜利,而应以完成整个战役任务来看到胜利。”但这并不意味任何伤亡都无所谓。敌人炮火太猛,阵地上兵力多了伤亡大,少了顶不住攻击,这就要拿捏适度,适时投放预备队。有的营连伤亡过大,也不肯下来让别人接防,积极性要鼓励,更要实事求是。“林罗刘”要求每天给他们发4次电报,报告塔山战况,他必须让首长放心,放心塔山。
    一动不动地死守不行,那样敌人节节推进,把工事修到你面前,一下子就冲过来了。反冲击远了也不行,会被敌人吃掉,失去阵地。步炮协同,适时反击,白天把敌人推出1000米以外,晚上再派出精干人员骚扰敌人,在攻击路线上埋设地雷。
    两眼通红,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擎望远镜胳膊都僵硬了,也没觉出来。硝烟战火中什么不觉得,打完仗不行了,这肚子怎这么疼呀?送去医院,医生说再晚点就危险了--急性阑尾炎,差点穿孔了。
    罗奇的自信,是不无道理的。那么强大的火力,那么优势的兵力,那么不要命地一波一波地冲锋,怎么能拿不下个无险可守的弹丸之地塔山呢?
    就是拿不下来。
    几十年来,一些中外军事专家,包括国防大学来这里实习的学员、教授,面对这个历史事实,有人也难免疑惑。
    古人云:“地之险易因人而险。”
    调来一只虎,再调上一员虎将,无险可守的塔山之险,立刻就显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震
1944年8月的一天,苏北淮海区根据地来了个“谈判代表”,说奉宿迁日军旨意,要求新四军3师10旅允许宿迁至淮阴的运河通航,这样日军就不向外“扫荡”、安据点了,还给10旅十几挺机枪。
    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刘震听罢报告,微微一笑。
    几天后,驻宿迁日军72旅团135大队派出金井中队88人,另有地方反动武装90余人,来到林公渡修炮楼,安据点。
    林公渡是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北靠运河,是宿迁、泗阳两县水陆交通要道。敌人要保住运河航运,这个点必不可少。而且这里周围地形开阔,易守难攻。
    刘震料知敌人会在这里动手,便提前动员群众拆掉圩墙,埋藏粮食。敌人到后,派出小部队会同地方武装,每天晚上打枪、佯攻,使其不得安宁。
    9月6日晚,刘震以2支队的6个连将敌团团围住,1支队、4支队分别在宿迁、淮阴方向打援。天黑后,几门改造的平射、曲射两用迫击炮吼叫起来,部队开始攻击。3连首先突破前沿阵地,接着各连陆续攻入。日军很顽强,凭借优势火力,不断反击,但都被打了回去,或者就地被歼灭。战至拂晓,枪声停息,清点战果,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66人,俘虏5人,毙俘伪军90余人。
    1934年5月,红25军远程奔袭敌54师后方基地罗田县城。战后总结,刘震说:咱们消灭一些敌人,缴获一批银元、弹药,应该算是个胜仗,但有不少缺点,主要是战术问题。守军只有1个营,主要兵力守城北山头,咱们火力组织不好,两个团几次攻不上去,退出时队形又乱,不注意隐蔽、掩护。手枪团进城晚了,不然还能多背出银元。今后咱们要加强战术训练,用脑子打仗。还有缴获火炮就埋起来,这不是个办法,要学会使用。光用步兵冲锋,伤亡大,还不易取胜。
    许多老人说,红军时期战术简单、幼稚,包括一些师长、团长,指挥作战就是一冲一打,不行,再冲再打。
    而刘震说这话时,只是手枪团代理党支部书记--连个连级也算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41年2月,在豫皖苏,顽军两个师分头向蒙城、阚疃集进犯。战前,新四军4师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作战部署,要10旅、11旅各打1个师。刘震不知道这是党中央、中原局、军部的指示,只是从实际出发建议集中兵力先消灭1个师,再视情况歼灭另1个师--他的意见自然被否决。
    阚疃集、蒙城战斗失利,10旅撤到马店一带,师里要10旅以营为单位,分散游击。刘震认为,顽军是骑兵,平原地区,分散游击,易被敌各个击破。上级说就这么定了,不能改变。
    3月3日,29团1营在半古店被顽军骑兵包围。1营孤军苦战,子弹打光了,刺刀拼弯了,用枪托打,只有20多人夺马突围。
    29团为10旅主力,前身是红26军,战斗力很强,这次一下子损失了1个营的兵力。刘震在回忆录中,说他轻易不流泪,这回止不住了。
    任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期间,日伪对淮海区不断进行“扫荡”。这回刘震采取分散游击战法,不和敌人正面硬拼,主力忽而跳到外线作战,忽而从敌间隙插回来,寻机歼敌。敌人到处修碉堡、安据点,封锁、挤压抗日根据地。军分区发动全区县以下武装和民兵,分区分点看守、包围据点,有条件围困的围困它,条件不成熟的半围半困,打冷枪、放土炮,吓得有的据点的敌人不敢出来拉屎。4个支队的主力则机动使用,先从孤立突出的小据点开刀,像吃西瓜、摘桃子一样,哪个先熟吃哪个,哪个好吃摘哪个。有时突袭,有时强攻,有时围点打援,很快打通各支队间的联系,扩大了活动区域。
    前面写过几笔的攻打淮阴城,是刘震第一次指挥攻打这等规模的有坚固设防的城市。之前各种样式的战斗,特别是攻坚战,基本都是夜战,敌人也抓住了这个规律。这回拂晓时分,各种土炮、“洋炮”开始轰击,敌人赶紧进入阵地,屏住呼吸,却不见人影。整个上午,炮火时断时续,敌人松懈起来,等着天黑后攻城呢--下午两点,刘震突然发起总攻。
    在林彪还未总结出“六个战术原则”中的“三猛战术”时,新四军3师就以猛打、猛冲、猛追著称。
    绝不是脑瓜一热,就什么也不顾了的猛。
    “换将如换刀。”有的很能打的部队,换个主官,几仗没打好,刀就显得钝了,就得换将磨刀了。
    从黄克诚到刘震,再到钟伟等人,一茬茬接续下去,这支部队好战善战的作风就代代相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47年夏季攻势,按照总部统一部署,1纵、2纵向长春、四平间新1军和71军接合部进攻,伺机围点打援。
    5月8日,2纵从大赉、前郭旗、王府地区出发,兵分两路沿中长路西侧南进。首战伏龙泉,再战三盛玉,12日拂晓在双城堡俘敌骑兵团团长,得知怀德仅有两个团防守。
    司令员刘震眼前一亮。
    怀德位于长春至沈阳铁路西侧,距长春约50公里,距四平约100公里,为长春、四平间铁路西侧屏障,且有公路通往长春、四平、沈阳,地位自然十分重要。守军只有两个团,攻坚打援,一举两得。
    当即给总部发报,同时命令4师、6师轻装奔袭,4师务于14日拂晓前将怀德城严密包围,5师赶到怀德东南二十里堡一线构筑工事,准备阻击四平出援之敌。
    怀德镇像个掺了些高粱面的窝头,隆起在春日潮润的黑土地上。城墙上明碉累累,城脚下暗堡重重,一道宽8米左右、深3米左右的外壕,环绕着城墙。壕外屋脊形铁丝网和鹿砦,层层叠叠。周围一马平川,只在西南角有道雨裂沟伸到城下。沟内灌木丛生,光秃秃的枝条上,鼓突着淡绿色的叶苞。
    突破口,主攻方向,箝制方向。兵力配置,主攻方向绝对优势兵力,一梯队,二梯队,预备队。炮兵阵地,纵队炮团和各师炮营及各团炮兵,全部使用在主要突破点上。
    对于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当敌情和地形尽收眼底时,脑幕上就会像电子计算机屏幕一样,随之闪现出各种克敌方案和数据,而胜利也就在此刻同步前进了。
    刘震打起仗来可是半点不含糊。更何况这是黑土地的反攻第一仗。就像一场篮球赛,一开场能否压住对手,一出手就投进三分球,还是被人连夺篮板球,事关全局,非同小可。
    5月17日,怀德还未打响,城南十里堡方向枪声骤起。长春新1军4个团援兵,被早已等在那里的1纵和独立师阻住了。接着,大黑林子地区又枪声大作,5师和从四平出援的71军两个师打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震电话中问钟伟怎么样,“好战分子”道:叫4师、6师放心打,有5师在,他陈明仁休想过二十里堡半步。
    16日19时左右,东北野战军夏季攻势开始后一次最猛烈的炮火,倾泻到怀德城上,城西门北侧及西南角顿成一片火海。轰击35分钟后,城墙被打开两个缺口,碉堡、鹿砦的碎片凌空飞舞,步兵发起冲击。炮火向纵深延伸150米,打个半圆形拦阻火墙,护送突击队冲锋。二梯队投入纵深战斗,炮火再次延伸,拦阻敌人反扑兵力。
    当年红25军225团1营政委、营长,都是使用炮兵的高手--这是1纵、2纵、3纵攻城拔寨、所向无敌的原因之一。
    守敌主力是新1军30师90团,相当顽强。激战大半夜,团长带400余人退守东北角关帝庙大烧锅院内,拒不投降。五颜六色的信号弹,礼花似的蹿上夜空。
    走一步,看两步--刘震早就算计好下一步的路数了。
    调兵遣将。命令4师11团和纵队炮团,迅速向5师靠拢,并由5师统一指挥。命令5师以少数兵力在二十里堡正面拖住敌人,主力于17日凌晨3时出发,沿二十里堡至大黑林子公路西侧,快速迂回到大黑林子镇,坚决切断援敌71军退路。4师、6师主力也向大黑林子方向迂回,只以部分兵力攻歼怀德残敌,那也别打急了--打急了伤亡大,一下子就拿下来了,那边援敌没了念想,那条大鱼撒腿就跑了。
    18日上午,5师主力和4师11团拿下大黑林子镇,切断了71军88师退路。在大黑林子北边的87师,没了主意。向北打吧,不敢。撒腿跑吧,跑回去又怎么交代呀?
    中午时分,各路部队陆续赶到,2纵从大黑林子西南、西北,向东北方向突击,1纵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突击,敌人整个溃乱了。
    一场痛快淋漓的围歼战,88师被全歼,师长被击毙,87师大部被歼。71军军长陈明仁的吉普跑得快,不然也报销了。
    之后,2纵绕过四平南下,6月2日又拿下昌图县城。
    秋季攻势中,2纵在四平西面的季家堡,将新1军50师150团包围,又是5师打援,4师主攻,将其全歼。
    12月初开始的冬季攻势,2纵奉命奔袭、包围沈阳西、北分散据点。14日拿下调兵山,割断铁岭和法库之敌联系。总部来电,询问法库是否好打,要刘震去勘察地形。
    刘震回电,建议暂不攻法库,以打彰武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彰武是沈阳西北的一个突出据点,锦州、义县、阜新至通辽线上必经之地。守军为49军79师,约9000余人。法库守军新6军暂62师,战斗力不在79师之下,而且周围都是山,制高点均为敌控制,逐一争夺,耗时耗力,而且距沈阳、铁岭较近,铁岭至法库间又没有适当的打援地势。彰武城外虽然也有些据点,城墙上构筑大量钢筋水泥碉堡,但是工事比较集中,该城面积也小,便于发挥炮兵火力。
    为了迷惑敌人,刘震仍做打法库状,将其包围数日,引敌出援。结果,新6军那个“虎师”新22师从铁岭出动了,在冯家岭、娘娘庙被歼灭1个多营--前面已经写过了。
    与此同时,7纵在法库西南吃掉新3军暂59师2团。
    就在敌人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铁岭、法库、沈阳地区之际,22日,遵照总部命令,2纵、7纵突然兵临彰武城下。之前刘震已仔细勘察地形,这回受命由他统一指挥战斗,扫清外围后,仅用5个小时即将其拿下。
    党中央来电:“庆祝你们攻克彰武,歼敌一个师的胜利。”
    总部来电:“彰武战斗将守敌79师全部歼灭,造成冬季攻势的有利形势,盼传令嘉奖有功部队及指战员。”
    秋季攻势前,一围点,敌人就要出援。拿下彰武后,东北野战军云集北宁路沿线,直逼沈阳。这回陈诚急了,他的防御计划是“固点、联线、扩面”,必须确保沈阳和北宁线的安全。遂集结15个师,以沈阳为中心,兵分三路,在东起铁岭、西达新民,沿辽河两岸百余公里宽大正面,向西北、正北和东北做扇形攻进。
    林彪决心吃掉左路新5军的两个师,以2纵、3纵、6纵、7纵围歼,以另3个纵队切断右、中两路敌人与新5军联系,并坚决打援,还有两个纵队在新民以西待机。
    1948年1月2日,由新民出动的新5军进至公主屯时,被6纵16师阻击。2纵由彰武迅速赶到公主屯西南,3纵、7纵分别从东南和西面,对公主屯及其周围之敌形成四面包围,并不断对其挤压、攻击。
    6日下午,新5军195师585团被压缩到王道屯,2纵6师连续猛攻,在7纵19师配合下,将其歼灭。
    与此同时,5师14团攻击后文家台的195师师部和584团,敌不支,向东北方向突围。14团在没膝大雪中猛追,与6纵将其歼灭。14团两个排就俘敌1800余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日夜,新5军主力被3纵阻截在前文家台。7日拂晓,5师主力赶到,炮火准备后发起攻击,与兄弟纵队一道,将其全歼。
    公主屯、文家台战斗,全歼美械装备的新5军两个师,并俘获军长陈林达①和两个师长。
    哪个纵、师何时到何地,各纵、师如何协同、配合,林彪在双城线指挥所一封封电报,指点得有板有眼有章法,但还需要前线指挥员处置得有板有眼有章法。
    有的纵队司令员,就像篮球队员,上场打一会儿,不行,下场休息吧。而2纵成立时刘震就是司令员,直至平津战役后南下升任14兵团副司令员。
    1949年元旦,天津前线指挥部在杨柳青召开作战会议。
    刘亚楼讲罢当前形势、天津的地形和敌情,开始宣布攻津决心、部署。讲着讲着,突然把目光转向刘震:你们2纵的对手是62军,那可是块挺难啃的骨头呀。
    邓华在一边插话道:没问题,他牙口好。
    2纵在东北几乎仗仗不落,而且大都是当头阵、打先锋。
    而2纵司令刘震,也是个经常指挥兄弟部队作战的角色。
    “三下江南”中的一下江南,2纵奉命到农安县南40里的伏龙泉破坏铁路。从农安出来的52军一个营,与先头4师遭遇,一阵猛打,将其歼灭,并活捉敌营长。刘震赶上来,审讯营长,得知3里外的竭家窑还有新1军1个营。
    吃掉他!刘震当即下定决心。
    黑灯瞎火中,刘震亲自带人到前边侦察敌情。
    快接近竭家窑时,被敌人发现了。机枪打得像刮风似的,子弹头上嗖嗖飞,两米多高的高粱一溜溜齐刷刷被截断,沉甸甸的穗头砸在脸上、身上。穿过一段土路,一只马蹄铁被子弹打中,像团火球飞向半空中。炮弹也咣咣地砸过来,硝烟、尘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那个40多岁的向导吓得坐在地上,抱着脑袋,浑身筛糠样抖成一团。刘震让警卫员架起他,说:别怕,有我就有你。
    又钻进一片高粱地,向导说什么也不肯走了。4个警卫员也把刘震围在中间,说什么也不让他往前走了,他一动,就被死死按住。这回没辙了,刘震让侦察参谋带几个人摸进去,找个老乡带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乡来了,刘震和那个老乡坐在深秋的高粱地里,周围还不时有枪声,两个人就唠起来。村子多大,南北、东西有多长,街道走向、长宽,有多少人家,有无油坊、烧锅(即酿酒作坊)。老乡不懂什么叫“营部”,就问哪家门口有站岗的,进出人员挎手枪、戴大盖帽的多,电话线是不是都拉到那里去了。村子是否有围墙,是土墙,还是砖墙,多厚,多高,营部大院围墙什么样儿,四角是否有炮楼。国民党军那炮都是什么样子,马拉的,还是汽车拉的,有多少门。他们在这儿多长时间了,村里人都听他们说什么了,什么地方口音,对老百姓怎么样,老百姓又怎么说他们的,等等,等等。
    天亮了,刘震又带着几位师长、团长,把竭家窑能看到的都看了一遍,然后下达命令,分派战斗任务。
    怀德攻坚,战前刘震带4师师长陈金钰①、6师副师长张竭诚②,一、二梯队的团营干部,到前沿勘察地形。坐落在半山坡上的怀德城,周围平坦开阔,只在西南角有道雨裂沟伸到城下,距墙根还有百余米的平地。他和大家隐蔽接近,爬行到敌人手榴弹投不到的距离,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确定这里为主要突击方向。
    条件允许,或者内线,或者派进去侦察员,把攻击地域的街道、胡同,沿途工事及高大、坚固建筑物,都要搞清楚,并绘制成图。各营连从攻击出发地到目的地,沿途情况,各级干部都要心中有数,并反复演练。炮兵要把突破口及两翼大小火力点编成序号,根据炮种、口径具体包干,以便有效摧毁城防工事,也便于准确计算炮火准备时间和所需弹药数量,为步炮协同提供可靠依据。
    如此,那“牙口”能不好吗?
    提起他们的司令员,笔者采访到的老人都说:跟他打仗,心里有底。
    老人都说:战争年代摊上个能打仗的将军,那是福气。东南西北,跟着甩开膀子打就是了,打胜仗,少流血,还能学到许多本事。否则,你就跟着窝囊去吧,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更不用说今天跟你谈这些了。
    15、
    1950年10月,刘震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11月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组建志愿军后又兼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
    参军近20年了,身经百战,指挥过步兵、炮兵、坦克兵,可这空军是怎么回事儿呀?第一次见到飞机,是在红25军手枪团时,那么大个铁家伙,竟能飞上天去杀人。而从士兵到兵团副司令员,他率领的部队也打下几架飞机,但基本手段就是隐蔽防空,几近任其为所欲为。那时是用不着说“敌机”的,因为只要发现飞机,肯定是敌人的。而今就有敌我了,因为我们也有空军了,而且当上空军司令员了,马上就要参战。
    放下锄头拿起枪,一切不也都是陌生的吗?可1支步枪与1架飞机,指挥陆军作战与指挥空军作战,是可同日而语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2024 19:0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