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莫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作者:郑浪平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005 12:06: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不抵抗主义下的浴血抵抗<br><br>  在九一八事变之中,日本的关东军竟然能够在百日之内,就以有限的伤亡,大体的完成东北三省的占领--当时的东三省面积为日本本土的三倍,人口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关东军这种军事上的“成就”,似乎可以说是闪电战的经典之作。看起来,“皇军无敌”不是神话而是事实,但是若是分析当时的战局,就可以知道,中国在东北的守军,原来就是实力不足,又有“不抵抗主义”的命令,不是把武器锁在仓库中,就是不战而退,当然更有边防军响应日军的招降,自动地把武器、仓库献出而成为汉奸的。因此关东军的百日大胜,只是在中国军队“礼让”之下的成就,真正可以说是“胜之不武”。<br><br><br><br>  5.1 不抵抗主义的原委<br><br>  为什么当时中国的东北边防军,会无视于东北的领土与主权的受到日军的侵犯,而以近乎拱手资敌方式,采取“不抵抗主义”呢?主要原因可以分成两个,其一是不能战:当时中、日两国的军力与国力,相距实在太悬根本连国家的认同共识都没有,更别提有现代化的政治、财政、工业与军事组织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若是直接与正面的对日本作战,结局不是签下正式割地赔款的屈辱和约,就是真的亡国一途。<br><br>  其二是避免冲突引爆战术,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首长,在面对日军可能侵占东北的挑战之时,对于日本关东军的企图,以及日政府控制军方行动的能力,都出现严重估计的错误。当时国民政府与东北边防军,都以为关东军所炮制的满洲事变,只不过是关东军违抗政府政策的军事挑衅而已,当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占领中国东北的真正意图,日本更要担心苏联的立场与反应,所以国民政府认为,关东军是不可能在没有日本政府完全的支持,与面临苏联的反对之下,真正公然的占据中国东北的。<br><br>  因此,中央与东北军的领袖错误地认为,只要中国采取“不抵抗主义”,可以让关东军失去了继续出兵的借口,同时也可以争取到国际社会的干预与支持,如此一来,好让日本政府有机会来约束关东军的行为。这样国民政府认为,中国最多在东北再多让一些铁路的修建权益给日本,就可以平息这场事变,因为中国仍需要时间完成统一与凝聚国家共识,更需要时间来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结构。<br><br>  当然国民政府与东北军政首长的这个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步入一个畸形体制的国家,政府管不了军部,军部约束不了部队,日本举国上下,更是唯力论者,中国的不抵抗,反而让关东军轻易获胜,那么全日本都会对胜利者,给予忘情的支持。而苏联对于侵略中国的历史与谋略,更是超过日本,斯大林正想利用这个机会,玩弄中、日矛盾,以扩大其侵略的政策。所以国民政府合理的对策,不幸成为丧权辱国的政策。<br><br><br><br>  5.2 衰弱与分裂的中国<br><br>  中国当时内乱与衰弱,是她遭到日本以及全球帝国主义,“有志一同”侵略的主要原因,而她的积弱问题,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结构,面临全面崩解前的危机,而其原因可以上溯约两百年间(清代干隆中叶以降,1700s-1900s),中国历史发展的迷失。中国虽然在清朝初期,曾经以传统的农业结构,配合边塞民族骁勇的精神,而缔造一个强大而且繁荣的大帝国,威震东亚。但是,面对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突飞猛进,中国的整个政治、经济与社会体制,却仍完全陷在农业社会与封建体系的传统结构之中。当满清政府游牧民族的开创精神消退之后,中国无论在组织、精神与制度上,不但不能面对西洋工业化社会“船坚炮利”军事优势的挑战,更无法凝聚全民的共识,发出改革与更新的力量,以建立有效率、有组织的现代化社会,当然中国也缺乏开放的、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来启蒙中国人的自然观与世界观。<br><br>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独步东亚的唯一强国,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与体系的终极,中国自己发展与营建了一个非常庞大与复杂的封闭结构,这个体系当然有其稳定的架构,但却有排斥改革的惯性与难以凝聚共识的问题存在。天朝大国做惯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就特别的强烈,因此中国很难在一连串受创与高压的屈辱下,全盘超越自己的传统而接受西洋的工业文明。<br><br>  这种自我封闭的大陆文化结构,当她面对历史性的挑战与困境之时,想要推动全盘的改革,会遭到极大的困难与阻力。当然中国几次现代化的失败,也与她当时的国运有关:清末的最高权利支配者,竟然是慈禧太后--一位精明猜忌、手腕强悍的女性--但是她究竟缺乏真正高深的教育与修养,也更没有超越时代和环境的远见与魄力;而当时朝堂的决策者,都是出身农、封建社会研读八股文的科举生,见识也是同样的落伍与封闭。因此中国面对西洋挑战所响应的“自强运动”,在最高领导人没有雄心与远见,上层领导人没有足够的共识与决心,中下层社会更是缺乏认知与自觉的格局下,使得这个模仿西洋的运动,主要局限在军事相关的项目,而就算在军事相关的领域之中,也做的根本不够彻底。所以中国在面对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简直是一败涂地;接着中国再遭到八国联军的空前蹂躏,从此中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与全面改革的能力。<br><br>  虽然当时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结构,无法因应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全面历史挑战,是中国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世界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全面的欺凌与压榨,也是让中国的改革无法顺利推动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那时的西方国家,全都是参与侵略中国的同路人,只不过有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八国联军为止,短短的六十年内,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无论是割地赔款还是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都已让中国的藩篱尽失、民穷财尽、甚至连国家主权都为之不保。因此,许多中国的官员与人民,连民族的自尊心都早已丧失,投靠帝国主义的强权而卖国求利者是大有人在。<br><br>  所以中国要想整军经武、发展产业、投资教育,根本不但没有本钱可以运用(几乎被帝国主义国家给剥光了),而内在的分裂与共识的缺乏,就几乎耗尽中国所有的复兴资源,她长期徘徊在接二连三的历史危机风暴之中。中国的积弱不振,就使她成为列强侵略与欺凌的“最佳对象”。主权不保、国土丧失、民生困苦、国家分裂、政治腐败、军事落伍,正是当时在亡国边缘之中国的写照。<br><br><br><br>  5.3 中国面临解体的危机<br><br>  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以中国的整体的环境与状况而言,到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一九三一年,可以说是到达一个历史危机的高点:当时的中国正陷在最为严重的分裂、内战与严重的天然灾难之中,她共有三个政府(南京、广州、瑞金)、两个国家(中华民国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十几个分裂的军政系统(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又分三个系统)、粤军、桂军、湘军、滇军、黔军、红军,以及实际接近独立的边陲地区--新疆与西藏),在这些的分裂势力之间,不断地爆发军事冲突以及地盘争夺,严重的耗损国力,也妨害了国家的建设与经营。<br><br>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表面上号称中国的中央政府,实际上直接掌管的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的几个省而已,这个地方型的中央政府,还需要负担从满清、北洋军阀政府所有欠下、有如天文数字的外债与国债。同年一场空前的水患,几乎把中国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区,全都泡成水乡泽国,上亿的灾民流离失,国民政府为了救灾与财政负担,正弄得焦头烂额。这就是日本关东军坚持选择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最佳发难时机的主要原因。<br><br>  因此当时面对九一八事变的中国政府,其状况甚至要比满清时代甲午战争前夕的局面,还要危急。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至少还是个统一的朝廷,但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只是一个管理长江中下游的地方政府而已,面对中国内战与分裂的挑战,经常连政府自己是不是还能维持下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还能拿什么力量跟当时世界一等的军事强权--日本--拼命?<br><br><br><br>  5.4 东北军入关支持统一<br><br>  一九三零年,中国内部又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历史称为中原大战,这场动员百万军队的内战,造成中国另外一次生灵涂炭的悲剧,国民政府国库因为军费的超支,而几乎出现周转不灵的财政危机。幸而东北军的张学良在消弭内战的号召下,于当年的九月十八日发表“巧电”,要求政治改革与平息内战,张学良更率东北军大举入关,因而促成与南京政府对抗之阎锡山、冯玉祥联军瓦解,提早结束了这场内战,张学良则以三十岁的年纪,出任国民政府的三军副总司令,同时坐镇华北,遥控东北,负责整编晋军与西北军。<br><br>  这时候东北军的主力,既然已经大部离开东北入关,也就暴露出东北边防更为空虚的问题。当时东北军,共有二十七个步兵旅2,五个骑兵旅,三个炮兵旅,兵力总数号称在二十五万人左右,而随张学良入关的全是东北军的主力,有十二个直属步兵旅,两个骑兵旅,以及全部三个炮兵旅。<br><br>  但是在中原大战平息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九三一年中国又再度发生战争而分裂,蒋介石企图利用机会清剿在江西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红军,而此时广州方面又爆发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分裂,因此一场新的内战,又在中国的南部展开。<br><br>  因此,日本关东军则利用这个分裂与内战的时机,决定在华北放火,以牵制蒋介石,同时吸引更多的东北军入关。因此日军以专机,从大连运送晋军领袖阎锡山回山西,再收买在河北的西北军石友三部,以及策动主控山东的西北军将领韩复渠,准备联手攻击张学良的东北军。<br><br>  不过,由于阎锡山回到山西之后,并没有依日本的计划再行出兵叛乱,韩复渠也采取观望的态度,只有石友三兴兵作乱,因此东北军得以集中力量,迅速地解决了石友三部队的叛乱。那时张学良本人刚好患上严重的伤寒病住院治疗,只好下令由其得力部属于学忠负责带兵平乱,先后又从东北调进五个旅的兵力入关支持,这样原先已经兵力不足的东北,在九一八前夕,兵力就更为空虚了。留守的直属部队多数是在辽西布防接应,而竟然只有一个旅的兵力,再加一些直属部队来防守东北的军政中心沈阳。沈阳近乎空城的布署,就给予关东军一个前所未有的用兵时机。<br><br>  早在张学良带兵入关,坐镇北平之时,东北的时局,已开始日趋紧张。关东军正在加强演练各种军事攻击的计划,特别是在一九三一年的七月与八月之间,又爆发万宝山事件与中村事件,都显示出日本关东军极有可能会乘机闹事,在东北留守的各级军政长官,先后多次专程到达北平,向张学良面报关东军的威胁与野心,因此张也曾多次的向南京中央请示对策。但当时的蒋介石与南京中央政府,对于张学良唯一与不变的答复,都是“不抵抗”。<br><br><br><br>  5.5 南京国民政府的困境<br><br>  此时南京政府的财政因为大规模天灾的破坏,与南方的军事行动的经费,国家因应所需的支出几乎是毫无着落,又因为蒋介石当时急于解决华南的内战问题,在国民政府自顾尚且不暇的状况下,自然极不愿东北再发生任何事端。同时蒋、张二人也都认为,日本政府正在积极地与中国进行在东北扩张发展的交涉,只要中国避免给关东军找到军事冲突的借口,日本政府应该会约束关东军,而没有理由来放任关东军公然并吞中国的东北。<br><br>  我们必须了解当时中国的全盘状况,才不致于误以为不抵抗的政策,是蒋、张二人“亲日”的选择。这个对日军挑衅不抵抗的权宜性政策,其中实在有着太多主、客观不得已的环境与背景。假如蒋张二人要是亲日,张学良随时都可以接受日本人的拥立,早就成为所谓的“东北王”;蒋介石也可以放弃东北主权,而得到日本大量的军经援助,以扫平群雄,成为中国的新领袖,根本不必如此辛苦的面对统一与建国的众多挑战。<br><br>  而不抵抗政策也是得到国民政府内部多数主管的认同,不是蒋张二人私下可以说了就算数的,虽然这个政策是否是当时最佳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目,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抵抗政策也受到很多的批评与极大的压力,甚至几乎成为蒋张二人“不抗日”的历史罪名。但是所有的历史事实都清楚地证明,在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中,蒋介石虽非“反日派”,但是绝对非“亲日派”--日本政府一直把蒋介石当成他们大陆政策最为主要的障碍,张学良与日本人更有国仇与家恨。而在七七事变之后,为抗日尽力最多的,正是蒋介石,而不是批评他们的人。<br><br>  国民政府对日军挑衅会采取尽量容忍与暂时不抵抗政策的立场,甚至可以远溯自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告诫,以及蒋介石自己亲自的观察。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曾经与日本不少政界人士有所接触与合作,他深知当时中日两国的总体国力,相差太远,因此他曾指出:“假如中日两国断交宣战,十日之内中国就会亡国。”而蒋介石出身日本士官学校,对于中日之间的国力与战力,更是有着清楚的了解,当时日本已经跻身为世界级的工业与军事强国,不但拥有全球最为精锐的陆、海军,国家与社会都已现代化,随时可以完成总体战的动员。<br><br>  而当时的中国处在几十年不息的内战之中,国家意识极为薄弱,工业没有基础,政府财政运作困难,社会仍然处于封建时代的农业结构,军队不但装备落后,训练不当,更没有保卫国家的认识与能力。因此蒋介石认为,假如当时处在分崩离析状态的中国,要想和日本正式的进行作战,其结果要比满清末年的甲午战争还要悲惨,恐怕不但要割地赔款,甚至还会亡国灭种。所以蒋介石认为首先中国必须设法统一,然后才能集全国之力,推动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如此才能拥有与日本一战的国力与军力。<br><br>  早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北伐时,日本籍口护侨,出兵山东,迨蒋介石下台,日始撤兵;次年,革命军克济南,日本再度出兵山东,在济南惨杀中国军民,造成济南惨案(五三惨案),就是企图造成中日战争的冲突,以阻挠国民政府的北伐统一中国,蒋介石明知日军恶意的挑衅,但是仍然采取极低的姿态进行退让,就是避免中日提前爆发战争,而阻碍中国统一的大业,这就是中央军在山东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于这个屈辱,不但在其日记中,有着势必雪耻的决心,其后蒋介石所有的政策目标,都在设法寻求如何的统一中国与复兴中华民族,以使中国有力量来击败日本的侵略。之后日本在国际社会反对以及中国抵制日货的压力下,被迫逐步的撤兵,山东的问题才暂时得到解决。这个结果也让国民政府认为,国际社会可以对于日本在中国无理的军事行动(若是妨害到其它国家在中国的利益),应该是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牵制作用。<br><br><br><br>  5.6 东北的国防实力空虚<br><br>  而当时在东北守土有责的东北边防军,其实只是奉系地方军阀所改编的部队,根本没有现代化的作战编组、训练与作战能力,同时又不接受国民政府直接的号令与支持,全是“土法炼钢”、自求多福的独立发展与运作,以军事的标准而言,只是改编的民团而已。多年以来,对于日本与苏联在境内拥有现代化装备与训练的驻军部队,一直是采取忍气吞声与息事宁人的做法。<br><br>  一九二九年,张学良企图配合中央政府的清共政策,准备强行收回苏联在中东铁路的各种特权、搜查哈尔滨苏联领事馆,结果激怒了苏联,斯大林立刻调动大军反击。张学良事前根本没有想到会遭到红军部队如此强大、迅速的反应,故没有动员足够的兵力。苏联红军以现代化的作战威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围歼了东北边防军在中东铁路上的守军。当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正在忙于对付内战,而无力支持(其实就是要支持,恐怕也是一样的惨败),张学良只有忍辱签下城下之盟,这就是“中东路事件”。这次的经验,让张学良觉得自己的维护国家的主权行动受到出卖,也让张学良了解到,南京的国民政府根本自顾不暇,无法有任何的能力支持东北对抗强权,而东北军的实力,真的还只是地方部队而已,根本没有力量与日苏世界级的军事强权单独作战,因此张学良清楚的知道,假如东北军与日苏爆发任何的冲突,一切只有由东北军自求多福。<br><br>  在日本关东军的威胁日盛之时,张学良却将大军主力调入华北,以协助南京国民政府平乱,东北留守的兵力实在不足,部属又不断的发出告急的请示,造成他极度的不安,他原本想要赶回沈阳,处理对日本的交涉。但是张学良在五月底因为伤寒住院,七月底病愈之后,又因为华北的局势,出现日本策划的反南京政府的兵变,造成张学良进一步增派五个旅的兵力入关平乱。虽然华北的兵变很快地就被平息,但是局势仍然紧张,军队无法抽调回防东北。最后,张学良准备九月五日返回沈阳,不过在行前,又得知关东军可能会对他进行刺杀,因此打消回沈阳处理危机的计划,这时候,关东军准备在东北发动军事行动的准备,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况了。<br><br><br><br>  5.7 不抵抗是政策而非个人误事<br><br>  在这种危机与低迷的局势下,不但张学良滞留北平不归,东北大部分的军政首长,也都纷纷地离开职守,以规避应变事变爆发的决定责任,像身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的吉林省主席张作相、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都不在职责所在地掌控局势。在这种从南京、经北平到沈阳的“不抵抗政策”,阻碍了任何全局与深入的应变计划的拟订,而在事件爆发的紧急时刻,更是没有领导的主管可以指挥与应变,因此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中,大部分的东北军都没有进行守土有责的有组织性抵抗,也就是裕仁日皇所说的:“中国守军有如宫廷太监一样的无能了。”<br><br>  因此回到九一八事变当晚的现场,日军在北大营附近的柳条湖,爆破南满铁路之时,中国守军根本没有因为听到爆炸声音而出营查看,当日军向北大营发动军事攻击之时,驻守北大营的第七旅旅长王以哲当时根本不在营内(人在沈阳参加水灾募款晚会),下属的六一九、六二??与六二一等三个团长,只有六二??团长王铁汉于枪声后赶到营内。旅参谋长赵镇藩联络不到旅长王以哲,只有一再的以电话请示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应该如何应变,所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放下武器,任由日军进入。<br><br>  假如东北军执行这个命令,根本就是要叫守军全成战俘,当然是东北军所不能接受的。最后旅参谋长赵振藩决定突围,而王铁汉团长决定下令自卫还击,这样北大营守军才一面突围,一面开枪还击。大体而言,整旅官兵大都能成功撤退到东山嘴子(这是事前第七旅上下唯一商定的共识),最后辗转进入山海关进行整补。<br><br>  而当时在东北留守的最高军政负责人荣臻,在事发之后,虽然设法立刻与在北平协和医院养病的张学良取得联系,向张学良报告日军的攻击事件,由于当时无法确定日军攻击的真正意图,因此张学良初步的认为,这只是日军的演习挑衅而已,因此告诫荣臻,叫东北军绝对不可以开枪还击,以免给关东军制造军事冲突的借口。之后当荣臻发现,整个局势发展严重,日军这次的行动既不是挑衅,也不是演习,而是日军真正的军事占领之时,再设法请示张学良,但是电话已经被日军切断。<br><br>  事变的当晚,张学良连夜在北平召开东北军政首长会议商量对策,最后的结论是,假如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全面对日作战,东北军自当为前锋,否则目前可行的办法是,一为诉之国联,一为设法与日本进行直接的交涉。张学良也将状况与结论立刻报告南京。问题是,当时蒋介石刚好离开南京,前往江西的南昌行营,准备督导第四次对中共的围剿作战(其实就算蒋介石当时坐镇南京,也不可能有什么紧急应对的办法),因此当蒋得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之后,他除了指示东北军不抵抗之外,在二十日就兼程赶回南京处理这个历史的重大变局。<br><br>  蒋介石在与南京国民政府领袖会商之后,以中国的局势危机四伏,日军甚至可能会借机发起对中国的侵略,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本自顾不暇,因此只有要求张学良下令东北军,采取维持不抵抗的原则,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同时要求广州的国民政府,立刻派员与南京共商团结之道,二十二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九一八事变告全国军民同胞书”,强调在中日国力悬殊之下,国民必须逆来顺受,政府将设法在国际联盟中,争取国际正义的支持。因此无论事前与事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军事上采取不抵抗政策,来应付日本关东军的挑衅,外交上则是诉之国联来主持公道。<br><br>  总之,当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之所以没有进行有组织性的抵抗,真正的原因,绝对不是如同谣言的说法或政客的批评,说因为当时的张学良,正在沉迷欢场女色,所以没有及时处理而误了大局,同时也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电报指示而误事。在基本上是出于国民政府事前的政策选择,同时对日本军政情势判断发生的错误,因而造成历史悲剧的结果。<br><br>  事实上,由于当时政府保持着消极与被动的不抵抗政策,影响到政府对日军在东北的侵略,毫无应付事变的周延策略与准备,所以没有布署防御的部队,也没有设计应变的作战计划,当事变在仓促之间爆发之时,中国根本无法进行应有的应变。同时国民政府也误以为只要中国部队不抵抗,日本总不至于在连借口都没有的状况之下,公然地发动侵略3。何况当时日本政府,的确不赞成关东军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甚至连日本军部也要压制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的行动。<br><br>  顺带应该要澄清的事实是,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的确由于年少得志,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少不了一些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但是比起当时的其它同级的军政人物,甚至党国大老们的表现,张学良并不算声名狼藉的。可是当时流传最广的错误印象,莫过于与汪精卫唱和的文人,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写的打油诗:<br><br>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br><br>  温柔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br><br>  这类以讹传讹的宣传,只是纯粹为了羞辱张学良的“文斗”而已,毫无历史根据。因为根据所有的查证,名影星蝴蝶女士,事实上根本没有与张学良有过任何交往的记录,事变发生的当天与前后,蝴蝶更是在外地拍片未归,虽然当时朱家几位女子都是知名的美人,但是与张绝对没有任何的关系。朱五女士是张学良部属之妻,与张更没有任何的感情牵扯;只有赵一荻女士赵四小姐)是张学良的红粉知己,而张、赵之间不是露水姻缘的男欢女爱,而是携手走过人生富贵与失意的真正情侣,他们最后在台湾完成正式的婚礼。假如说真正影响张学良处理艰巨挑战的,恐怕是他的体能问题,先前张学良染上了严重的毒瘾,在紧要关头身体更难负荷重大决定的压力。但两年后他成功地把毒戒掉了。<br><br><br><br>  5.8 东北军民浴血抗日<br><br>  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的东北共有三省、一个特别行政区,事变发生之后,关东军可以说是按照预定的演习计划,在中国军队毫无抵抗的状况下,一天之内就顺利攻占了辽宁大部分的地区,而接着吉林的代理主席熙洽向日军自动投降,日军在三天之内也就完成了对吉林的占领,至于哈尔滨的东省特区,早有汉奸张景惠作内应,只待苏联方面允许就可以接收,但是在日军企图攻占黑龙江省时,才正式遭到中国军队有组织的抵抗。<br><br>  由于关东军一击成功占领辽宁,又有汉奸接应“接收”吉林与哈尔滨,面对进一步的控制黑龙江省,则因为关东军的兵力不足,以及参谋本部不同意出兵北满的压力,迫使关东军指使已经投降关东军的伪军张海鹏军阀,率兵进攻黑龙江,不料受到黑龙江的于兆麟部反击,并且联络马占山部队,烧毁了江桥铁路桥,击败了汉奸部队的进攻,关东军唯恐东北军抗日的英勇形象,会积极带动东北百姓的抗日风潮,使得关东军决定直接介入。<br><br>  这时东北军第三旅的旅长马占山,已经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在击败伪军的进攻之后,决定继续坚守江桥,而关东军则决定出兵江桥,引发了关东军违抗参谋本部“临参命”的重大事故。结果马占山部在江桥奋勇迎战关东军,同样给与关东军出乎意料之外的严重伤亡打击,一度造成关东军极大地震撼,迫使本庄繁只有动员关东军所有的部队参战,同时紧急向朝鲜军借兵助战,日军在十一月五日,对马占山发动前所未有的陆空联合攻势,日军猛攻了半个月,最后马占山在缺乏后援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后撤,但是却打响了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起义旗号,激动了中国人民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的民族主义热情,也暴露出关东军并非无敌的“神话”。<br><br>  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变局,张学良当时唯一的军事布署,就是在辽西的锦州,设立了临时的军政中心,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张学良下令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以及辽宁省政府行署,同时把留驻东北突围的部队集中锦州,张学良希望保有辽西,作为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基地,以及与关东军交涉的筹码。<br><br>  这种布署当然立刻激怒了关东军,关东军在十月八日,不顾东京军部的反对,断然先以空军攻击锦州,然后集结军队,准备强行进攻。这些军事行动造成国际社会对于日军强悍侵略的反感,因为攻击锦州的军事行动,日本是既无护侨的借口,也没有确保铁路利益的理由,因而完全显示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十足的侵略行为。<br><br>  因此日本的参谋本部,只有为此再度发出四道临参命,以控制关东军企图占领锦州的行动,在临参命的压力之下(这回关东军不易为自己行动找到辩护的借口),关东军只有暂时停止进军,但是设法派遣投降日军的汉奸军阀部队,前后三次攻击锦州,但是都被东北守军所击败,因此关东军对于辽西的张学良据点,是几乎一筹莫展。但是到了十二月七日,日本政府与军部都进行全面的改组,新的日本政府与军部,都决定支持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的大政方针,因此日本正式从本土派遣大量部队进入中国东北,同时军部也同意了关东军攻占锦州的计划。<br><br>  正当日军准备动员大军围攻锦州之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在空前的混乱与斗争之下,进行改组,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反蒋张的粤派人士孙科等人,主导国民政府的政局,并由反蒋、张最力的陈友仁,担任外交部长,虽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一连发出两道命令,叫张学良死守锦州,但是由于粤派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挽回财政混乱的危机,又不能有效地掌控军队,与张学良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张学良根本无意听从这个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所下达“死守锦州”的命令。(其实当时没有一个地方势力愿意接受这个国民政府的命令,就连上海的银行,也不敢接受它所发行的债卷)。<br><br>  在关东军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式对锦州发动攻击之后,东北军只在外围进行局部的抵抗,张学良在确定粤派的南京政府,真的是无法也无力支持东北军抗日之后,于次年元月二日下令,东北军自动弃守辽西,因此日军轻取锦州,直逼山海关的华军防线。<br><br>  日军既然顺利攻占锦州,又得到苏联方面不干预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立宣示,这时已经得到日本本土大幅增援的关东军,再度挥军北上,以优势的兵力,顺利地攻占了黑龙江省与哈尔滨市,整个中国的东北,就在一九三二年一月底,完全地被日军占领了。只剩下不愿意成为日本奴役的东北军民,自动自发的组织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与日军进行殊死决战,表现出中国人豪勇的民族气节。他们也开始惊醒全国同胞,中国人需要团结奋斗,以扭转可能亡国的考验。<br><br><br><br>  附注:<br><br>    [3] 可惜这个想法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验,在近代史中,日本与俄罗斯两国对中国的侵略,不但是连藉口都不需要有,而且还会一面侵略,一面否认
22#
发表于 1.2.2005 14:52:38 | 只看该作者
23#
 楼主| 发表于 2.2.2005 13:45: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不抵抗主义下的浴血抵抗<br><br>  在九一八事变之中,日本的关东军竟然能够在百日之内,就以有限的伤亡,大体的完成东北三省的占领--当时的东三省面积为日本本土的三倍,人口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关东军这种军事上的“成就”,似乎可以说是闪电战的经典之作。看起来,“皇军无敌”不是神话而是事实,但是若是分析当时的战局,就可以知道,中国在东北的守军,原来就是实力不足,又有“不抵抗主义”的命令,不是把武器锁在仓库中,就是不战而退,当然更有边防军响应日军的招降,自动地把武器、仓库献出而成为汉奸的。因此关东军的百日大胜,只是在中国军队“礼让”之下的成就,真正可以说是“胜之不武”。<br><br><br><br>  5.1 不抵抗主义的原委<br><br>  为什么当时中国的东北边防军,会无视于东北的领土与主权的受到日军的侵犯,而以近乎拱手资敌方式,采取“不抵抗主义”呢?主要原因可以分成两个,其一是不能战:当时中、日两国的军力与国力,相距实在太悬根本连国家的认同共识都没有,更别提有现代化的政治、财政、工业与军事组织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若是直接与正面的对日本作战,结局不是签下正式割地赔款的屈辱和约,就是真的亡国一途。<br><br>  其二是避免冲突引爆战术,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首长,在面对日军可能侵占东北的挑战之时,对于日本关东军的企图,以及日政府控制军方行动的能力,都出现严重估计的错误。当时国民政府与东北边防军,都以为关东军所炮制的满洲事变,只不过是关东军违抗政府政策的军事挑衅而已,当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占领中国东北的真正意图,日本更要担心苏联的立场与反应,所以国民政府认为,关东军是不可能在没有日本政府完全的支持,与面临苏联的反对之下,真正公然的占据中国东北的。<br><br>  因此,中央与东北军的领袖错误地认为,只要中国采取“不抵抗主义”,可以让关东军失去了继续出兵的借口,同时也可以争取到国际社会的干预与支持,如此一来,好让日本政府有机会来约束关东军的行为。这样国民政府认为,中国最多在东北再多让一些铁路的修建权益给日本,就可以平息这场事变,因为中国仍需要时间完成统一与凝聚国家共识,更需要时间来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结构。<br><br>  当然国民政府与东北军政首长的这个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步入一个畸形体制的国家,政府管不了军部,军部约束不了部队,日本举国上下,更是唯力论者,中国的不抵抗,反而让关东军轻易获胜,那么全日本都会对胜利者,给予忘情的支持。而苏联对于侵略中国的历史与谋略,更是超过日本,斯大林正想利用这个机会,玩弄中、日矛盾,以扩大其侵略的政策。所以国民政府合理的对策,不幸成为丧权辱国的政策。<br><br><br><br>  5.2 衰弱与分裂的中国<br><br>  中国当时内乱与衰弱,是她遭到日本以及全球帝国主义,“有志一同”侵略的主要原因,而她的积弱问题,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结构,面临全面崩解前的危机,而其原因可以上溯约两百年间(清代干隆中叶以降,1700s-1900s),中国历史发展的迷失。中国虽然在清朝初期,曾经以传统的农业结构,配合边塞民族骁勇的精神,而缔造一个强大而且繁荣的大帝国,威震东亚。但是,面对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突飞猛进,中国的整个政治、经济与社会体制,却仍完全陷在农业社会与封建体系的传统结构之中。当满清政府游牧民族的开创精神消退之后,中国无论在组织、精神与制度上,不但不能面对西洋工业化社会“船坚炮利”军事优势的挑战,更无法凝聚全民的共识,发出改革与更新的力量,以建立有效率、有组织的现代化社会,当然中国也缺乏开放的、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来启蒙中国人的自然观与世界观。<br><br>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独步东亚的唯一强国,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与体系的终极,中国自己发展与营建了一个非常庞大与复杂的封闭结构,这个体系当然有其稳定的架构,但却有排斥改革的惯性与难以凝聚共识的问题存在。天朝大国做惯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就特别的强烈,因此中国很难在一连串受创与高压的屈辱下,全盘超越自己的传统而接受西洋的工业文明。<br><br>  这种自我封闭的大陆文化结构,当她面对历史性的挑战与困境之时,想要推动全盘的改革,会遭到极大的困难与阻力。当然中国几次现代化的失败,也与她当时的国运有关:清末的最高权利支配者,竟然是慈禧太后--一位精明猜忌、手腕强悍的女性--但是她究竟缺乏真正高深的教育与修养,也更没有超越时代和环境的远见与魄力;而当时朝堂的决策者,都是出身农、封建社会研读八股文的科举生,见识也是同样的落伍与封闭。因此中国面对西洋挑战所响应的“自强运动”,在最高领导人没有雄心与远见,上层领导人没有足够的共识与决心,中下层社会更是缺乏认知与自觉的格局下,使得这个模仿西洋的运动,主要局限在军事相关的项目,而就算在军事相关的领域之中,也做的根本不够彻底。所以中国在面对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简直是一败涂地;接着中国再遭到八国联军的空前蹂躏,从此中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与全面改革的能力。<br><br>  虽然当时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结构,无法因应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全面历史挑战,是中国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世界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全面的欺凌与压榨,也是让中国的改革无法顺利推动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那时的西方国家,全都是参与侵略中国的同路人,只不过有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八国联军为止,短短的六十年内,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无论是割地赔款还是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都已让中国的藩篱尽失、民穷财尽、甚至连国家主权都为之不保。因此,许多中国的官员与人民,连民族的自尊心都早已丧失,投靠帝国主义的强权而卖国求利者是大有人在。<br><br>  所以中国要想整军经武、发展产业、投资教育,根本不但没有本钱可以运用(几乎被帝国主义国家给剥光了),而内在的分裂与共识的缺乏,就几乎耗尽中国所有的复兴资源,她长期徘徊在接二连三的历史危机风暴之中。中国的积弱不振,就使她成为列强侵略与欺凌的“最佳对象”。主权不保、国土丧失、民生困苦、国家分裂、政治腐败、军事落伍,正是当时在亡国边缘之中国的写照。<br><br><br><br>  5.3 中国面临解体的危机<br><br>  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以中国的整体的环境与状况而言,到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一九三一年,可以说是到达一个历史危机的高点:当时的中国正陷在最为严重的分裂、内战与严重的天然灾难之中,她共有三个政府(南京、广州、瑞金)、两个国家(中华民国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十几个分裂的军政系统(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又分三个系统)、粤军、桂军、湘军、滇军、黔军、红军,以及实际接近独立的边陲地区--新疆与西藏),在这些的分裂势力之间,不断地爆发军事冲突以及地盘争夺,严重的耗损国力,也妨害了国家的建设与经营。<br><br>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表面上号称中国的中央政府,实际上直接掌管的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的几个省而已,这个地方型的中央政府,还需要负担从满清、北洋军阀政府所有欠下、有如天文数字的外债与国债。同年一场空前的水患,几乎把中国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区,全都泡成水乡泽国,上亿的灾民流离失,国民政府为了救灾与财政负担,正弄得焦头烂额。这就是日本关东军坚持选择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最佳发难时机的主要原因。<br><br>  因此当时面对九一八事变的中国政府,其状况甚至要比满清时代甲午战争前夕的局面,还要危急。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至少还是个统一的朝廷,但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只是一个管理长江中下游的地方政府而已,面对中国内战与分裂的挑战,经常连政府自己是不是还能维持下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还能拿什么力量跟当时世界一等的军事强权--日本--拼命?<br><br><br><br>  5.4 东北军入关支持统一<br><br>  一九三零年,中国内部又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历史称为中原大战,这场动员百万军队的内战,造成中国另外一次生灵涂炭的悲剧,国民政府国库因为军费的超支,而几乎出现周转不灵的财政危机。幸而东北军的张学良在消弭内战的号召下,于当年的九月十八日发表“巧电”,要求政治改革与平息内战,张学良更率东北军大举入关,因而促成与南京政府对抗之阎锡山、冯玉祥联军瓦解,提早结束了这场内战,张学良则以三十岁的年纪,出任国民政府的三军副总司令,同时坐镇华北,遥控东北,负责整编晋军与西北军。<br><br>  这时候东北军的主力,既然已经大部离开东北入关,也就暴露出东北边防更为空虚的问题。当时东北军,共有二十七个步兵旅2,五个骑兵旅,三个炮兵旅,兵力总数号称在二十五万人左右,而随张学良入关的全是东北军的主力,有十二个直属步兵旅,两个骑兵旅,以及全部三个炮兵旅。<br><br>  但是在中原大战平息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九三一年中国又再度发生战争而分裂,蒋介石企图利用机会清剿在江西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红军,而此时广州方面又爆发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分裂,因此一场新的内战,又在中国的南部展开。<br><br>  因此,日本关东军则利用这个分裂与内战的时机,决定在华北放火,以牵制蒋介石,同时吸引更多的东北军入关。因此日军以专机,从大连运送晋军领袖阎锡山回山西,再收买在河北的西北军石友三部,以及策动主控山东的西北军将领韩复渠,准备联手攻击张学良的东北军。<br><br>  不过,由于阎锡山回到山西之后,并没有依日本的计划再行出兵叛乱,韩复渠也采取观望的态度,只有石友三兴兵作乱,因此东北军得以集中力量,迅速地解决了石友三部队的叛乱。那时张学良本人刚好患上严重的伤寒病住院治疗,只好下令由其得力部属于学忠负责带兵平乱,先后又从东北调进五个旅的兵力入关支持,这样原先已经兵力不足的东北,在九一八前夕,兵力就更为空虚了。留守的直属部队多数是在辽西布防接应,而竟然只有一个旅的兵力,再加一些直属部队来防守东北的军政中心沈阳。沈阳近乎空城的布署,就给予关东军一个前所未有的用兵时机。<br><br>  早在张学良带兵入关,坐镇北平之时,东北的时局,已开始日趋紧张。关东军正在加强演练各种军事攻击的计划,特别是在一九三一年的七月与八月之间,又爆发万宝山事件与中村事件,都显示出日本关东军极有可能会乘机闹事,在东北留守的各级军政长官,先后多次专程到达北平,向张学良面报关东军的威胁与野心,因此张也曾多次的向南京中央请示对策。但当时的蒋介石与南京中央政府,对于张学良唯一与不变的答复,都是“不抵抗”。<br><br><br><br>  5.5 南京国民政府的困境<br><br>  此时南京政府的财政因为大规模天灾的破坏,与南方的军事行动的经费,国家因应所需的支出几乎是毫无着落,又因为蒋介石当时急于解决华南的内战问题,在国民政府自顾尚且不暇的状况下,自然极不愿东北再发生任何事端。同时蒋、张二人也都认为,日本政府正在积极地与中国进行在东北扩张发展的交涉,只要中国避免给关东军找到军事冲突的借口,日本政府应该会约束关东军,而没有理由来放任关东军公然并吞中国的东北。<br><br>  我们必须了解当时中国的全盘状况,才不致于误以为不抵抗的政策,是蒋、张二人“亲日”的选择。这个对日军挑衅不抵抗的权宜性政策,其中实在有着太多主、客观不得已的环境与背景。假如蒋张二人要是亲日,张学良随时都可以接受日本人的拥立,早就成为所谓的“东北王”;蒋介石也可以放弃东北主权,而得到日本大量的军经援助,以扫平群雄,成为中国的新领袖,根本不必如此辛苦的面对统一与建国的众多挑战。<br><br>  而不抵抗政策也是得到国民政府内部多数主管的认同,不是蒋张二人私下可以说了就算数的,虽然这个政策是否是当时最佳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目,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抵抗政策也受到很多的批评与极大的压力,甚至几乎成为蒋张二人“不抗日”的历史罪名。但是所有的历史事实都清楚地证明,在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中,蒋介石虽非“反日派”,但是绝对非“亲日派”--日本政府一直把蒋介石当成他们大陆政策最为主要的障碍,张学良与日本人更有国仇与家恨。而在七七事变之后,为抗日尽力最多的,正是蒋介石,而不是批评他们的人。<br><br>  国民政府对日军挑衅会采取尽量容忍与暂时不抵抗政策的立场,甚至可以远溯自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告诫,以及蒋介石自己亲自的观察。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曾经与日本不少政界人士有所接触与合作,他深知当时中日两国的总体国力,相差太远,因此他曾指出:“假如中日两国断交宣战,十日之内中国就会亡国。”而蒋介石出身日本士官学校,对于中日之间的国力与战力,更是有着清楚的了解,当时日本已经跻身为世界级的工业与军事强国,不但拥有全球最为精锐的陆、海军,国家与社会都已现代化,随时可以完成总体战的动员。<br><br>  而当时的中国处在几十年不息的内战之中,国家意识极为薄弱,工业没有基础,政府财政运作困难,社会仍然处于封建时代的农业结构,军队不但装备落后,训练不当,更没有保卫国家的认识与能力。因此蒋介石认为,假如当时处在分崩离析状态的中国,要想和日本正式的进行作战,其结果要比满清末年的甲午战争还要悲惨,恐怕不但要割地赔款,甚至还会亡国灭种。所以蒋介石认为首先中国必须设法统一,然后才能集全国之力,推动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如此才能拥有与日本一战的国力与军力。<br><br>  早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北伐时,日本籍口护侨,出兵山东,迨蒋介石下台,日始撤兵;次年,革命军克济南,日本再度出兵山东,在济南惨杀中国军民,造成济南惨案(五三惨案),就是企图造成中日战争的冲突,以阻挠国民政府的北伐统一中国,蒋介石明知日军恶意的挑衅,但是仍然采取极低的姿态进行退让,就是避免中日提前爆发战争,而阻碍中国统一的大业,这就是中央军在山东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于这个屈辱,不但在其日记中,有着势必雪耻的决心,其后蒋介石所有的政策目标,都在设法寻求如何的统一中国与复兴中华民族,以使中国有力量来击败日本的侵略。之后日本在国际社会反对以及中国抵制日货的压力下,被迫逐步的撤兵,山东的问题才暂时得到解决。这个结果也让国民政府认为,国际社会可以对于日本在中国无理的军事行动(若是妨害到其它国家在中国的利益),应该是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牵制作用。<br><br><br><br>  5.6 东北的国防实力空虚<br><br>  而当时在东北守土有责的东北边防军,其实只是奉系地方军阀所改编的部队,根本没有现代化的作战编组、训练与作战能力,同时又不接受国民政府直接的号令与支持,全是“土法炼钢”、自求多福的独立发展与运作,以军事的标准而言,只是改编的民团而已。多年以来,对于日本与苏联在境内拥有现代化装备与训练的驻军部队,一直是采取忍气吞声与息事宁人的做法。<br><br>  一九二九年,张学良企图配合中央政府的清共政策,准备强行收回苏联在中东铁路的各种特权、搜查哈尔滨苏联领事馆,结果激怒了苏联,斯大林立刻调动大军反击。张学良事前根本没有想到会遭到红军部队如此强大、迅速的反应,故没有动员足够的兵力。苏联红军以现代化的作战威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围歼了东北边防军在中东铁路上的守军。当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正在忙于对付内战,而无力支持(其实就是要支持,恐怕也是一样的惨败),张学良只有忍辱签下城下之盟,这就是“中东路事件”。这次的经验,让张学良觉得自己的维护国家的主权行动受到出卖,也让张学良了解到,南京的国民政府根本自顾不暇,无法有任何的能力支持东北对抗强权,而东北军的实力,真的还只是地方部队而已,根本没有力量与日苏世界级的军事强权单独作战,因此张学良清楚的知道,假如东北军与日苏爆发任何的冲突,一切只有由东北军自求多福。<br><br>  在日本关东军的威胁日盛之时,张学良却将大军主力调入华北,以协助南京国民政府平乱,东北留守的兵力实在不足,部属又不断的发出告急的请示,造成他极度的不安,他原本想要赶回沈阳,处理对日本的交涉。但是张学良在五月底因为伤寒住院,七月底病愈之后,又因为华北的局势,出现日本策划的反南京政府的兵变,造成张学良进一步增派五个旅的兵力入关平乱。虽然华北的兵变很快地就被平息,但是局势仍然紧张,军队无法抽调回防东北。最后,张学良准备九月五日返回沈阳,不过在行前,又得知关东军可能会对他进行刺杀,因此打消回沈阳处理危机的计划,这时候,关东军准备在东北发动军事行动的准备,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况了。<br><br><br><br>  5.7 不抵抗是政策而非个人误事<br><br>  在这种危机与低迷的局势下,不但张学良滞留北平不归,东北大部分的军政首长,也都纷纷地离开职守,以规避应变事变爆发的决定责任,像身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的吉林省主席张作相、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都不在职责所在地掌控局势。在这种从南京、经北平到沈阳的“不抵抗政策”,阻碍了任何全局与深入的应变计划的拟订,而在事件爆发的紧急时刻,更是没有领导的主管可以指挥与应变,因此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中,大部分的东北军都没有进行守土有责的有组织性抵抗,也就是裕仁日皇所说的:“中国守军有如宫廷太监一样的无能了。”<br><br>  因此回到九一八事变当晚的现场,日军在北大营附近的柳条湖,爆破南满铁路之时,中国守军根本没有因为听到爆炸声音而出营查看,当日军向北大营发动军事攻击之时,驻守北大营的第七旅旅长王以哲当时根本不在营内(人在沈阳参加水灾募款晚会),下属的六一九、六二??与六二一等三个团长,只有六二??团长王铁汉于枪声后赶到营内。旅参谋长赵镇藩联络不到旅长王以哲,只有一再的以电话请示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应该如何应变,所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放下武器,任由日军进入。<br><br>  假如东北军执行这个命令,根本就是要叫守军全成战俘,当然是东北军所不能接受的。最后旅参谋长赵振藩决定突围,而王铁汉团长决定下令自卫还击,这样北大营守军才一面突围,一面开枪还击。大体而言,整旅官兵大都能成功撤退到东山嘴子(这是事前第七旅上下唯一商定的共识),最后辗转进入山海关进行整补。<br><br>  而当时在东北留守的最高军政负责人荣臻,在事发之后,虽然设法立刻与在北平协和医院养病的张学良取得联系,向张学良报告日军的攻击事件,由于当时无法确定日军攻击的真正意图,因此张学良初步的认为,这只是日军的演习挑衅而已,因此告诫荣臻,叫东北军绝对不可以开枪还击,以免给关东军制造军事冲突的借口。之后当荣臻发现,整个局势发展严重,日军这次的行动既不是挑衅,也不是演习,而是日军真正的军事占领之时,再设法请示张学良,但是电话已经被日军切断。<br><br>  事变的当晚,张学良连夜在北平召开东北军政首长会议商量对策,最后的结论是,假如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全面对日作战,东北军自当为前锋,否则目前可行的办法是,一为诉之国联,一为设法与日本进行直接的交涉。张学良也将状况与结论立刻报告南京。问题是,当时蒋介石刚好离开南京,前往江西的南昌行营,准备督导第四次对中共的围剿作战(其实就算蒋介石当时坐镇南京,也不可能有什么紧急应对的办法),因此当蒋得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之后,他除了指示东北军不抵抗之外,在二十日就兼程赶回南京处理这个历史的重大变局。<br><br>  蒋介石在与南京国民政府领袖会商之后,以中国的局势危机四伏,日军甚至可能会借机发起对中国的侵略,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本自顾不暇,因此只有要求张学良下令东北军,采取维持不抵抗的原则,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同时要求广州的国民政府,立刻派员与南京共商团结之道,二十二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九一八事变告全国军民同胞书”,强调在中日国力悬殊之下,国民必须逆来顺受,政府将设法在国际联盟中,争取国际正义的支持。因此无论事前与事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军事上采取不抵抗政策,来应付日本关东军的挑衅,外交上则是诉之国联来主持公道。<br><br>  总之,当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之所以没有进行有组织性的抵抗,真正的原因,绝对不是如同谣言的说法或政客的批评,说因为当时的张学良,正在沉迷欢场女色,所以没有及时处理而误了大局,同时也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电报指示而误事。在基本上是出于国民政府事前的政策选择,同时对日本军政情势判断发生的错误,因而造成历史悲剧的结果。<br><br>  事实上,由于当时政府保持着消极与被动的不抵抗政策,影响到政府对日军在东北的侵略,毫无应付事变的周延策略与准备,所以没有布署防御的部队,也没有设计应变的作战计划,当事变在仓促之间爆发之时,中国根本无法进行应有的应变。同时国民政府也误以为只要中国部队不抵抗,日本总不至于在连借口都没有的状况之下,公然地发动侵略3。何况当时日本政府,的确不赞成关东军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甚至连日本军部也要压制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的行动。<br><br>  顺带应该要澄清的事实是,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的确由于年少得志,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少不了一些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但是比起当时的其它同级的军政人物,甚至党国大老们的表现,张学良并不算声名狼藉的。可是当时流传最广的错误印象,莫过于与汪精卫唱和的文人,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写的打油诗:<br><br>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br><br>  温柔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br><br>  这类以讹传讹的宣传,只是纯粹为了羞辱张学良的“文斗”而已,毫无历史根据。因为根据所有的查证,名影星蝴蝶女士,事实上根本没有与张学良有过任何交往的记录,事变发生的当天与前后,蝴蝶更是在外地拍片未归,虽然当时朱家几位女子都是知名的美人,但是与张绝对没有任何的关系。朱五女士是张学良部属之妻,与张更没有任何的感情牵扯;只有赵一荻女士赵四小姐)是张学良的红粉知己,而张、赵之间不是露水姻缘的男欢女爱,而是携手走过人生富贵与失意的真正情侣,他们最后在台湾完成正式的婚礼。假如说真正影响张学良处理艰巨挑战的,恐怕是他的体能问题,先前张学良染上了严重的毒瘾,在紧要关头身体更难负荷重大决定的压力。但两年后他成功地把毒戒掉了。<br><br><br><br>  5.8 东北军民浴血抗日<br><br>  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的东北共有三省、一个特别行政区,事变发生之后,关东军可以说是按照预定的演习计划,在中国军队毫无抵抗的状况下,一天之内就顺利攻占了辽宁大部分的地区,而接着吉林的代理主席熙洽向日军自动投降,日军在三天之内也就完成了对吉林的占领,至于哈尔滨的东省特区,早有汉奸张景惠作内应,只待苏联方面允许就可以接收,但是在日军企图攻占黑龙江省时,才正式遭到中国军队有组织的抵抗。<br><br>  由于关东军一击成功占领辽宁,又有汉奸接应“接收”吉林与哈尔滨,面对进一步的控制黑龙江省,则因为关东军的兵力不足,以及参谋本部不同意出兵北满的压力,迫使关东军指使已经投降关东军的伪军张海鹏军阀,率兵进攻黑龙江,不料受到黑龙江的于兆麟部反击,并且联络马占山部队,烧毁了江桥铁路桥,击败了汉奸部队的进攻,关东军唯恐东北军抗日的英勇形象,会积极带动东北百姓的抗日风潮,使得关东军决定直接介入。<br><br>  这时东北军第三旅的旅长马占山,已经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在击败伪军的进攻之后,决定继续坚守江桥,而关东军则决定出兵江桥,引发了关东军违抗参谋本部“临参命”的重大事故。结果马占山部在江桥奋勇迎战关东军,同样给与关东军出乎意料之外的严重伤亡打击,一度造成关东军极大地震撼,迫使本庄繁只有动员关东军所有的部队参战,同时紧急向朝鲜军借兵助战,日军在十一月五日,对马占山发动前所未有的陆空联合攻势,日军猛攻了半个月,最后马占山在缺乏后援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后撤,但是却打响了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起义旗号,激动了中国人民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的民族主义热情,也暴露出关东军并非无敌的“神话”。<br><br>  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变局,张学良当时唯一的军事布署,就是在辽西的锦州,设立了临时的军政中心,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张学良下令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以及辽宁省政府行署,同时把留驻东北突围的部队集中锦州,张学良希望保有辽西,作为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基地,以及与关东军交涉的筹码。<br><br>  这种布署当然立刻激怒了关东军,关东军在十月八日,不顾东京军部的反对,断然先以空军攻击锦州,然后集结军队,准备强行进攻。这些军事行动造成国际社会对于日军强悍侵略的反感,因为攻击锦州的军事行动,日本是既无护侨的借口,也没有确保铁路利益的理由,因而完全显示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十足的侵略行为。<br><br>  因此日本的参谋本部,只有为此再度发出四道临参命,以控制关东军企图占领锦州的行动,在临参命的压力之下(这回关东军不易为自己行动找到辩护的借口),关东军只有暂时停止进军,但是设法派遣投降日军的汉奸军阀部队,前后三次攻击锦州,但是都被东北守军所击败,因此关东军对于辽西的张学良据点,是几乎一筹莫展。但是到了十二月七日,日本政府与军部都进行全面的改组,新的日本政府与军部,都决定支持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的大政方针,因此日本正式从本土派遣大量部队进入中国东北,同时军部也同意了关东军攻占锦州的计划。<br><br>  正当日军准备动员大军围攻锦州之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在空前的混乱与斗争之下,进行改组,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反蒋张的粤派人士孙科等人,主导国民政府的政局,并由反蒋、张最力的陈友仁,担任外交部长,虽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一连发出两道命令,叫张学良死守锦州,但是由于粤派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挽回财政混乱的危机,又不能有效地掌控军队,与张学良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张学良根本无意听从这个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所下达“死守锦州”的命令。(其实当时没有一个地方势力愿意接受这个国民政府的命令,就连上海的银行,也不敢接受它所发行的债卷)。<br><br>  在关东军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式对锦州发动攻击之后,东北军只在外围进行局部的抵抗,张学良在确定粤派的南京政府,真的是无法也无力支持东北军抗日之后,于次年元月二日下令,东北军自动弃守辽西,因此日军轻取锦州,直逼山海关的华军防线。<br><br>  日军既然顺利攻占锦州,又得到苏联方面不干预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立宣示,这时已经得到日本本土大幅增援的关东军,再度挥军北上,以优势的兵力,顺利地攻占了黑龙江省与哈尔滨市,整个中国的东北,就在一九三二年一月底,完全地被日军占领了。只剩下不愿意成为日本奴役的东北军民,自动自发的组织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与日军进行殊死决战,表现出中国人豪勇的民族气节。他们也开始惊醒全国同胞,中国人需要团结奋斗,以扭转可能亡国的考验。<br><br><br><br>  附注:<br><br>    [3] 可惜这个想法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验,在近代史中,日本与俄罗斯两国对中国的侵略,不但是连藉口都不需要有,而且还会一面侵略,一面否认。
24#
 楼主| 发表于 2.2.2005 13:47:1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弱国的奋斗与挣扎<br><br>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中日两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分水岭事件,由于日本政府不但无法控制少壮派军人违抗命令,而且还逐步地认同他们为帝国开疆辟土所作的贡献,从此之后,日本演变成为一个由少数军人专政的国家,从此国家失去了民主、和平,最后换得了亡国的历史结局。<br><br>  而中国却从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打击之下,开始逐步的觉醒。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受到这个危机的刺激之下,出现了死里求生的挣扎,从一个近乎完全破碎与衰亡的局面,开始凝聚出一点国家认同的元气,慢慢的独立进行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十四年,最后是熬过历史的浩劫,获得了光荣的胜利。虽然中国的复兴立刻又受到英、苏、美强权的联手阴谋出卖的打击,但是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她已经走出历史的最低点,开始有了国家再生的能力。<br><br><br><br>  6.1 中国分裂与衰弱而招来外患<br><br>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一九三一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低迷的危机时刻(要不然关东军的这几个少壮派军官,也不敢这样胆大妄为的侵略中国东北),当时的中国,分为两个国家,三个中央政府,十几个地方独立政府,以及边陲地区(蒙古、新疆、西藏)实际上被外国幕后控制的局面。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真正能够直接掌控的地区不过是长江中下游几省的地区而已,从清朝中叶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剥削,更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在这种中国面临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刻,日本军国主义正乘人之危的侵略中国。<br><br>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说是焦头烂额。蒋介石一贯的主张是,只有先统一内部,才能完成建设与发展,这样才有能力与帝国主义力量争取中国应有的权利。蒋以及绝大多数的国民政府领袖们,虽然都多少的了解到东北局势已经出现危机,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连日本政府与军部,也无法控制住关东军的独断行动,斯大林更是顺水推舟的故意放任局势发展,因此国民政府对与东北所面临的危机,除了再三的交待张学良不抵抗之外,并无进一步的准备与对策。<br><br>  事实上,当时的蒋介石,甚至没有把握能否解决关内分裂(中共与广州)的危机,哪里还能有力量去对付关东军在东北的侵略与挑衅。基本上,中国政府仍然认为,至少当时的日本政府方面,还没有立刻要以武力公然的侵略中国的东北的准备,同时日本军部也一直担心苏联从背后突袭,因而不在中国东北采取公然的军事行动。所谓不抵抗政策,原是针对杜绝关东军的挑衅借口而发的(并非当日本真正武力侵略东北时,仍不予以抵抗)。<br><br>  回顾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国局势,刚刚结束民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内战之后,张学良的“奉系”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内部,仅次于宁系(蒋介石)的军政势力,于是造成粤系极大的不满与反弹。因此在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高层派系,为了是否应该制定约法、实施训政的问题,再度爆发水火不容的政争。这次政争激烈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蒋介石竟然采取软禁党国元老胡汉民的强硬手段,因而激起国民党中的粤、桂系统,正式的叛离南京国民政府,而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并且开除南京国民政府所有领导人的党籍。他们特别愤恨张学良的迅速兴起,因此广州的国民政府,进一步的准备联络其它割据的军政势力,再度发动讨伐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战。当时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竟然到日本进行活动,要求日本政府以军力,支持广州政府讨伐南京国民政府。这种做法,虽然当时没有被日本政府接,但是给与日本政府相当大的鼓舞,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陷在分裂与亡国的边缘了。<br><br>  在面临这种内战不息,与内斗不断的情形下,南京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分身乏术,只能疲于应付各方的挑战,而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实际上只是地方型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单独面对国际强权的侵略。在这种的危机之下,经过紧急的商讨对策,南京政府只有决定不对日宣战,而采取一面进行对日的交涉,一面诉之国联,要求国联能主持国际正义。同时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之下,南京国民政府也立刻释放胡汉民,并且要求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会商团结之道,以组成新的政府来共赴国难。<br><br>  国民政府决定不对日宣战,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中国,无论就军力与总体国力而言,中国根本就不是日本的对手。别说正规的战场作战是必败无疑,就是长期的游击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中国一旦正式的对日宣战,结果必然是战败亡国。何况当时的日本政府也和关东军存有立场的分歧,日本政府希望能够以外交方式与中国政府洽商解决之道,然后可以压制关东军的行动。因此中国与日本原是准备进行交涉,以化解九一八事变的危机。<br><br>  但是无论在中国或是日本,都有不少军政领袖,认为九一八事变只是关东军的强出头的争功表现,而不是政府主导的侵略政策,因此只要中国能够在交涉的过程中,多让些利益给日本人,日本政府最终会压制关东军,不至于就此直接占领中国东北。<br><br>  但是这种想法,很快地就被强大的政治压力所否决了。国内民意强烈的激荡,认为中国绝对不能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任何的妥协与让步,因此”不撤兵、不交涉“成为中国舆论与政界的主流意见,迫使国民政府不敢进行中日之间的直接交涉。而日本方面,关东军行动的空前胜利,已逐渐赢得军部、民意甚至日皇的支持,所以日政府也无法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而放弃已经占领中国东北的利益。<br><br>  当时的东北军之所以采取不抵抗策略,除了是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整体国策指示之外,也有着实质生死利害的考虑,因为东北军主力在华北,负责处理中原大战之后的善后工作,当时口服心不服的晋军阎锡山部、山东的韩复渠部都与日本有联系,而剩下的西北军又与东北军有过惨烈战斗的私仇,因此张学良就算想要紧急调兵出关应战,在中央方面是兵饷都无法支持,同时谁也不敢保证,其它在华北不同派系的部队,会不会乘人之危的攻击东北的后路,这就是张学良不能不顾忌的地方。<br><br>  张学良原先也一样认为,当时日本最终的目的,只是要扩大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关东军的军事行动,已经超过日本政府与军部的指令,何况日本无论如何都要考虑苏联的立场。所以只要部在东北与关东军正式开战,关东军就没有作战的借口,然后经由与日本政府交涉,达成利益的让步,最后关东军还是会退兵的。张学良清楚地知道,目前自己既失东北的根据地,前途已经危机四伏了,假如再把手上的一些部队拼光,那么自己以及东北军系,将会死无葬身之地了。<br><br><br><br>  6.2 外交无法挽回东北失地<br><br>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是确立不宣战的方针(其实也无兵可战),在外交上立刻兵分二路出击,财政部长宋子文与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进行接触,同时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提出中国的紧急控诉。宋子文与重光葵经过密集谈判之后,已了解日本政府也不赞成关东军的行动,因此决定由中日双方派员组织一个代表团,直接到东北监督停火,然后商议撤军的问题,这个方案已经被日本外相币原重喜郎所接受[1]。<br><br>  但是这时候中国国内的民意已经陷入激动与失控的状态,国人一致认为日本若是不先无条件撤兵,中国根本没有与日本进行交涉的必要,激动的学生冲进外交部殴打外加部长王正廷;舆论对于政府的不抵抗与对日本的交涉,都当成汉奸般的严厉批判,造成整个南京国民政府几乎为之瘫痪。“不撤军、不交涉”便成为民意强迫政府所接受的政策方针,造成当时政府中没有人敢再谈与日本交涉的事,诉之国联变成当时国民政府唯一能做的选择。<br><br>  但是当时的国联,虽然在表面上是一个超国家的维护和平国际组织,但是实际上确在几个国际强权的.控下,只能做些不切实际的表面文章,九月二十一日,中国驻国联的代表施肇基提出中国的紧急控诉,二十二日国联就做出要求中日双方停战撤兵的决议[2],但是日本政府当时根本弄不清楚状况,更控制不了关东军的行动,反正日本政府发表了所谓“不扩大”声明来敷衍国联,因此这个决议根本发生不了任何的影响力。<br><br>  在日本不但不能控制关东军停战撤兵,反而坐视关东军扩大侵略的状况下,国联在中国的要求下,于九月三十日再度作出决议,要求日本撤兵,但是在日本的要求下,加入了“中国需要能够确保日本侨民安全与南满铁路运”的前题,这样日本政府就可以辨称,中国无力保护日本在中国东北侨民与铁路的安全,所以日本不但不能撤兵,还要继续增兵以护侨与护路。最后国联看到日本实在是胡作非为、公然破坏和平进行侵略,才在十月十四日三度决议,要求日本撤兵,这时候日本政府只有设法作出缓兵之计,由日本外相币原在十月十九日提出中日直接交涉的五原则,以解决中国东北的问题。<br><br>  币原的五原则是:一、中日双方互不侵犯。二、相互尊重对方领土主权完整。三、中国禁止排斥日货。四、中国负责保障日本在华侨民安全。五、中国承认与日本之间的一切条约、义务。表面上看起来这五原则还算合理,但是玄机就在于第五条--日本要想国民政府承认已经被宣告无效之“二十一条”的效益,这是中国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br><br>  这时候,国民政府已经陷入重组的过渡状态,没有人能够当家主事,所有的军政负责人,光是要应付十月二十七日,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有关宁、沪、粤各派的内部纷争,就已经分身乏术,加上舆论的强烈批评,根本没有人敢去负责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十一月起,激动与绝望的学生不但进行罢课,而且到处冲击国民政府的机关,强占列车开向南京,向政府请愿,要求“与日本宣战”,蒋介石与国民政府高级首长出面对学生解释政府的立场,只得到更为强烈的嘲弄,十二月十五日,全国学生的请愿代表,极度不满党政首长的解释,甚至在南京中央党部,围殴行政院副院长陈铭枢与教育部长蔡元培。<br><br><br><br>  6.3 政府改组危机扩大<br><br>  在民意的强大压力之下,广州的国民政府终于愿意与南京的国民政府进行团结御辱的会谈,加上汪精卫的扩大会议派人马,三各派系在上海,各自分别举行国民党四全代表大会,各自选出自己的人马,所有叛党与割据的份子,又通通和稀泥的成为拼凑的“团结”政府,广州放弃国民政府的名号,却在“西南政务委员会”的旗号下,继续保持独立状态。而在胡汉民的强烈坚持蒋介石必须下台的要求下,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蒋决定辞去本兼各职,而由广州的国民政府入主南京,负起对日交涉的重责大任。<br><br>  这时候,日本的若规礼次郎内阁,也因为无法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内外危机而下台,而由犬养毅首相接任。犬养是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对于中国的革命以及孙中山的理想,都相当的同情,与广州国民政府的一些重要领导人,更是有着私人的情谊。因此国民政府在孙科主政,以及陈友仁出任外交部长的情况下,中日双方进行了私下的“直接交涉”。<br><br>  当时陈友仁还非常乐观地认为,犬养将会尽力化解日本内部争议,最后还是会以外交协议的方式归还中国东北。但就事实的发展而言,这时候日本朝野都已经改变原先的观点,开始支持“胜利者”关东军的夺取中国东北行动了(要记得日本是一个崇拜唯力的民族,谁的力大谁就有理。)因此在十二月十七日,日本的国会正式通过嘉勉关东军的决议,当天日皇也正式核准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绥靖行动”。因此就算是犬养毅真的有心想要约束军方,这时候已经是心余力拙了。而日本的军方怀疑犬养毅与中国的关系,也就更为排斥中日以外交解决东北的构想[3]。<br><br>  不管家不知家道的艰难,广州派的人马入主南京之后,才发现国库的空虚,与国家的混乱。当时每个割据的派系人马都“高言”抗日,但事实上,每个派系的人马都知道打不过日本,谁若是要当出头鸟,谁就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当时中国财政的困难,更是超过广州派人马想象的程度,他们根本发不出粮饷,弄得公务员罢工,军队要哗变,这时候日本又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的安全,国民政府仓皇迁都洛阳办公,粤派的国民政府只有请辞,再度让蒋介石复出,来处理艰巨的国事了。<br><br>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政府可以说是陷入中枢无主的状态:要战没有实力、要和没有决心,四分五裂的国家、民穷财尽的政府、加上只知内战相残的军队、激动绝望的学生、兴风作浪的政客、卖国求荣的汉奸,中国真的能够面对进一步即亡国的挑战吗?从蒋介石的观点看来,中国唯一的机会,只能从死里求生,那就是设法忍辱负重、争取时间,统一与建设国家,然后设法组成一支有现代战力的军队,才能再与日本进行决战。但是在当时而言,这种想法却是不会被舆论所接受的,民情激动得现在就要与日本一决生死,“立刻抗日”更是当时所有割据势力,反对蒋介石进行统一与建设的护身符,使得蒋介石在准备抗日的努力上,增加了无数与不必要的困难。<br><br>  在当时,比较展露出希望的,就是一般国民自动自发出现的民族主义感情,在马占山发动江桥抗日的反击之后,中国各地的民众,都自动自发的兴起支持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国人在极度的穷困之中,设法慷慨捐输,东北人民在不到半年之内,组成多达四十多个抗日组织,与日本关东军进行浴血抗战,从南到北攻击关东军在东北各处的据点、切断日军的铁路运输、刺杀卖国的汉奸,甚至数次进攻像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迫使日本动用五个师团以上的部队,在东北各地进行屠杀式的镇压。<br><br>  东北义勇军的奋战成果,一度可以说是震惊中外,但是在苏联协助日本封闭外援,以及日军进一步占领热河,切断关内的支持管道之后,东北的抗日义勇军,终于在缺乏外援,没有武器与弹药的补给下,才逐渐地被日军所压制住,但是仍有许多东北的热血青年,设法辗转入关,或是成为流亡学生,或是投身军旅,成为抗日的先锋与烈士。而像“长城谣”等的爱国思乡歌曲,更是激励起同胞爱国的民心士气。一部分的国人开始了解统一与建设的重要,中国于是开始逐步走上团结与准备抗日的道路。但是日本对华的侵略却是没有一刻停止过。<br><br><br><br>  附注:<br><br>    [1] 假如中日双方继续的直接交涉下去,是否会达成进一步的协议以解决九一八事变?这是一个历史上的问题。至少蒋介石在后来的检讨中,有过这样的想法。<br><br>    [2] 当然可以看出这个决议是非常的莫名其妙,中国根本没有进军,甚至没有抵抗,完全是日军单方面的侵略,从哪来的双方停战与撤兵?<br><br>    [3] 犬养毅在一九三二年的五月十五日,被少壮派军人刺杀身亡
25#
发表于 3.2.2005 19:22:26 |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5.4.2005 20:10:03 |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7.4.2005 10:50:1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中国人对那场战争印象太深了,可能会是世代的铭记.任何一个中国人也都会记住中国抗日战争的功臣们,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28#
发表于 28.5.2005 01:18:05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棒的文章,哪里能买的这本书啊? 我想国内不会有吧。。。。。。
29#
发表于 28.5.2005 15:53:20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在水一方+28.05.2005, 02:18 --><div class='quotetop'>QUOTE(在水一方 @ 28.05.2005, 02:18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真的很棒的文章,哪里能买的这本书啊? 我想国内不会有吧。。。。。。<br />[right][snapback]593722[/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靠,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啊?老变来变去的&#33; <!--emo&(n)--><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thumbs_down.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thumbs_down.gif' /><!--endemo-->
30#
发表于 29.5.2005 14:48:3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6.2024 05:1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