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p' S" v9 U; o3 C- U' q+ C
高考语文出卷应该更加有深度
4 W/ L' s4 z6 `* f, ]/ f (本文原载2011年5月27日《深圳商报》)1 Z# w& P4 R5 {3 L. `- b& {
徐晋如
. u+ u2 k5 u# Y; p( ]9 ] 一位曾经参加过高考语文出卷的朋友告诉我,高考语文试卷出题组被要求就浅不就深,浅了没关系,一旦出深了,家长的反对声浪就成拍岸惊涛。翻阅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的确觉得卷子越来越浅,也越来越平庸,这种方向不改变,语文教育之疡无有已时。* K& n1 D8 J$ H, Z
近十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每届高考作文都是媒体必炒的一盘菜,中学语文课本哪怕动一篇鲁迅的文章,都会有公知愤青口沫横飞,指头点脚。然而荒谬的是,在中学教学体系中,语文老师是主科里最不受重视的,语文教学是最不被家长看重的。很多家长,依然相信那句极其荒唐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觉得只要孩子数理化学好了就行,语文嘛,反正是母语,似乎可以不学而能。也有一些大学教授在报章上、网络上大声疾呼重视母语教育,然而往往陈义过高,家长觉得离自己太过辽远。母语教育重要、文学教育对人格养成颇有助力,这些话固然都没有错,但中国的家长是最实际的,他们觉得语文最没有用,所以都不会鼓励孩子在语文上多下工夫,什么安身立命、明德新民,都弃同敝屐。对语文科的鄙薄,是整个社会功利堕落的明证,也显示出这些家长是何等的鼠目寸光。其实,整个中学所学的科目,最有用的就是语文。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学生大学毕业,通常并不能靠自己所学的专业谋得饭碗,步入职场而能进入上升通道,所依靠的就是文字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除了语文科,谁会提供这两方面的能力呢?
. }- ^: g7 R: Q; z4 \, G* C 家长不重视语文科,导致中学教育不重视语文科;家长对高考出题组施加压力,导致高考语文试卷就浅不就深,不能拉开差距;高考语文不能“拉分”,又增强了追求升学率的中学校长们的偏见,以为语文学科真的不重要。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大学招收不到具有基本阅读能力和写作交流能力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始终难以实现职业生涯的飞跃。家长往往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大学扩招后教学质量下降,其实除非学生进大学先读一年预科专修语文,他们的基本能力,都是在中学毕业时就定形了的,又关大学什么事呢?2 G8 Q% X- z2 y
笔者于十七年前参加高考,当时就感到高考语文试卷太浅,考察不出学生能力的高下。不意十七年间,语文试卷就浅不就深的原则一直未有任何改变,其症结,便在家长的舆情太强,主持出题衡选的教育厅,不能违逆众意。窃以为,此固由社会徒然讲求实用,不顾长善救失的教育本旨,媒体不恰当地鼓吹“素质教育”,恐也难辞其咎。近十馀年来,一部分掌握着话语权的公共知识分子,成天在报章上侈言“素质教育”,他们本不懂数理化各科,只有语文,似乎可以指手画脚,又以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往往提出要弱化考试的作用,这正中了很多家长的下怀。我不知道世上何以竟有那么多的人相信“高分低能、低分高能”这样荒唐的说法,考试成绩的高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真实地反映了能力的高下的。语文成绩的高下,最直观地反映了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高下。把语文科等同于“素质教育”,不顾语文科也有衡才选士之功,这是对素质教育最大的误会,要知惟有刻苦学习,方能培养出“素质”来。人性本恶,哲学家黎鸣以为人性有三大原恶,曰懒惰、曰贪婪、曰嫉妒,若没有分数的重压,学生不肯下工夫学语文,文字表达和沟通的素质从何而来?但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使贤愚不肖,齐物同等,哪里能促进学生素质,中学语文老师,尽多向隅之叹,也成必然之理了。
, b+ Q' Q" Z" ~) c, n: m. N 科举时代,教育即是文学教育。唐以诗赋取士,宋人特重策论,明清以后,专用八股试帖,但强调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娴熟把握,其义则一。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能否进入仕途,获得功令,故一般社会人士,莫不知尚文重学,社会文化程度整体较高。今天高考语文不能拉分,致令中学教育不重语文科,从而最终也导致社会文化的普遍堕落,这已成显而易见的事实。故窃以为,为学生之将来负责,教育厅须有“择善而固执之”的勇气,允许高考语文试卷出深出难;媒体更有责任向全社会宣传,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最有用,学好语文,才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得以打破,“素质教育家”的理想也必能实现,坚持十年,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也必有一较大幅度的提高。! Q; U; I: Y8 n
高考语文试卷,若真能选贤与能,衡才辨莠,不但文化得以进步,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焕然一新。
, P7 Q0 O# G% V" ] * O; C3 B) R4 W1 A' a
# Q7 b" K7 T, V3 i" b+ h0 P" l4 j7 u- P" l6 c, q
8 X& Q5 U( q1 N
, u4 e) j' _8 {
; G2 L0 L2 ~& k n& @0 D6 d1 j
& D+ `6 s( J; c0 q% g3 e2 S. u& ^) R2 R1 ]* E
7 M5 p/ X% q9 \4 K& x* X) m9 P8 v3 w! Q, M
4 @8 ]6 G$ |* r+ n+ y" {
) }( [; v$ o4 U3 y) E# \# [; [! q 4 ]: }7 b' m" Y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