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陈鹏
, n4 I- w" P- S# W& |
4 i! f6 ^) e) \, h7 w 意大利足球超级杯决赛在“鸟巢”成功举办,仿佛为中国足球打入了一针鸡血,“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没准明年国足将迎战意大利队,西班牙超级杯也将“飞入鸟巢”;并且,中国足协很有可能重拾当年的“健力宝模式”,派遣200名足球少年留学亚平宁。/ Y2 Q3 f- e+ s) w
7 _% z2 t* C5 t+ w! ^5 F
, X1 W( c! d6 @+ n
据悉,中国足协与意大利足协高层最近在北京就双方未来的合作、交流进行了诚恳商谈,重拾当年留学巴西的“健力宝模式”是重要议题。不过,这次的200人规模远比那支“健力宝”孤军壮观多了;若能实现,这将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留洋”。
3 `5 [* T7 x; x- L0 {& ?1 E
" x h7 U( E% d/ d- H, H6 C
) E% y, `; N& p1 Q! Y 中国足球还要不要“健力宝模式”?当年的“健力宝”留学巴西显然是孤注一掷,一个教练,一群十几岁的少年飞赴巴西,进行封闭式的训练和比赛,结果中国足球并没有因为这批天才少年回归而一飞冲天,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均在国内足球环境中碌碌无为、泯然众人。张效瑞就是典型的个案,技术突出的他最终被特殊的中国足球吞噬扼杀,没能逃脱彻底沉沦的悲剧命运;当年戚务生手下的“四小天鹅”仅有技术最“糙”的李铁一人打上主力,隋东亮更是干脆与国家队彻底无缘。
2 ^6 F4 B1 P6 w/ T! p. X t6 S! y: u- Y* C6 P/ j! t# b: G8 a6 `
) M3 q2 P' u w5 Y& @2 s; Z
健力宝模式的失败已经证明,这种空中楼阁式的留洋根本无法拯救中国足球,它顶多是花费巨资培养了几个足球人才,而无法影响一代球员,更没法给中国足球带来质的飞跃。
) D y. E# \$ m) g; i& U7 R( U% j# S$ Q4 k* p4 A* D5 y7 C8 |( B* F! W
中国足球的根还在于青少年的培养,在于自己的联赛。如果踢球的孩子尚不如日本、韩国的十分之一,把再多的孩子送往巴西、意大利也无法拯救中国足球。如果自己的联赛始终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循环往复甚至日渐衰退,再多的天才少年学成之后仍然无法将中超变成意甲。中国足球想凭借这区区几十个、几百个足球少年实现突破与飞跃,无异于痴人说梦,仅从经济上算一下,其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衡,很难形成长效机制。* J/ x6 k c; q) \( v
( I7 {$ u+ b# i8 ^" q6 L7 L
% w# P! @/ t# g& ~" t7 c7 Z; _( m: Z4 \
如果撇开如此宏大的“拯救”命题,200少年飞赴意大利留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年健力宝模式虽然失败,但也培养了李玮锋、李金羽、李铁、郑斌、陶伟等一批黄金球员,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至今还驰骋赛场、壮心不已;尤其是2002年中国足球成功跻身韩日世界杯,健力宝系的李玮锋、李铁居功至伟。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中国球员太需要留洋,中国足球太需要健力宝式的输送(当然需要总结教训,不再重蹈覆辙)。不妨借助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巨大影响力,让中国足球参与更多的国际交流,这对中国足球的联赛建设、市场拓展、青少年培养等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0 l5 v" e% Q+ |- i6 X) G1 n0 b* b- B$ Q3 l
4 T* {) h( O8 y. W) q; h 期待这200名足球少年登陆亚平宁。(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