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5.2011 21:07:26
|
只看该作者
四名前“德国之声”华人员工致“德国之声”
/ P' S9 v$ [3 ~- L% t0 a: E8 G
广播委员会和德国联邦议院的公开信
; v# S* R# T/ G4 J) k/ h$ U' G9 D/ w8 K+ A" ?* Y
我们是几个在德国之声中文部工作了多年的编辑。2010年年底,我们中的两人工作合同被拒绝续约,因而离开了德国之声;还有两人因为同样的原因很快也得离开。另外还有一人是自由职业者,从2011年1月开始,德国之声明显减少了和他的合作。
6 [$ F# T8 V& ~2 Z
4 c2 g/ r: s! N3 K( H+ ~4 Y起初,德国之声把不续签工作合同、解雇我们解释为预算削减,但是这个理由很快就被证明是编造的。后来,德国之声又给出了其他种种理由。一些新招聘来的、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填补了我们离开所产生的空缺职位。
+ D: S0 X% F8 l& H! U0 ? ?# w: T" {9 N8 z, Y
我们是2008年“中国论战”迟来的牺牲品
5 w9 z/ i! q: |/ P0 e' y) g& t* K$ n5 r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围绕德国之声的涉华报道发生了所谓的“中国论战”。其实我们被解聘并没有绝对的必要,而是那次论战的后续发酵,上面提到的5个人都是论战迟来的牺牲品。) k2 T7 d! V! y3 W# V* f
4 o& O/ N6 Q' I- y2008年夏天,德国之声中文部的编辑和主管们卷入了一场公开辩论。一些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异见分子、“法轮功”分子、两名自由记者和一个德国“作家团体”,以论战的方式批评中文部的报道“亲共”。* J7 u0 a, I% h- D4 {
" i2 U( r& y& v9 a7 N8 ~
时任中文广播部副主编张丹红女士对这些批评做了回应,却使辩论演变成一场激烈的论战。批评的人认为,北京奥运会前,张丹红在一些脱口秀和访谈节目中过于美化中国,并且有意回避中国的人权问题。实际上,张丹红只是引述了当时德国媒体《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的一些观点。这种批评很快发展成一种对中文部全体华人员工的攻击。德国之声的管理层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台长埃里克・贝特尔曼先生不得不向德国之声广播委员会、联邦议院的专门委员会做出解释。
5 a" y2 K8 f/ ~) j
, t( `7 A2 f' g" ]8 H m德国之声监督委员会仔细调查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并根据德国电视一台著名专业人士乌尔里希・维克特先生的独立调查结果,正式驳斥了对德国之声中文部的批评。维克特先生通过阅读中文部刊发的几千篇报道得出结论,“无论是中文部还是张丹红,都没有像其他人批评的那样,进行过有倾向性的报道。”
L1 W% @2 C( u2 w( q) A4 Y! } D+ U0 H2 c9 `2 R3 k
您肯定以为,这场“中国论战”的结果明显对德国之声有利,华人员工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同。从此,德国之声中文部在外人看来风平琅静。但内部又怎么可能相安无事呢?! k: R" i2 x2 M
9 ?# E. m: R4 d# ?) l8 C K, p/ P/ E那些人质疑中文部已被“红色渗透”,要求对华人员工进行政审,甚至要查查员工的父母(!!!)是否是中共党员。
) R) A4 K3 I9 \; _* V" { t: _那些人发表公开信,要求“德国之声中文部与人权组织定期进行交流,一起讨论广播节目和网络节目的重要策划”;要求“德国之声每年提交一份人权工作年度报告,出钱请一些由人权组织指定的专家和机构对此进行审核。”
" I u& ]8 K; r3 X
K1 u& k8 V2 v) d' P/ ~6 d/ ~' e* ]表面上德国之声拒绝了上述要求。台长贝特尔曼先生在内部通气会上称这些要求“莫名其妙”。2008年,贝特尔曼说过,“对员工进行政审,是斯塔西(原民德国家安全部)的检查,就如同专制政权的观察员呼吸时喷出浓浓的意识形态气息,这恰恰不利于以价值为导向的新闻工作。”: w7 c; A% ~, N, i) K y
: k! c9 t& w) _) z( H
无条件满足那些莫名其妙的要求$ }& Y' S+ S& R* a( K! N
7 m+ Y( F! W: B! J! V: o W* W
但实际上,德国之声不仅满足了批评者提出的各种奇怪要求,在内部对员工进行了审查,并且走得更远。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德国之声中文网的所有编辑都受到怀疑,安插监督员、改组中文部领导层,各种措施一步步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n! h |2 [8 \1 l
, @2 n7 ~ [2 s. w4 S _这场“中国论战”前前后后的发展表明,德国之声的领导层在做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自保,根本不考虑什么记者的职业操守、德国之声作为公共电台的宗旨和任务。
8 M Z d. E( _3 d# f" d% j( s) E" d/ ]
事件过程中,德国之声上到台长,下到部门领导(主要是亚洲部的项目经理和负责人)都抱着同一种想法,即:无论如何要让那些批评者马上完全满意,以尽早结束这场论战。实际上早在论战初期针对张丹红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强烈时,电台的管理层就已经在敷衍推诿,并把张丹红调离了原来的领导岗位。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息事宁人。
& J0 K- E8 B* x6 r
2 p4 U1 k. [) E# w2 a! e还有,德国之声的领导层至今也没有公开维克特的鉴定报告,而这份报告恰恰可以帮助那些饱受批评和压力的华人员工洗清嫌疑。这份鉴定报告甚至在公司内部都没有流传过。原因是,领导层认为这份鉴定报告不仅不会让那些批评者满意,而且还有可能使论战再次升级。不公布鉴定报告的原因只能有一个,就是要避免出现任何可能导致论战激化的事件。
# N. T; R2 N3 h$ Q% I
( t% Q6 d% `: l对那些受到批评的员工来说,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公平的。德国之声的管理层用他们看来合法可行的方式平息了争论,但是部分员工出于无奈陆续离开了德国之声。: O! J. \: J' v9 e; c7 |. D! y0 e
1 G7 [0 w1 i" X: k
2008年年底,发生了一件与张丹红有关的事情,不仅导致中文部管理层改组,还造成中文网和中文广播部合井。在一次德国之声中文网的内部采访中,张丹红试图反驳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异见人士对她的猛烈批评。这件事引起了德国之声管理层的不满,决定进行人事调整。
& C# Y3 l% V; F
7 L o# ]/ I2 ~/ Z, k0 s7 ]至今仍在担任德国之声亚洲部负责人的戈尔特・施罗德女士,当时代理中文部的领导职务。执行主编改由戴英(音)先生担任。这两人上台后马上按照异见人士的品味,对中文部进行意识形态清洗,调转了涉华报道口径,一切以突出政治与意识形击和批评中国为标准。由于戈尔特・施罗德不懂中文,所有报道的生杀大权完全落在了戴英和那位德国之声的编外监督员手中。! e, {* R, \) }
通过秘密“监督员”进行监控; I8 ~+ s* N$ i( G) y0 ^
: I' K W$ J& K, o2 z# w( R$ q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德国之声有一位带薪的秘密“监督员”在幕后审查中文部所有报道是否“政治正确”。此人的工作方式不公开,作出的判断不受其他主流中国问题专家的影响,对中文部稿件的评判也不需要与其他编辑交换看法。
; J0 ^8 V6 _+ [ t3 O! w) R' m& s! A- [8 ~/ V
这位“监督员”叫约尔格・鲁道夫,汉学家,高校教师,素以与中国异见人士关系异常密切而著称,但此人在中国问题学术研究圈中很有争议。鲁道夫是中文部管理层的委托,定期审查稿件在意识形态方面是积极还是消极。鲁道夫的意见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左右文章能否发表,或者哪些措辞“亲共”。如果稿件作者或者编辑对鲁道夫的鉴定结论有不同意见或者要求讨论,要么不获批准,要么被看作是恰好印证了鲁道夫的鉴定结论。
- K ^) x) P0 J2 @% x+ a/ @
' g( l& Z0 Q: u$ k: ?5 O在鲁道夫的甄别体系中,凡是“亲华”的内容都会被标上-个心形的红色中国国旗,必遭“枪毙”。鲁道夫的工作并不是要避免文章语法或格式错误,而仅仅是要保证中文部不再出现任何在异见人士看来“亲华”的文章。9 {: c n/ J' ?! I2 z$ x, ?
3 ?$ e& J# |) s0 Y: z鲁道夫的鉴定结论对编辑和稿件作者都是保密的。2010年,曾经有三个月的时间,编辑们能看到鲁道夫的评价意见,编辑们对这些评价很有争议。后来,干脆又恢复成保密状态。4 b, h+ s, J7 U. x
) q( ~' z9 o* r0 U“讨论小组”仅仅举行过一次讨论会,与会人员站着进行了将近15分钟的讨论。鲁道夫明确提出,希望在报道中把台湾当作一个主权国家,尽管这违背了德国外交部的方针政策。这种观点让人不得不怀疑鲁道夫的客观性,怀疑他能否胜任德国之声的工作,能否确保德国之声履行职责。) C5 w/ }8 U6 M& N+ Z3 B
L. b# A1 b3 O; d; r% g; g. |
毫无疑问,是德国之声自己把鲁道夫这样的“监督员”请进家门的。此人的言论证明,他对中国的所有看法都是挑衅性和敌视性的,毫无理性和客观。他的观点明显只站在中国异见人士阵营一边。在政治家和中国问题专家中却是饱受置疑。
+ M4 X# K6 f, a. ^
4 P- F$ t$ B" R! R. Y5 j1 e/ r对于一个公共媒体而言,德国之声秘密安插这样一位删改文章不需要解释、且极富争议的“监督员”,简直不可思议。这种做法就是“新闻检查”。从鲁道夫充满 “意识形态”色彩的言语中,可想而知他为什么会对华人员工一概冠以“亲共”之名,并认定华人员工的报道不客观。! z' S& z2 D. i% N& ]( _+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