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5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莱比锡大学德国学生主创中国杂志《点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7.1.2010 09:5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想法还挺多———与中国有关、又原汁原味的德语杂志,一定能在中德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q1 j9 d8 g; l. T: X% s6 D# {

. K( r2 i. G" X$ e' G" Z
. J: J( Z5 h$ o7 U
* G- R) I) ^* S7 {1 w+ S/ L《点墨》是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学系3名德国学生主创的一份介绍中国的德语杂志。虽然创刊不久,但在德国汉学圈内已小有名气,并渐渐引起其他媒体的关注。日前,3名充满热情的主创人员在莱比锡大学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 采访地点是在一个中国味道很浓的汉学系教室,教室墙上挂着“上善若水”的书法和几幅水墨画。作为汉学系的学生,这3名德国年轻人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上官蓝、卢凯和魏晓兰。 上官蓝说,他们3人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台北等中国城市生活过约一年,他们看待一些问题的角度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德国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简单化和极端化倾向,使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以便让德国人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于是,2008年年初3人聚在一起讨论,并咨询了许多朋友和老师。大家对他们的想法十分支持,纷纷帮忙策划、设计、编辑……很快,他们选中《点墨》这一“谦逊”的名字作为刊物名。不少人表示愿意成为撰稿人。忙碌了一个月后,2008年4月第一期在线版《点墨》诞生。 首期《点墨》反响非常好,他们获得继续干下去的动力,也更加努力地寻找撰稿人。比如,他们在网上搜索德国国内举办的有关中国的讲座和论坛等,然后主动联系参与活动的学者并向他们约稿,并通常会得到肯定的答复。通过这种方法,《点墨》不仅获得了更有质量和深度的稿件,同时扩大了读者群。 1 e/ x( `( Z8 ~* C
" l. {( G1 w8 U7 H; @
《点墨》一年出4期。随着办刊深入,这份在线杂志的读者数量通过朋友、作者和各高校汉学网络等传播途径不断增加,月均点击量从数百次达到上千次。从2008年11月第三期开始,他们在莱比锡孔子学院的资助下首次发行杂志的印刷版,印数200份。从2009年2月第四期开始,每期都有教授和学者撰写的较有分量的主打文章。
3 Q1 s( N& O( G+ m2 t: c5 Y
8 X8 Z+ Q* C, A, p$ C; i/ Y这份学生自办刊物当然少不了年轻人的文章。撰稿人里学生的比例很高,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对中国感兴趣。这些学生来自各种专业,他们分享的内容也五花八门。如一名来自汉堡的作者是中国游戏迷,在《点墨》上专门介绍了麻将、象棋、斗地主等中国游戏;一名科隆的作者讲述了他参与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安徽省传播防御艾滋病知识、减少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经历;一名来自美因茨的作者通过分析德国主流媒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些报道,指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偏见。上官蓝说,他们的稿源丰富,每期都有余下的文章。 《点墨》的许多话题生动有趣,为关心中国的德国人提供了看问题的不同视角。高质量的稿件自然少不了审校工作。负责校对的卢凯说,除了检查语法,他们对作者的“文品”有严格要求,文章应尽量保持客观,拒绝低俗、不尊重人、传播偏见的内容,这是他们的办刊原则。 今年即将出版的《点墨》是第八期,他们3人的学业也处于最后的冲刺阶段。谈起未来,他们虽有些迷茫,但并不悲观。魏晓兰说,半年、一年后大家要各自开始新生活,这对杂志的工作会有一定影响。但今后《点墨》可能将改成在线杂志,只到每年年终再挑选精华文章出印刷版。 $ e- }0 Z% r6 Z# A6 Q

5 }! {2 N0 o0 u) d这样一份与中国有关、又是原汁原味德语的杂志,未来一定能在中德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发表于 27.1.2010 22:46:25 | 只看该作者
9 [0 P' Y& E" L5 z
很好的刊物 停刊的话 好可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5.2.2010 11:3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9.6.2024 13:1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