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6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寻少林寺的禅宗法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2012 14: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中国禅宗宗徒,不可不知达摩慧可;追慕禅宗先贤,不可不去嵩山少林。禅宗源自南天竺菩提达摩所传禅法。禅宗之旅,当首选少林;而少林之旅,当首选达摩洞。

    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历经3年寒暑,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梁武帝迎请至金陵(南京)。《景德传灯录》记载了两人对话的情景,梁武帝以“功德”、“圣谛第一义”等问题相询,达摩以“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廓然无圣”相应——结果是“帝不领悟”。
    于是达摩北渡,在少林寺旁的一个石洞中禅修。他每日面壁而坐,两腿曲盘,双目下视,心平如镜,入定从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坐就是9年。
    中国佛教之前没有这种禅修之法,旁人问他,他应之为“坐禅”。当时僧人则称为“壁观”,称达摩为“壁观婆罗门”。每日出定,达摩都会站起来做一些活动,他舒展筋骨的方法流传至今,称为“八段锦”,又叫做“达摩易筋经”。
    这个石洞,如今被称为“达摩洞”,就在距离少林寺常住院1.3公里的五乳峰峰顶下。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由青石块砌成拱门。深约7米,高宽约3米,寒冽清冷。里面的台阶上有三尊石像,中间即为达摩祖师。洞外有明代的石坊,内外额刻分别为“默玄处”和“东来肇迹”。
    达摩9年面壁,身影印入了面壁的石上,就连衣服的褶皱纹路都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块石头被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后来被凿下,收藏在少林寺的藏经楼上,可惜在上世纪30年代毁于战火。
沿达摩洞往下有初祖庵,正是为了纪念禅宗东土初祖达摩而建。
    达摩庵三面临壑,背依五乳峰。初祖庵的建筑群规模不大,但是古老而精致。初祖庵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尽管经过了多次修整,但是仍然保持着许多原有结构的特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初祖庵大殿的建筑结构,与宋代官方所颁布的《营造法式》非常一致。这座大殿堪称一座艺术宝库,除古朴严谨的建筑形制值得玩味欣赏外,大殿内精美的宋代石雕,以及四壁在清代所绘的23幅禅宗祖师彩色壁画,既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宝,也是研究少林寺宗派源流不可多得的资料。大殿前有“六祖手植柏”,相传为六祖慧能于唐初用钵盂从广东带来的一株柏树苗,种植于此,表示对达摩的崇敬与怀念。

    达摩在洞中壁观,终于等到了他的衣钵传人慧可(当时名为神光)。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师徒相见时的情景:神光“晨夕参承”,但是达摩“端坐面墙,莫闻诲励”。时值冬日,天降大雪。神光“坚立不动,迟明时积雪过膝”。达摩问:“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为表求道决心,取刃断左臂。“师知是法器”,赐名慧可。慧可请师安其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最终成为达摩传法弟子。是为禅宗“断臂求法、臂断心安”的公案。
    慧可立雪断臂后,至钵盂峰顶养伤修行。为纪念慧可,此处建有二祖庵。
    二祖庵与初祖庵相对,创建于北宋,是少林地区地势最高的一座古建筑。今存的二祖庵大殿为明嘉靖年间重修,供二祖塑像。院内古柏参天,有四眼水味各异的井,相传为慧可卓锡而成,故称“卓锡井”。
庵南约500米处有一高突的山崖,即为慧可养伤的“经行处”,又称“养臂台”、“炼魔台”。此处有一块巨石,石平如桌案,慧可当时就是在这块巨石上修养栖息,面壁坐禅。

    而少林寺常住院中,禅宗胜迹有很多。
    进了山门,西侧即是“达摩西来堂”。“西来”寓意“佛从西方而来”,内供达摩像。自马祖道一之后,开始参究“祖师西来意”的话头——如果明白达摩祖师西来的意旨,就可以释然自得宗门心法之要。禅宗史记载,众多禅师的回答各不相同。这并非故弄玄虚,目的只是指示要害,然后让参禅者历经艰苦,自寻解悟。一旦豁然觅得,才知原是自家故物,没有须臾离开。不经历这个过程,即使辩若悬河,也不过是承虚接响,流于口头禅。
    在大雄宝殿月台西侧,则有六祖殿。六祖殿始建于金代,供奉大势至、观音等五大菩萨,以及禅宗从达摩到慧能的6位祖师。
    在方丈院北,有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是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求法而建。始建于元代,明清之际多有维修。立雪亭平而近方,是少林寺常住院中唯一的单檐庑殿式建筑。此殿虽小,但是外形秀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殿内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题的“雪印心珠”匾额,供奉着明代铜铸达摩坐像。
    自慧可以来,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少林寺在晚唐五代之际,为禅宗临济宗所住;金、元以降,则成为禅宗曹洞宗道场,一直都是北方禅宗重镇。只不过因为达摩、慧可二位祖师开宗于此,其他高僧名不得显而已。
    寺内历代禅宗高僧辈出,如元代福裕禅师,中兴少林,传曹洞宗正脉;明代幻休常润禅师,继席少林,力荷禅法,入室者达270人;明代文载禅师,住持少林16年,参徒云集,后人称为“嵩少祖”。这些都是各个时代极富盛名的高僧。少林寺常住院西南280米的塔林中,现存唐代以来的古塔228座,塔铭、塔额以及墓塔碑记,记载着大量佛教历史,是研究少林寺禅宗发展的珍贵资料。
    达摩初祖依据大乘教义,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以探究心性本源、见性成佛为目的。从达摩到慧能的二百余年,禅宗逐渐形成;从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到唐末五代的二百余年,南宗禅发展到鼎盛;两宋至清代三百年,禅宗更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种格局一直绵延至今。
    达摩曾有预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来一一印证。追溯前因,若没有达摩面壁、慧可求法,何来今日禅宗在中国的流传!事固有必然,又岂不是人为呢?
2#
发表于 2.9.2012 18:29:41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作者都是你说我抄,大小法师这么抄,居士们也这么抄,甚至连教授和佛学大师也这么说,就这样的,你说我说,竟然就把佛经的史实改变了,让大家都深信这种说法是真的。为使有心的读者可以继续研究,笔者从书架上找到了二十个有关早期佛经结集的记载,胪列于后。(注一)

以下的这段话,是笔者是从圣严法师的《印度佛教史》抄下来的,笔者会在此提出,那是因为圣严法师在所著的书中强调自己闭关六年,而且曾把《大正新修大藏经》和《卍字大藏》经都看过了,而且他也强调《四阿含经》很重要,是佛学的基础;所以他当年是一面看,一面记的。结果,他竟然把记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历史记漏了,却把一些早期的法师所伪造的正史,抄进了自己的大作中;他这样一抄,就让很多没有阅过佛经的小作家们,也以为圣严法师所说的是正史,也就你抄我抄了!不可否认的,圣严法师的说法,不是始作俑者,但因为他在佛教界太出名了,也是很会批评基督信仰的法师,因此。笔者就以他的书为例,引出来讨论,然后,再把佛经中的正史详记于后,使一些有心想书写佛教史的人能小心!以下是笔者从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P.66-67.法鼓文化1999,所抄出:

「结集有等诵或会诵之义,即是于众中推出精于法及律者,循着上座比丘迦叶的发问,而诵出各自曾经闻佛说过的经律,再由大家审定。文句既定,次第编辑,便成为最早定本的圣典。

因于佛初入灭,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

当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之后,因而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的大会。因此,当迦叶办完了佛陀的涅槃事谊,许多国王正在争着迎取佛陀的舍利之时,他便采取更有意义的行动。

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迦叶尊者自佛涅槃地赶至王舍城,由于阿闍世王的外护,即在毗婆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筑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雨安居处,在此安居期间,自第二个月开始,一连七个月(北传谓三个月)从事结集的工作,首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阿难诵出法藏,此即称为『五百集法毗尼』,或称『王舍城结集』又名第一结集。」

不可否认的,圣严法师在写此文时,也曾引说:「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显出他的写出是有根有据,但问题是他自诩曾详细的读过两套大藏经,而这两套《大藏经》却都明记着另一故事,也是同一时候所发生的事,而且也都是在讲述第一次的结集,但参加的人数却不一样,而且更戏剧化,有可能因为阿难在这一次的事件中驳斥了释迦牟尼的话,使得后代的法师们,不得不放弃这段史实;也有可能后代的法师为要容让一些虚假的佛经,使佛经看起来更浩瀚,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所以法师就改造历史。

圣严法师曾表明他是读过两套佛经的人,而且一面看,一面记写,像这么重要的事件,一是出于佛经明记,一是出于钖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在面对两种不同的记录,他竟舍弃佛经,而取钖兰《大史》第三章所传,就让人感到不解,显出圣严法师对佛经的信任度不够。一个拥有法师头衔,有责任对佛法拥护的人,竟然会丢弃佛经的记载,而取旁说代替,就让人感到错愕了!笔者很不解,为何圣严法师明知在佛经中有第一次结集的记载,却要丢弃它,反而去相信这些旁说(历史上的传说)。笔者很想知道圣严法师对此的解释,并想知道为什么法师可以丢弃佛经?若可以,则佛法僧还是三宝吗?

为使读者明白佛经中的结集,笔者把它引出于下,相信读者可以从佛经的记载中看到很戏剧化的演出,可以看到大迦叶对阿难的责难,更可以看到阿难不只反驳了大迦叶的责难,也指出了释迦牟尼做错了事,他指出,如果他请释迦牟尼多留一大劫,这样弥勒又怎能下生而成佛?从阿难的反驳,显出阿难的超越,从佛理的认知,他不只超越了大迦叶,也超越了释迦牟尼。或许就因为这缘故,使后代的法师舍弃这段信史;也有可能早期的法师们故意舍弃这记录,使佛书上所说的四次结集可以代替第一次的结集,使一些后期的「佛学五种人说」(注二),可以堂堂正正的被纳入佛经中。

以下是佛经中的最初结集,从这段佛经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真正的佛经只有四阿含,而且在初期就笔之于书。显出后代的说法都是伪作!

「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共议。阿难随佛最久,于佛最亲,佛所教化,施为弘摸。阿难贯心无微不照。可受阿难法律,委典载之竹帛。比丘僧议:『阿难白衣,恐有贪心,隐藏妙语,不肯尽宣。』比丘僧曰:『当诡取之,设一高处诸圣上会,以比丘僧,以慈诘问三上下。因问经要,可得诚实。』鸠夷国王,立佛宗庙,精房禅室,凡有三千,诸比丘处其中。诵经坐禅,王谴大臣名摩南,将兵三千,宿卫佛庙。大迦叶和阿那律,共报比丘僧:『佛经结律,名四阿含,阿难从佛,独为亲密,佛以众生淫佚无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远正,作一阿含;不孝二亲,远贤不宗受佛恩,不惟上报,作一阿含』。沙门众曰:『唯阿难知夫四阿含,当由阿难出。』大迦叶曰:『阿难白衣,恐有贪意,不尽出经。』众比丘曰:『可以前事结责阿难,当上阿难着于高床,诸贤者众目下问经。』

佥曰:『善哉!诚合大宜直事沙门。』即会圣众,逐阿难出,圣众皆坐,复命阿难令疾进。进为圣众稽首作礼。得应真者,皆坐如旧。未得者皆起,直事沙门,令之升坐中央高座。阿难辞曰:『非吾座也。』圣众佥曰:『以佛经故尊尔于彼,从受佛之上法。』阿难乃坐。贤众问之------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四十人,从阿难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庙中,自然生出四名树,一树字迦栴,一树宇迦比延,一树字阿货,一树字尼拘类。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写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树,四阿含佛之道树也。』因相约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净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优婆塞戒有五,优婆夷戒有十。写经竟,诸比丘僧各行经戒,转相教化千岁。」(注三)

像以下的说法虽类似,但却更精彩。阿难二下三上高座。也明说为何会分别写四阿含之原因。以下是佛经的说法:

「至九十日,大迦叶、阿那律、众比丘,会共议,佛十二部经,有四阿含,独阿难侍佛久,佛之所说,阿难志讽当从书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贪心。欲持旧事诘责阿难,与设高座,三上三下,如是者,可得诚实。皆言大善!众会座定,直事比丘,逐阿难出,须臾又请。阿难入礼众僧。未得道者。皆为之起。直事比丘,处着中央高座。于是让言,此非阿难座。众比丘言:『用佛经故,汝处高座,欲有所问。』阿难就座。众僧问:汝有大过,宁自知不?昔者佛言:阎浮提乐,汝不对?直事比丘<束力>阿难下。即下对言:『佛为不得自在,当须我言耶。』众僧默然。直事比丘又令阿难上,众复问曰:

『佛为汝说:得四禅足者,可止一劫有余,汝何以嘿?』阿难下言:『佛说弥勒,当下作佛,始入法者,应从彼成。设自留者如弥勒何?』又嘿煞。阿难心怖,众比丘言:『贤者当如法意具说佛经。』对曰:『唯然!』如是三上。阿难最后上言:『闻如是:一时。』座中未得道者,皆垂泣言:『佛适说经。今何以疾?』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僧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作,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注四)

从以上的两个记录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佛经应只有《四阿含经》而已。也就是现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及第二册。笔者很好奇的想知道,佛教单单在台湾就有超过一万名的法师;在大陆应有更多法师;若再加上香港,也应有很多。这些法师都自命是佛法的维护者,也是佛法的传扬者。为什么在面对佛教这么重大的事件,他们竟然个个都变成了不敢开口讲实话的人?

笔者在本文所记,只是把自己在佛经所看到的事实提出来,就教于佛教的大小法师们,期待你们能告诉大众真相,让大家知道你们为何要丢弃这段明写在佛经中的信史。若连这种事都可做,那还有什么事不能伪造呢?

注一: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佛学入门手册》p.138-.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论》p.26-大千.北县汐止巿,2003.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p.77-,商周.台北巿.蓝吉富副教授及惠敏法师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佛教》丛书之五《教史》p.46光,高雄大树乡.2003.
冢本启群着,刘欣如译,《佛教史入门》p.59,大展,台北巿.1998.6.
屈大成,《佛学概论》p.20.文津,台北巿.2002.
蒋维乔,《佛学纲要》p.53.天华,台北巿.1998.
简丰文整理,《佛学入门》p173-,竹林印经处.高雄巿,2003.
业露华,《佛教百科历史卷》p33,云龙,台北巿.2005.
于凌波,《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p.36,美国德州佛教会赠.菩提树杂志,1985.11.5.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佛学入门》p.177-,台北巿,2006.5.
周绍贤,《佛学概论》p.11-,台湾商务,台北巿.1984.5.
黄夏年,《佛教三百题》p.533.建安,台北巿.2003.1.再版.
沙门明旸,《佛法概要》P.296-,1992,4,台三版.
肃肃、黎明,《佛教的典故趣谈》P.45-.桂冠,台北巿,1999.
杜松柏,《佛学思想综述》P.41.新文丰,台北巿.2002.
余金成,《佛学入门手册》p364,五洲,台北巿.1996.
高观庐,《佛学辞典》p.1456.佛陀教育基金会.台北巿.2005.10.
陈义孝居士,《佛学常见词彚》p.264.高雄净宗学会印赠.2002.10.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下册,P.2267,佛学出版社.台北巿.1920.

注二:大正廿五P.55。

注三:《大正大藏经》第一册P.175.上中下《佛般泥洹经》卷下。

注四:《大正大《大般涅槃经藏经》第一册P190下-191上》卷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9.2012 18:30:17 | 只看该作者
传承与印度的佛教的意淫和吹牛功夫

佛教徒的撒谎和圆谎能力天下闻名。盖源自印度教的意淫术

佛教徒常常说佛经绝大多数是释迦摩尼说。只要脑子正常,都知道这是骗人的鬼话。

释迦摩尼说的经典在他去世以后被记录为《阿含4经》内容已经不少。一个搞创作的,这么多著作已经不少了。是一个了不起的宗教导师。而且释迦摩尼只说自己是一个开悟了的人。

结果,等释迦摩尼去世后,佛教徒开始神化他了。说的他能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后来干脆说他能创造世界(《华严经》认为宇宙是毗卢遮那如来愿力所成,各个佛土是各个佛的愿力所成,一个佛土约等于一个星系),无所不能。只要能吹的牛,在印度这个民族都可以吹出来。

但现实是无情的,释迦摩尼在世的时候,他的国家就被武力消灭了。除了出家的人因为印度人对宗教团体的敬畏而不愿下手外,他的国家里,所有的人都被屠杀尽了。

但印度人吹牛的功夫你不得不佩服。于是释迦摩尼 编了个故事说几辈子前他们杀过鱼,所以这就是报应。于是就搪塞过去了。信的人照信。

印度的孔雀王朝盛极一时。国王阿育王信了佛教。佛教讲因果,要种福田。佛菩萨又可以报平安,赐福气。

结果呢?什么用也没有。不多时,就被消灭了。当然,佛教可以解释他们前几辈子干过坏事。反正你没法去核对。

后来伊斯兰教的才不管他什么因果呢?伊斯兰教的认为佛教是魔鬼教,杀得越多功劳越大,结果佛教就从印度,中亚,新疆,东南亚被消灭了。被伊斯兰教取而代之。

梁武帝信佛非常虔诚,为了广种福田都不惜血本,结果很快就国破家亡了。最后得了个大恶报。给佛教丢了一个大脸。

但佛教的忽悠能力你是不能不佩服的,佛教编了个故事:达摩说梁武帝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真正的功德是禅定和开悟。所以梁武帝做了是白做。呵呵!你早说呢!佛教要早说做了功德是白做,哪个佛教徒还做啊。但佛教总能说出你得恶报的原因,应该做什么好事才能过上好生活。如果你按他的话做了后,还是过不上好生活。这是你去问他为什么,别担心,他有的是大道理来忽悠你。只有伊斯兰教的屠刀他忽悠不了。什么刀枪不入的方法,护法神的修炼法都不管用。

能管一些用的可能就是违反佛教教义的,用来消灭敌人的武功了。少林寺其实一直在佛教界很有争议。不仅仅是现在而已。

佛教的忽悠能力传播到了评书和文学作品中。高僧那深不可测的武功谁不向往?再修下去,羽化成仙,神通变化,克敌制胜,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能不向往吗?喜欢吗?佛教都有相关的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你成功。只是从来没有人成功。

现实是残酷的,伊斯兰教的打击怎么也摆脱不了。统治者哄不高兴也有大祸。怎么办?干脆移民吧。于是净土宗主张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那里没有男女关系,没有一切问题,就是可以安安静静念佛。

佛经简直就是一个图书馆。你通读一遍都不可能。释迦摩尼能说了那么多吗?

印度人的意淫功夫 发挥了作用,文学创作,宗教发挥统统归到释迦摩尼的头上。其实释迦摩尼就说了小乘佛教的阿含4经。并加以阐述。所以释迦摩尼 以后佛教初期的首领都是小乘佛教所说的罗汉。

印度人继续文学创作和宗教发挥的动力抑制不住。所以又有大量冠以释迦摩尼所说的佛经出现。以至于传统佛教和故意扰乱佛教的大乘佛教如同仇敌。

新出来的佛教当然要自卫和进攻,说他们是基础差的,是小乘。

不知道怎么释迦摩尼 选的首领都是些基础差的呢?

大乘佛教以后的密宗,以及一些因为发挥的过度而被称为旁门的佛教。淫乱,道德败坏的事越来越厉害。

看佛教怎么解释?

根器不同。每个人的层次不同,所以适合不同的修行方法。

你不信,你可以看看信佛教的人中,尽是些“意淫无限好,不在三界中。”的主。

难怪印度吃了佛教的亏后,在印度普遍形成了如下的认识:释迦摩尼是毗湿奴的第九化身,目的是为了把坏人骗入地狱里!(注:印度教中有故事:毗湿奴曾经化身为侏儒,向魔王化缘2步地方。在魔王同意后,毗湿奴2步跨越天堂和人间,将地狱留给魔王。毗湿奴的杀手锏之一就是把坏人骗入地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6.2024 12:1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