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33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 八闽沿海记(7)东西塔对望了多少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4.2012 13:0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30.4.2012 13:07 编辑

        当第一缕阳光拨开层层云雾,出现在泉州城上空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是如此的美丽,美丽得让人窒息。泉州是一个典型的福建的缩影,她的惊艳隐藏在岭南重重叠叠的山峦之后,她的名声不足以和广为宣传的华北平原相提并论,但泉州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压根不足以窥探它的冰山一角。
        说起泉州,一般人可能并不知道这座城市,但一说铁观音,你就会觉得如雷贯耳。是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只是历史教科书里枯燥的名词,泉州给我最大的意外是古城里星罗棋布的精美建筑。整个泉州古城就像是家里熬了好久的汤,越逛越有味道。
        几乎任何一家泉州银行网点都可以买到泉州公交卡,工本费10元,坐车九折。从清远山坐601路可以直接到开元寺。但坑爹的是,公交车开到一半去加油站加油,这样会浪费十几分钟时间。车上的泉州人大概早已经见怪不怪了,不走也不闹。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始建于公元770年,历经千年沧桑。由初创时方形子城到扩罗就翼,与两次围寺入城,而形成了泉州城墙形似鲤鱼的“鲤鱼城”。开元寺门口的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当时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目前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五代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州城加重版筑,西城门(此时称“义成门”)又移至今西街西端与西环交叉路口,西街随之延伸。至是,西街路线基本定型。
        西街成街至今历经了1300年的沧桑岁月,综合清道光《晋江县志》及近现代其他文献资料记载,清末明初,从西街头到五塔巷口直街中建有多座牌坊。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
        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就是这泉州开元寺了。当时唐玄宗下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泉州的大财主黄守恭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出钱建造了这座寺庙,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这是对面的紫云屏。
2#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0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30.4.2012 13:29 编辑

         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
        买了10元的门票进去,先看看东塔。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后来把木塔改建成砖塔。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又被改造成石塔,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塔前的一块宣传板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好几次大地震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12:15 | 只看该作者
        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大雄宝殿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开元寺的建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是轩辕黄帝的儿子有熊氏之后,即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黄守恭在泉州做官,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
        一天突然有个和尚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于是这和尚白天晚上都来,殷勤了很多天。黄守恭对禅师说:“如果想要我的地方,等我后园桑树开了莲花。我就将舍地给你。”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禅师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看见花颇不安,想要返回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黄守恭就生了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黄守恭叹道:此僧人非常人也。于是榜贴各街寻之。和尚忽然自己来了。黄拜倒在地说,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你要多少地呢?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现存建筑物是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
        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14:29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15:46 | 只看该作者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音“毕喜”)。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开元寺出来沿着西街向东走,这里的建筑真是有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泉州影剧院始建于1958年。但是今天,2012年1月4日,有一些特殊的用途,猜猜为什么那么多警察?

        泉州15届人大1次会议和11届政协1次会议开幕,封死了一条路。

        一个骑摩托的人因为被封路,向着那群提着公文包的队伍低低地说了句:土豪路霸。实际上么,我觉得开这么大个会暂时交通管制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31:24 | 只看该作者
        位于东街新府口的元妙观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初曰白云庙,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

        这座1999年重修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六根高3.2米、直径0.84米的雕龙石柱,十分精美。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殿后五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了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殿顶共有飞檐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颇具匠心。

        雕梁画栋的精美花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34:17 | 只看该作者
        玉皇大帝只是四御中的一位,法力和地位都远远比不上三清。

        因为从元妙观出来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担心天黑关门,所以在钟楼站先坐13路去圣墓。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在这里属于清源山风景区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30.4.2012 13:36:54 | 只看该作者
        我正想进去时被一个女人叫住了:“买票!”问那女人:“有木有学生票?”女人答:“3块钱已经够便宜了,还要什么学生票啊?”悻悻不已地说:“里面又没什么东西。”她笑笑:“我们这可是全国文保单位。”心想福建人也真是老实,换作别的地方肯定蛮横地说:“既然没什么东西你也别进去看了。”

        墓廊内、外竖历代碑刻7通。正中为伊斯兰历722年斋月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左侧有《郑和行香碑》。此外,尚有清康熙三年(1664)福建汀邵延等处总兵官陈有功、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府陈美,乾隆十六年(1751)夏必第,乾隆四十八年(1783)孝廉郭拔萃,嘉庆二十二年(1817)署福建全省提督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同治十年(1871)钦命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江长贵等重修圣墓碑。

        墓前方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是福建省三个风动石之一。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机妙”四个字,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风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8.4.2024 20:1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