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易经杂说 作者:南怀瑾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5.2003 03:40:1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很长,我就只好只发第一部分。文章本身有很多图,发出来好象没有<br>你们自己去找吧。<br>网址: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zatan/yjcsbynhj/yjzs.html<br><br><br><br><br><br><br><br>       敲门砖<br><br>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br>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br>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br>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br>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br>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br>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br>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们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br>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br>人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方面,就可<br>以看到《易经》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的程度了。这是就好的一面看;<br>就坏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br>卜卦的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是不够的。<br>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走的路线,因为大部分人,以前还没有接触过,<br>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br>样去了解它开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还没有搞清楚的,所在<br>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实际上,讲这门<br>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的,觉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大家报告,不过有<br>一点点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br><br>                                洁静精微<br><br>    现在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的重视。《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br>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br>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br>它的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br>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br>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我常常将我的经验告诉年轻的同学<br>们:“晚上不要读《易经》。”他们不大相信,因为老辈们说《易经》可以避邪,<br>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经》。有的人生了重病,枕边放一本《易经》,就可<br>把鬼赶跑,又说《易经》一读,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读《易经》。而我却最喜<br>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br>《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br>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br>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br>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都不知道?因为研究《易经》需要一个<br>非常冷静的头脑,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洁静精微”,这是孔子<br>对于《易经》的评价,有如此之严重。<br>    但是在《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的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br>的流弊是:“其失也,贼。”就是一个“贼”字。学了《易经》的人,如不走正路,<br>旁门左道,就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鹅毛扇,<br>就扇起别人来造反。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的评论,一个“贼”字的<br>断语下得非常妙。<br>    历史上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创业时的“秘书长”,他<br>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的人,<br>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的重要。<br>    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部书,到底<br>画的是些什么名堂,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认为房子对面有一个什么煞,就<br>到街上买一个八卦回来,在门口一挂,好像就可以保险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作用?<br>有没有这种作用?<br><br><br><br><br>                                  三易<br><br>    易学的重要有如此,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边的《易经<br>集注》,只是中国《易经》学问的一部分。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里坐<br>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br>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br>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br>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手边所持的《周易》,总称为<br>“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br>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br>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br>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br>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br>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br>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br><br>                            《易经》的三原则<br><br>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br>“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br>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br>    (1)变易<br>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br>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br>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br>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br>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br>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br>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br>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br>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br>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br>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br>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br>《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br>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br>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br>    (2)简易<br>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br>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br>“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br>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br>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br>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br>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br>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br>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br>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br>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br>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br>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br>    (3)不易<br>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br>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br>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br>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br>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br>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br><br>                               理、象、数<br><br>    懂了这三个原则以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三个法则就是我们手边的这部<br>《易经》的三个内涵:理、彖、数。<br>    这些基本原则要先记住,才能研究《易经》,现在先解释这三个字。<br>    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br>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br>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br>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br>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br>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br>它的象和它的数。<br>    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br>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古代的人掐指一算,万事皆知,<br>那就是了解了易数的缘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数,这是必然的过程,譬如我<br>们举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摇摆,这就是一个象;而左右摇摆了多少度,多少秒钟摇<br>摆一次,就有它的数;为什么要摇摆,就有它的理——是我为了使大家更具体了解<br>《易经》理、象、数的道理所做的动作。所以《易经》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br>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br>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br>数,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br>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br>万事前知了。<br>    我常常告诉同学,最好不要去钻研《易》这门学问,如果钻进去了,会同我一<br>样,爬不出来。如果一定要学,也最好只学一半。如果真把《易经》学通了,做人<br>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门了,因为《易》学通了,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于是不<br>出门了,一步都懒得动了。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味道?何必去学?所以我说学<br>《易》最好只学一半,觉得奥妙无穷,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蛮有趣的;天完<br>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个坑,会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不走了。可见学通了<br>《易经》非常乏味,何必去学?话虽这么说,但学《易》真的通了,哪里还用来讲<br>《易经》;我现在还来讲《易经》,可见就是半吊子,还不通。像我这样不通的人,<br>在这里吹这些东西,还可以帮助大家摸摸这条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许还会来<br>这里讲,因为他知道我们这些人这样盲目太可怜了,他有眼睛,喜欢来带带路,也<br>说不定。<br>    理论讲到这里,以下我们进行八卦的研究。<br><br>                               玩索而有得<br><br>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在手边这本书<br>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的。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br>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br>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的书,都是要持严肃的态度,唯有教我们学《易》,要<br>“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轻时读《易经》,老师硬叫背,痛苦之至,问<br>他这些话是什么道理,他也不讲,大概他也没弄清楚,只认识书上的文字。自己后<br>来年纪大了,慢慢摸这个东西,就发现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画上八卦排来排<br>去,后来干脆改用麻将牌。现在一直想改用电脑,可惜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最好<br>能像科学馆的天文仪一样来玩,所以《易经》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么?玩卦。<br><br>                                卦与八卦<br><br>    什么叫作卦?古人解释:“卦者挂也。”等于没有解释。实际上是说,卦就是<br>挂起来的现象,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象挂出来,<br>就是八卦。这个宇宙就是一本《易经》,宇宙的现象都挂在那里,现在我们先了解<br>它的原理。<br>    第一个乾卦代表天,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转头来,头<br>上还是天,天一定在头顶的。<br>    坤卦是地,人类是地球的文化,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的现象挂在那<br>里。<br>    、这两个符号,代表了时间、空间、宇宙。在这个天地以内,有两个大东<br>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像球一样,不断在转,所以:<br>    离卦代表太阳。<br>    坎卦代表月亮。<br>    这两个东西不停地旋转于天地之间,于是有四个卦挂出来了,还有两个卦是雷、<br>风。<br>    震卦代表雷,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知识和观念,来说明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文化,<br>他们认为宇宙间有这种能,电震动了就是雷,一震动以后,对面变成气流了,就是<br>风。<br>    巽卦代表风,亦即是气流,气流震动得太厉害,一摩擦又发电,又回转来了,<br>就是“雷风相薄”,这是雷风两个卦。<br>    还有两个卦是:<br>    艮卦代表高山、陆地。<br>    兑卦代表海洋、河流。<br>    在宇宙间,除了这八个大现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样大的东西了,这只说大的,<br>不说小的,如说小的,西装亦一卦,灰尘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讲了。大的<br>现象只有八个,没有九个,亦不能七个,只有八个卦,而且都是对立的。可是这八<br>个现象,变化起来就大极了,是无穷的,不能穷尽的数字,变化当然也是无穷无尽<br>的。<br>    现在看伏羲八卦方位图。<br><br>    这个卦图以前是不用的,在唐宋以前没有看见过,在宋以后才出现这个图。过<br>去研究《易经》,只研究《周易》,研究的人多构成自己的图案,到宋朝以后,宋<br>版的《易经》始用这里的图案,变化就从这里来的。其次,我们懂了“卦者挂也”<br>的道理以后,再来看《易经》的卦,不必那么严重,但亦不简单,要轻松地去看。<br>    《说卦传》:<br>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br>        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br>    后面是文王八卦方位图,八个卦排列的位置不同:<br> <br>        《说卦传》:<br>        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br>        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br>        劳乎坎。成言乎艮。<br>    伏羲八卦方位图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图又名“后天八卦”。<br><br>                                先天八卦<br><br>    什么叫“先天”?以哲学的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谓的先天,<br>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换言之,我这个人,在母亲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br>天,生了我以后,就是我这个人的后天。在娘胎里是先天,离开了娘胎是后天,这<br>是先天、后天的观念。先、后天这两个名词,只是一种代号的作用,以逻辑来说,<br>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br>    伏羲的“先天八卦”,画在纸上是平面的,看起来好像毫无道理。假如有一种<br>仪器,使其立体化,就更容易表现出它的精神了,现在写在纸上的,只不过是一种<br>符号。譬如现在的乾卦,是三这样的三横,但在古代却并不一定是这样画的,像我<br>们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囗和囗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么呆板严重,好像<br>说门口挂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赶跑,那是我们人的伟大,不是卦的伟大。不过到现<br>在,对于卦的符号,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br>    字是写的,卦是画的,所以我们叫作画卦。人类原始的时候没有文字,中国的<br>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的样子,日月山水舟车虫鱼都<br>是这样,可知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图画。卦的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br>画卦,卦中的画叫“爻”。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br>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br>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br>    三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这叫作“阳爻”(大家不要上当,我们中国人,<br>一遇到“阳”、“阴”,马上产生一种神秘的观念,觉得奇怪,其实并不奇怪,<br>“阴、阳”也一样的只是一种代号)。一画在中间断裂的如一,叫作阴爻,两个是<br>相对的。<br>    三个阳爻,完整的三画,为乾卦,代表天。三个阴爻,断裂的三画,为坤卦,<br>代表地。在人来说,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只手来说,手背是乾,手<br>心是坤。由此可知,这只是一种不定的代号,也是一种数理的符号,这种符号可以<br>有很多方面的用法。<br>    八卦的图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画出来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br>天图,它的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br>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则是北方,它的图是这样的:<br><br>    两者不同各有它的道理存在。<br>    刚才我们谈的是乾卦与坤卦,现在再提出来一个卦,这个卦下面是阳爻,上面<br>也是阳爻,中间一资金是阴爻,这是离卦,代表太阳,位置在东方。离卦这样<br>画,实际上古人已经看到,太阳中间有一个黑点,外面两爻是阳爻,中间是阴爻,<br>光明的,看得见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所以这是代表太阳,叫离卦,亦代表火,<br>代表光明。<br>    离卦的对方是,下面是阴爻,中间是阳爻,上面是阴爻,卦名叫坎,代表月<br>亮,这现象表现太阳在东方挂起来了,月亮挂到西方去了。太阳、月亮绕着南北磁<br>场之间一条无形的线在转,以现代的科学来说,古人太不科学了,太阳、月亮怎么<br>是绕地球转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月亮的出没,的确是这种现象,古人<br>把眼见的现象,用八卦这样简单地表现出来,亦不能说不科学。以地球为本位,当<br>然是太阳跟着地球转,以太阳为本位则自然是地球绕它转了,各个立场不同,并没<br>有错,是很科学的。现在我们假定把时间和环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了解古<br>人是很科学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后的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也<br>同样是很不科学、很落伍的。<br>    这个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br>    有人讲《易经》的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的?答案是观察来的,是依据<br>科学来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br>河时期的人类文化,发达到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br>八个简单的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东西,而被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拿来用。<br>我想我们的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达到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的<br>程度。《易经》的法则,随便用在哪里都通的,以现在的科学来看,《易经》的法<br>则,用在化学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经》的法则,真正是人类智慧的<br>结晶。<br>    现在,乾、坤、离、坎四个大卦,挂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的,就是天、地、日、<br>月四个大象。<br>    这个卦,下面一爻是阳爻,上面两爻是阴爻,这个卦名为震。“震为雷”,<br>它代表的是雷电、动能,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宇宙间有一种动能,而动能最大的现<br>象就是雷电,在八卦图上,它的位置放在东北角上。<br>    在震卦的对面西南角上的一个卦是:<br>    下面一爻是阴爻,上面两爻是阳爻,恰和震卦的阴阳爻相对,这个卦名是巽,<br>代表宇宙的气,代表风。<br>    仔细再看这两个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种震动的现象,打雷了,雷电震动以后,<br>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就变成气流了。这两个卦的位置相对,名为“对宫卦”,一<br>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命是哪一宫。一般人听到“宫”字,就联想到宫殿,想<br>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古人说的“宫”,就是位置、方位。<br>震卦的对宫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电一震动,就发生大气流,大气流摩擦,又发生<br>雷电,这两个不断地在互相变化。<br>    另外在图的西北角上,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一爻是阳爻,形成:<br>    艮卦,代表山,它的对宫卦是:<br>    下面两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名兑卦,又叫作泽,代表海洋江河。这<br>是先天八卦图的基本观念。<br>    其次要注意的,是先天八卦图的“数”,乃依据八卦排列的秩序产生的。“数”<br>在《易经》里是很奇妙的,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后,往往认为这些事的发生,<br>是有定数的。我们知道,在世界科学史上,天文和数学,都是以我们中国的为最古<br>老,当时我们已经进步到归纳的数理,现代西方的数学,都是向外演绎的,越算方<br>法越多,中国的文化是讲归纳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个一个慢慢归纳起<br>来,最后只归纳到十个数,而且方法非常简单,只是加与减,“加减”就哲学的观<br>点而言,宇宙的万物,不是增加,就是减少,没有第三个现象。现在这个先天八卦<br>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数<br>字,如果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是一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br>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龚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br>北的艮,终于正北的坤,这是逆。九在中央。这个先天卦的数要背诵得滚瓜烂熟,<br>以后研究易数,随时随地都用得着,这是要特别注意的。<br>    这八个大卦,是古人告诉我们,天地间就是这八个大现象在变化,这些图案都<br>是相对的,如乾卦三条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阳,而对面三条中间断裂的一坤卦,代<br>表完全的阴,两卦的现象是相对的,坎、离是相对的,震与舆、艮与兑都是阴阳相<br>对的。举物理的例子来说,桌子上的这个毛巾、碟于,大家所看得见的,一个圆的<br>盘子,黄色的毛巾,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人的感受,尽管眼睛有近视、老花或散光,<br>而感受是一样的;第二个原因,物体形状、颜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实验室去分析,<br>只是构成物体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现了形状、颜色等等的不同。如构成钻石的原<br>子,是和构成煤的原子一样,只不过是原子的排列不同,于是就分别构成了钻石与<br>煤,这是现代科学帮助了我们对物质的了解,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已了解这个道理,<br>组合排列不同,现象亦变了,作用亦变了,数字亦变了,效果亦变了。由此亦可了<br>解人事的法则,譬如讲领导学,同样三个人一组,甲当组长,乙丙当组员,改为乙<br>当组长,甲丙当组员,那么领导的方法就变了,作用亦变了,效率亦变了,这亦同<br>样是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一有变化,整个事物都会变。我们今天看到美国总统领导<br>的政府又换了人,他的组合排列变了,他这个八卦又要动了。所以古人说:“善易<br>者不言卜。”通了《易经》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现象,就了然了。在后来发展到<br>一种“梅花易数”,听别人的声音,一句话,就知道了问卜的结果,这种卜卦的方<br>法,就是根据问卜的时间、空间,当时环境、景物,问卜者的身份以及所问的事情<br>等等因素,以《易经》的数理推算结果出来,没有什么稀奇。<br>    现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离四个卦,我们不去管它,看另外四个<br>卦:<br>    艮卦,图案就是高山,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是阳爻,画成线条,就是高山。<br>地球开始形成,原来是一大块浓浆,渐渐冷却,凝固起来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br>下去就是海洋,阴的上面是阳爻,成凸出的高山。<br>    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的海底又是石块为阳,就是兑卦,和<br>高山相对的,这和震、龚两卦相对,雷电的震动产生气流,气流的摩擦产生雷电的<br>道理一样。<br>    这个图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差八卦”,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伏<br>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br>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们旧观念的说法,我们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是两百<br>多万年。现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据西洋文化来说的,或说中国文化三千年、五千<br>年,都是跟着西洋人说的,是我们的谦虚,在这运气不好的时候,只有谦虚一点,<br>等到运气好的时候,再说我们的历史有两百多万年。所以伏羲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br>祖宗,只是代表我们八卦的文化,是从他开始。<br>    现在我们把中国的地形图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当时画八卦,是以我们中国<br>为本位,试依艮、兑、震、巽四个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国西北高原是高<br>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来,到东南是兑卦,而我国的东南,正是海洋。<br>西南是巽卦,代表风。我自己的经历,当年到了云南,去洱海经过下关,这里以风<br>大著名,十轮大卡车经过这里,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着走,云南在西南边睡,就<br>有这个现象。等于现在说基隆宜兰一带多雨,是“金生丽水”,因为这带有金矿,<br>向来有金矿的地方都是多雨的,这是现象,有没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风,<br>东南多河川及海洋,东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这个八卦的图案,代表了宇宙的一<br>切现象,平面的现象,代表了中国的地形,因为这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关于这一点,<br>举个现在的事例来说明,曾有一位跟我学《易》的学生,在澳洲要盖房子,写信来<br>问,在澳洲用罗盘是不是和在国内一样的用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为<br>《易经》八卦是以中国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而澳洲<br>在赤道以南,现象恰恰和我们相反。一时之间,几乎把我问倒了。所有以前《易经》<br>方面的著作,都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又没有办法去问老祖宗们,经过仔细一想,所<br>谓“万物一太极”,从这句话想出道理来了,告诉他把罗盘的南北向倒过来用。后<br>来他写信告诉我,照这个方法用,结果非常灵,这就是堪舆学的“移形换步”。譬<br>如一张桌子,换一个位置,所形成的状况,坐在那里所看见的现象,就和以前不同<br>了。<br>    这是初步介绍“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图案的大概,获得一个基本的<br>概念,接下来介绍“后天八卦”,亦即是“文王八卦”的方位。<br><br>                                后天八卦<br><br>    “后天八卦”的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撰、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br>摆的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的八卦,为什么卦的方位要作这样的摆法,这要特别<br>注意。假使学《易经》学到需要在某一方面应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别研究<br>后天八卦了。“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br>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则。<br>    从前面的图可以看到,后天八卦的位置,坎卦在北方,离卦在南方,震卦在东<br>方,震卦对面的西方是兑卦,东南是卖卦,东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br>    说到这里,先讲一点八卦的运用,现在大家把这个后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br>上,排的位置是这样的:<br>    无名指的根节上放乾卦,中指的根节上放坎卦,食指的根节放艮卦,食指的中<br>节放震卦,食指的尖节放龚卦,中指的尖节放离卦,无名指的尖节放坤卦,无名指<br>的中节放兑卦。<br>    我们看了这幅手掌图,谁能说我们不科学?能把如此一个大宇宙的法则,放在<br>几个手指上搬来搬去,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带一副仪器在身上,多么不方便,这<br>样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断了还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过<br>了!可见说八卦不科学的人,一定是不科学的人,一定没有学好科学;真的学好了<br>科学的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学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br>能说自己所不懂的,就指为不科学,只是观念不同,方式不同。古人在八卦的运用<br>上,不用电脑,就能用这个方法算出来,多简便,能说不科学吗?<br><br>    记住了这个手指上的后天八卦,要注意同时记住几个数字,记忆的方法,可以<br>用下面四句歌词,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br>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br>    由这首歌谣,可见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复杂难记忆的事,写成韵文以<br>后,可以唱出来,不但容易学,容易熟记,尤其容易运用了。<br>    从图上看数字,好像很乱,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一点也不乱,试把这个八卦圆<br>圈,加几条线,改成方图:<br><br>    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心<br>的五亦计进去,则无论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总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br>加,都合而为十。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br>合十。<br>    数是科学的东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轻视它。我们即使不管八卦,以这<br>个数字排列的现象,以这个法则来领导人事、管理人事、处理家务、驾车,乃至打<br>西洋拳都有用处,这是运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br><br>                              监本《易经》<br><br>    《易经》为什么不容易看懂?因为对象、数方面没有基本的认识,所以必须把<br>《易经》的象(这个“象”我们不妨轻松点,以现代语来说它是图案画)认识清楚。<br>《易经》不像别的书本,听过了就算了。同时,讲下去有一个系统,假使中间缺了<br>一节,以后就接不上了。还有学《易经》,其中的注解,有的是不对的,不能看的,<br>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经》,也许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通,如参考他<br>的,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的《易经》注解,多数是走物理的路线,就是<br>用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解释《易经》,而我们手边的这本《易经》,过去叫作监本,<br>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近乎现代的国立大学的课本而已。这个监本是明朝那些儒<br>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明清以来,我们的文化讲孔孟,大部分都倾向于朱熹的<br>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于唐太宗捧道教,因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br>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个姓朱的人来捧。明朝永乐皇帝以后,硬性规定,考<br>功名时,四书五经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们几百年来的文化思想,受这个规定的<br>祸害很大,他们都是用儒家四书五经的思想来讲《易经》的理。如果研究《易经》<br>有兴趣,学久了就会知道,《易经》的理不必偏重地太管它,但并不是不重视,因<br>为研究几年,懂了《易经》以后,大家都会说理。譬如对于乾卦,朱熹认为是那样,<br>我们亦可以认为是这样,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一条,歪理可有千条。而《易》的<br>象与数,却是科学的,没有办法讲歪的,就非要学会它的规矩、法则,才能懂得<br>《易经》。可是千古以来,有关《易经》的书本,都不肯把这个规矩说清楚,乃至<br>于老师都不肯说清楚。在抗战时期,有一位留美学科学的四川朋友,对象数很有研<br>究,却不肯随便教人,所以对象数我们要特别注意。<br><br>                             六十四卦的来源<br><br>    《易》的象、数,该如何开始学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诵熟了,不<br>过这很困难,但是每天如果能够抽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坐在公共汽车上背诵,三<br>个星期就默诵熟了。一般文章,论也好,述也好,句句有道理,还容易默诵;八卦<br>的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br>卦,是韵文,也还易默诵。至于八八六十四卦,就难了。从中国学术史上看,唐宋<br>以前,还没有分宫卦象次序,学《易经》,默诵《易经》,还没有这个分宫卦象次<br>序可资遵循,就更不容易记忆。还是到宋朝以后,才把这个次序列出来。这个次序<br>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由每一卦变出了八个卦,八个卦变成六十四卦,如<br>乾卦的变:<br><br>    乾为天,乾是卦名,接下来天风女后,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天风女后?是什么道理?<br>为这问题,我们当年吃过苦头的,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来,老师只是说“先默诵”,<br>只好背诵,可是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则不知道。心里真纳闷,只好去背诵。现在可<br>以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一定背诵得来,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诵。<br>    像这个三乾卦,从下数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这是先天卦的画法,是伏羲<br>画的卦,亦是中国有文字的开始。这八个图案,是中国文字的始源,亦是中国文化<br>思想的来源。后来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事越复杂,三爻卦已经不够用,就变成了六<br>爻卦,如囗乾为天,便是六爻卦。现在的卜卦者所卜的卦,就是六爻卦。后天卦统<br>统是六爻的图案,这六爻卦是很精细的,亦是很科学的。<br>    为什么要用六爻?因为一直到现代的科学时代为止,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br>有超过六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开<br>始。以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的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br>学的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有用的。我们的老祖宗的头<br>脑真厉害,当时并没有仪器,不知是如何发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的阶段不会超<br>过六个的大原则。到今天为止,把全世界的文化集中起来,亦没有超过这个范围,<br>所以后天只用六爻变,这是我们现代的解释。<br>    古代的解释,孔子在《系传》中说六爻的道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br>什么是“三极”?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阳有阴,<br>三才有阴阳相对,三二就得六,这是孔老夫子的心得报告,几千年来,没有脱离他<br>的范围。<br>    这些是我当年吃过苦头得来的,现在不再带大家去绕那些迂回的路。从我的经<br>验中,找一条捷径,使初步学《易》的人可走,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懂得,<br>至少可以把门打开了。<br>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是既济卦,第一<br>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br>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br>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br>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br>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br>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br>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br>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br>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br>    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诉大家默诵这些卦的方法,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br>的东西来了,这是我吃了许多苦头以后才发现的,现在不要再让大家吃苦头了。如<br>果把这个道理了解,在默诵时,一方面想到这个道理,一方面默诵,就容易了。<br>    现在请看下边这个分宫卦象图。<br><br>                        乾坎艮震为阳四宫  巽离坤<br>    分宫卦象次序        兑为阴四宫  每宫阴阳八卦<br><br>    我们先看分宫卦象次序的头八个卦:<br>    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br>    囗先看乾卦。我们说过,《易经》是讲天地间的变道。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随<br>地,在时、空以内没有不变的。现在,这个乾卦,第一爻开始变了,阳极阴生,一<br>件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任何事物都留一点余地,<br>一到了极点就完了。就像袁世凯当年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袁克文写一首诗劝<br>他老子不要这样做,袁世凯看到几乎气死了。诗中两句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br>到琼楼最上层。”到最高层是不可以的,像爬坡一样爬到了顶头,一定下来。这个<br>囗乾卦是阳极了,第一爻变了,阳极就变阴,是由内开始变,于是外卦还是乾三,<br>内卦第一爻变作阴,就成为巽卦,巽为风,所以成为:<br>    囗天风(女后)。<br>    接着第二爻变了,外卦还是三乾,内卦第二爻变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br>为:<br>    囗天山遁。<br>    继续变下去,外卦还是不动,内卦第三爻变为三坤卦,坤代表地,于是成为:<br>    囗天地否。<br>    这样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这个道理,就易默诵了。<br>    也许还有人记不清楚,或者不满足,希望不要继续讲下去,先把绸卦、遁卦的<br>道理说清楚:<br>    囗天风女后,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内卦巽代表风——气流。如果学过地质学,<br>学过地球物理学,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越来越伟大。原来太空是无比的大,太空在<br>数字上就是一个“0”。《易经》的数字和外国的数理学在最高处相同而且比外国好;<br>只是在应用数学上,现代分析下来,谁好谁坏那是另一问题了。《易经》早就指出,<br>宇宙间只有一个数——,没有更多的。什么是二?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为三,再<br>加一为四,都是用一加出来的,一才有象,一从哪里来的?从“0”来的,“0”就<br>代表没有,代表本体,代表没有数亦代表无穷数,包括了很多很多,等于一个房间,<br>里面一样东西亦没有,一个空房间,说没有用也就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它的价值无<br>比,因它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舞厅,可以做课堂,所以“0”代表没有、代表无穷、<br>亦代表天体——太空。太空在没有构成宇宙以前的第一个动能,以现代名词而言,<br>是气体在流动,由气流的摩荡,慢慢凝结,因为气流的震荡,便发生了电力、热力,<br>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来了,于是由天风女后,然后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br>质形成以后,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筑完成,开幕启用的那一天,<br>亦是这幢房于开始衰坏的一天,也就是它开始“遁”的一天。<br>    最妙的是到了第三爻一变,外卦还是乾代表天,内卦完全变成坤卦,坤卦代表<br>地,天地否,就是倒楣了。我们祖先的哲学可真妙啊!天地开辟了多好,西方的宗<br>教认为上帝开辟天地,创造了万物,又照他的样子创造了人,这该多好!可是《易<br>经》说,这要倒据了,并不美丽,天地否,如果没有宇宙,亦没有人生,大家免得<br>烦恼,都空空洞洞的,满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媚了。犹如一个穷小子,身上<br>只有一个明天吃的馒头,晚上睡觉一定安逸,假使袋里忽然有了一百万,夜里反而<br>失眠。<br>    内在开始变,变到第三爻,等于我们内在思想中动一个念头,想做一件事,一<br>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发展到外面去了,内卦影响到外卦,从内变影响到外变,<br>外面环境亦受到影响了,于是外卦的第一爻亦开始变了,就变成为:<br>    囗风地观,再第五爻变了,成为:<br>    囗山地剥,现在外卦只剩下了一点阳,所谓“硕果仅存”,阳能被一点一滴剥<br>削完了,只剩最后一点唯一的生机,所以是剥。试看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陆<br>地最少,高山又占了很多面积,剥削了可供人类生存的大地。<br>    从乾卦的本卦开始,到剥卦已经出现了六个卦了,再变下去,则产生第七个卦<br>了,那么这一次变,我们祖先的法则,不能再往上变了,如果再往上变,则很简单,<br>变成囗坤卦,阳极就是阴。如以《易经》这个道理看,人生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br>生出来又死掉,两个阶段而已,睡觉、醒来,亦只是两个阶段而已,所以不能再变<br>了。那么这第七变,是另一个变法,变出的第七个卦,名为游魂卦。老一辈年纪大<br>的人,以文字对人家说自己活不长久了,往往用“魂游虚墓之间”来表示,意思是<br>说,人是活着而灵魂已经进入坟墓中了,游魂就是这个境界。现在说乾卦的变,由<br>一、乾为天,二、天风女后,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风地观,六、山地剥,<br>到了第七变不能再往上变了,于是改为外卦的初爻再变,即第七卦:<br>    囗山地剥的外卦即艮卦的初爻,亦即是囗剥卦的第四爻变,又是阴极阳生,<br>成为:<br>    囗火地晋,晋就是进步的进。这第七个卦名为游魂之卦,这是表示由内在的思<br>想,变成行动,由行动影响到外在的环境,现在又是外在的环境,又压迫自己内在<br>的思想发生了变,游魂就是这样回来的。到了第八变,名归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br>了,内卦变成原位,于是成为:<br>    囗火天大有。<br>    乾宫的八个卦就这样变的,简单地说,分宫卦象次序的变是这样的:一、本体<br>卦,二、初爻变,三、第二爻变,四、第三爻变,五、第四爻变,六、第五爻变,<br>七、第四爻变回原爻,八、内卦变回本体卦,知道了这个道理,发现原来有如此好<br>的组织,就容易默诵了。<br>    再举坎卦:<br>    坎为水,第一爻开始变,内卦成为三,兑卦为泽。<br>    囗水泽节,第二爻再变,阳爻变为阴爻,内卦变成震卦,震为雷,于是成为:<br>    囗水雷屯。照同样法则依次是囗水火既济,囗泽火革,囗雷火丰,囗地火明夷,<br>囗地水师。只要知道了这个法则,以下艮、震、巽、离、坤、兑等六个卦都是一样,<br>不必我一一详说,大家都会变,都会默诵了。<br><br>                                错综复杂<br><br>    其次要了解的,我们常常说某件事错综复杂,这错综复杂的语源,就是本自<br>《易经》,《易经》的范围太广,真可说是“错、综、复、杂”。这四字的意思是<br>指卦变而言,我们常说某人变卦,变卦是卦变的颠倒语,我们中国人说话,常常都<br>是来自《易经》,如说:“不三不四”,为什么不说“不五不六”或“不一不二”<br>呢?“不三不四”这句话,又是根据《易经》来的。因为《易经》的道理,卦的第<br>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这两爻在卦的正中间,亦是中心的位置,如果一个人不成样<br>子,就被形容为“不三不四”。又如“乱七八糟”,即是从游魂卦、归魂卦来的,<br>中国人处处都在引用《易经》的话,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br>        错卦与综卦是什么意思?<br>    卦的错综复杂是什么意思?现在先说综卦,为了使大家看八卦图案的方便,还<br>是举乾卦为例来说明:<br>    囗乾卦的第一爻变为囗女后卦,如果把这个卦倒过来看,或者平放在桌面上,站<br>到对面来看,就成了囗(决右)卦,这就是女后卦的综卦。综卦是相对的,全部六十四<br>卦,除了八个卦以外,没有不相对的,这综卦是象,而综卦的理,是告诉我们万事<br>要客观,因为立场不同,观念就完全两样。另外有八个卦是绝对的,无论单方面看<br>或相对地看,都是同一个样于,这八个卦是囗乾卦,天,怎样去看都是天,囗坤卦,<br>地,总归是地,亦是绝对的,坎卦是绝对的,囗离卦亦是绝对的,其他囗大过、<br>囗小过、囗颐、囗中孚也都是绝对的,除此之外,其余五十六卦都是相对的,这表<br>明宇宙间事物都是相对的,这就是综卦的道理。<br>    错卦,是阴阳爻错的意思,错卦的理是立场相同,目标一致,可是看问题的角<br>度不同,所见也就不同了。如:<br>    囗天风女后卦,它的第一爻是阴爻,其余五爻都是阳爻,那么在阴阳爻错之后,<br>变成了:<br>    囗这样第一爻是阳爻,其余五爻是阴爻,如上面的这个卦象,它的外卦是坤,<br>坤为地,内卦是震,震为雷,就是地雷复卦,所以天风女后卦的对错卦,就是地雷复<br>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对错的卦。因此学了《易经》以后,以《易经》的道理去<br>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br>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这个宇宙大原则。<br>    以现在的观念来解说,综卦可以称之为反对的或相对的,错卦可称之为正对的。<br>有人说《易经》动辄有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他说的正、反、合,就是《易经》<br>的原则,这是乱讲。现在中国人很可怜,讲自己的文化,要和西方的文化比。我们<br>这个和爱因斯坦一样,为什么不说爱因斯坦和我们一样?硬要把祖父拉下来和孙子<br>比,说祖父很像孙子,很可怜,真是岂有此理!为何要如此比呢?他们说黑格尔的<br>正、反、合是三段论法,我告诉他们《易经》是八段论法,比起来黑格尔就显得粗<br>糙得很,又算得了什么!《易经》看东西是八面玲珑的。现在已经看了四面了,仍<br>以囗天风女后卦为说,综卦是囗泽天(决右),错卦是囗地雷复,而复卦亦应有它的综<br>卦,就是囗山地剥,这岂不是看了四面,所以《易经》的头脑,一件事初到手,处<br>理起来,四面都要注意到,不但要注意四面,还要八面玲珑。<br><br>                               复杂的道理<br><br>    《易经》还有一个道理——复杂,亦即等于交互卦的道理,我们都讲究互助,<br>这个互象就是《易经》的图案,像同样的挂勾交相挂住,就是一个“互”字。什么<br>是“交互”?就是六爻内部的变化,如第二囗上连到第四爻,下面挂到上面去为互,<br>第五爻下连到第三囗,上面交至下面来为交,这是交与互的不同,每卦的纵深内在,<br>发生了交互的变化,又产生了卦。换句话说,这是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看绝了,<br>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边看清楚,同时<br>旁边亦要看反面,这样四面都注意到了,还不算完备,因为内在还有变化,而内在<br>的变化,又生出一个卦了。除了乾、坤两卦外,别的卦把中心拿出来交互,又变了<br>一种现象。这现象的本身,又有综卦,又有错卦,这就是八面看东西,还要加上下<br>一共十面,所以把老祖宗拿来和黑格尔这些人比,简直冤枉得很。<br>    现在我们作一个结论,唐代虞世南为什么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试想我们<br>懂了这个背诵八卦的方法与错综复杂的道理以后,知道这个图案的组织如此严密,<br>告诉我们,看事情要有那么细密的头脑,要那么冷静客观才能把事情看清楚。明白<br>了这些,虞世南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的话,就可以明白了。<br><br>                                 交互卦<br><br>    现在谈交互卦,以囗火雷噬嗑为例说明如下:<br>    囗火雷噬嗑,如以噬嗑卦的第二爻与第三爻、第四爻卦配上去,便成为三代表<br>山的艮卦,这就是噬嗑卦的互卦。又把噬嗑卦的第三爻,交到第四、第五爻上去,<br>便成为三代表水的坎卦,这就是噬嗑卦的爻卦。再把噬嗑卦的爻卦三和互卦三重叠<br>起来,便成为囗水山蹇卦,于是我们知道,噬嗑卦的交互卦就是蹇卦,以图示之即:<br><br>    至于复杂,复就和综卦一样,是重复的意思,杂是指彼此的相互关系,六十四<br>卦可发展到无数的卦,每一卦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彼此相互的关系。<br>    再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事,这六十四卦八宫卦的最后一卦是囗雷泽归妹,而<br>《周易》卦序的最后一卦是囗火水未济,这就告诉我们,自宇宙开始,人生最后永<br>远是未济,有始无终,没有结论,所以学了《易经》,没有人能下一个结论的。历<br>史没有结论,人生没有结论,宇宙亦没有结论,把握到了这个哲学,研究《易经》<br>的道理就出来了。<br>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并不是照八宫卦象的次序。它的排列次序,是周文王研<br>究《易经》所整理出来的一个学术思想系统,后人把它编成了一个韵文的歌,叫做<br>《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帮助我们便于记忆。我们要懂《易经》且知道运用,上知<br>天文,下知地理,万事万物都能未卜先知。上面所讲八宫卦的次序要背诵得滚瓜烂<br>熟,很要紧的,因为《易经》的用处都在那里。对初学的人背诵这些,自然很吃力,<br>但是要学《易经》没有办法不背诵的。<br><br>                            六十四卦的方圆图<br><br>    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更加吃力,就是六十四卦方圆两图的研究,这是很妙的东西,<br>我们当年学这两个图,没有人告诉我们,辛苦得很可怜,在这里我坦然地告诉大家,<br>就很容易学了,下页有个伏羲先天卦的方圆圈,很重要。<br>    这个方圆图,圆图是管宇宙的时间,代表宇宙的运行法则,亦可说代表太阳系<br>统时间运行的法则或原理,圆图中的方国管空间,代表方位方向,这就是前人的秘<br>诀了。<br><br><br>                                  方图<br><br>    先说方图,右边第一行最下为囗乾卦,我们由下向上看,为什么先从下看?八<br>卦的卦爻是自下向上画的,所以这方图亦是自下向上看,因此,乾卦上边的第二卦<br>是皇天泽履,第三卦是囗天火同人,第四卦是囗天雷无妄,第五卦是囗天风女后,第<br>六卦是囗天水讼,第七卦是囗天山遁,第八卦是囗天地否。这是举一个例子,如果<br>不是为省时间,我就一行一行、一卦一卦讲下去了,现在只是告诉大家一个方法。<br>    前面曾经说过先天卦的数字,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龚五、坎六、艮七、<br>坤八。那么我们从方图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个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br>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内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兑、<br>离、震、巽、坎、民、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无妄、女后、讼、遁、否<br>等八个重卦。<br>    我们再从乾卦起,从右向左看横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决右)、大有、大<br>壮、小畜、需、大畜、泰等八个卦,再仔细分析这八个重卦的内外卦,又可以发现,<br>内卦都是乾卦,而外卦从右到左,则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又是先<br>天卦的次序。<br>    如果以数字来代表,直行的乾是1、1  履为1、2  同人1、3  无妄1、4  女后1、<br>5  讼1、6  遁1、7  否1、8。横列乾1、1  (决右)2、1  大有3、1  大壮4、1  小<br>畜5、1  需6、1  大畜7、1  泰8、1。以图示之如下:<br><br><br>                           六十四卦方图数字图<br><br>    这个六十四卦的方图,变化无穷。应了解这个图。以前的读书人学了八卦,就<br>能未卜先知,做事遇到困扰,如有人被重兵包围了,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用这个<br>方图来算卦,找到最有利的方位,安全地冲出重围。像这一类的故事,历史上很多,<br>只是大家不肯讲出理由在哪里来。例如在目前所处的房间内,亦可以划分成六十四<br>卦,而算出在某一时间,自己处在某一方位最有利。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太极,乃<br>至一个录音机、一本书,都有一个太极。如这本书,从什么时候、什么部位坏起,<br>都可以知道。这只是依据一个数字,一种现象的道理,加上时间与空间的因素,就<br>可求出答案来。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的未卜先知,能知道未来的事情,只是一种非常<br>精密的计算方法,但是如要算得正确,还是要靠人的。<br>    这个方图的数字,则是这样一纵一横,慢慢向上走的,构成如此错综复杂的关<br>系。可是亦同时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看来是非常复杂,但懂了《易经》<br>以后,从《易经》的观点,任何乱七八糟的事物,都有它的法则。换句话说,懂了<br>《易经》原理以后,去待人,去做事,遇到最复杂的问题,也不会看成复杂了,而<br>是能找得到它的关键,在关键上轻轻一点,问题就解决了。不懂这个原理,越做就<br>越糊涂,就像这方圆圈一样,觉得很乱。<br><br>                                  圆图<br><br>    围绕在这个方图外的圆图,亦是六十四卦,要从哪里开始看起?这更麻烦了,<br>等于我们的罗盘,到处都是八卦,不知道上面有些什么名堂。其实这也是一个法则<br>问题,圆圈是代表时间,和代表空间的方图配起来,某一空间在某一时间会起作用。<br>譬如一家工厂,一天出品一万只杯子,其中的某一只卖到某一地方,在某一天刚好<br>斟茶给某一来访的元首喝,那么这只杯子很神气,而另外的杯子,卖到另外的地方,<br>也许用来放脏的东西了。这个“说不定”的当中,实际有固定的法则,就在这方圆<br>图中转。<br>    那么这个圆圈的六十四卦,是用什么方法排列起来的呢?我们看圆图上面顶端<br>左边的第一个卦是囗乾卦,再看最下面右边第一个卦是囗坤卦,在这乾、坤之间有<br>一条线,代表夜间天空中的银河,亦代表地球南极、北极的磁场,然后再来排列圆<br>图。首先用方图最下面的第一横列的乾、夫、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等<br>八个卦,依次序放到圆圈的顶端,左边开始,顺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将第<br>二横列的履、兑、睽、归妹、中乳节、损、临等八个卦的履卦紧接在泰卦之后,依<br>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后将第三、第四横列的每个卦,都照这个方法排列,最后复卦<br>紧靠了中线下端的左边为止,这是第一步骤,排列成了左边的半个圆圈。<br>    然后第二个步骤,排列右边半个圆圈,排列的次序又不同了,是怎样地排列呢?<br>现在不是从第五横列开始,而从第八横列排起,将否、革、晋、豫、观、比、剥、<br>坤等八个卦,以逆次序接在复卦的后面,亦就是仍以反钟面的方向,排成复、坤、<br>剥、比、观、豫、晋、革、否的次序。但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是画卦,还是要内卦<br>画在内圈,外卦画在外圈,切不可错。第八横列排好以后,再用第七横列,照第八<br>横列的排法排下去,以谦卦接在否卦的后面,成否、谦、艮、蹇、渐、小过、旅、<br>咸、遁的反钟面次序,第六横列、第五横列,都是这样,最后第五横列的女后卦,刚<br>刚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就完成了这个圆图的排列。以前的教师,都不肯把这方<br>法说出来,或者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学的人,苦头却吃大了。现在告诉大家,<br>就一目了然,懂了这个法则,将来除了用电视或电脑以外,对于宇宙万象,都可运<br>用这种《易经》的法则,而过去教《易经》的那种教法,会使人困在里面一生也出<br>不来,有的人学《易经》学得真好,可是不知道运用。<br>    我们在学《易经》以前,先要把这几个东西弄好,然后再开始讲理论方面的,<br>所以我们暂不研究这些道理。<br><br>                              京房十六卦变<br><br>    现在讲卦的变化方法,这方法用之于卜卦,人事的预知,最早是在汉朝的京焦<br>易,由焦赣传给京房这一系统,后来演变成各家的卜法,而京焦易这一系统,也是<br>来自孔子。孔子著作《周易》的《系传》等十翼以外,又传《易经》与商翟,《史<br>记》载商霍为鲁人,但四川人说他是川人,所以四川人有“易学在川”的口号。孔<br>子死后,子夏讲学河西,亦讲《易经》,当时一般同学们,认为他没有得夫子之道,<br>所谓易理还可以,用的方面则不知道,所以不赞同他讲,而子夏还是照讲不误,就<br>有同学问他次日的晴雨,子夏说晴,而结果和现代的气象台一样,偏偏下雨,所以<br>《易》的传人还是商霍。历史上记载,他四十岁还没有儿子,商霍母亲很难过,就<br>去问孔子,孔子叫她不要难过,告诉她商霍在四十岁以后,会有三个好儿子,结果<br>一切都如孔子所说,所以孔子所传《易经》的用,自商霍这个系统,一直下来,到<br>了汉朝,就演变成京房的系统。不过京房还不如孔子当时的高明,现在介绍京房的<br>易变之例,京房的易变名十六卦变,后人把他归纳起来成为四句话:<br>    “自初至五不动复,下飞四往伏用飞,上飞下飞复本体,便是十六变卦例。”<br>现在以乾卦为例说明:<br>    乾卦,第一爻变为天风女后囗,第二爻再变为天山遁囗,第三爻再变为天地否囗,<br>第四爻再变为风地观囗,第五爻再变为山地剥囗,第六爻不能变了,如再变成为坤<br>卦就变完了,所以第六爻不变,因之第六爻在用的方面是不动的,这不动的第六爻,<br>便成为宗庙,在京房易的法则之下,第六爻为宗庙,这是比拟为古代宗法社会的祖<br>宗的宗庙,是最高的来源,不能动的。假使用之于堪舆看风水,这就难了,一般都<br>知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定很容易,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要<br>看风水的原始祖宗在哪里,就是把风水看成一条龙,要看山势地势的来源,有所谓<br>始祖、高祖、曾祖,然后才成为这一个地方。而卦变中宗庙的道理亦是如此,所以<br>变到五爻,第六爻不变。在《周易》八宫卦里,山地剥之后为火地晋囗,这个火地<br>晋,就是第四爻,亦即外卦的第一爻又变了,这种变卦的现象,我们也曾经说过,<br>一般人称为游魂卦,而在京房易中,这一爻的动,叫作“下飞”,这样一介绍大家<br>就清楚了,如果不加说明,从书上看,这个“下飞”问题就搞不通,什么上飞下飞<br>的,从哪里飞往哪里,无法懂得。所谓下飞,实际上是上飞,从下往上飞,上飞是<br>从上往下飞。看《易经》方面的古书,各家有各家的术语,读起来就往往被这些术<br>语挡住了,通不过去。如下飞,在想像中一定是飞初爻,怎么跑到四爻上来了?<br>“下飞四往”第四爻动,就变成火地晋。在这种地方就要看孔子的易理,像《系传》<br>上孔子所说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br>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系传》下第八章)《易经》这<br>本书是我们人生中随时随地用得到,不可以远离的书,但是这个法则变动得很大,<br>如以呆板的头脑认定一个固定的法则去学,那就不易懂了。易是活的,尽管懂了它<br>的这些法则,可不要被这些法则拘束住。今日学了京房易,也不一定非学京房易的<br>办法不可,他京房可以创造,同样自己也可以创造,卜卦如此,即领导方面,做人<br>方面,等等,亦是如此。“为道也屡迁”,要晓得变,不会变没有用,智慧是非常<br>灵活的,《易经》的法则在应用上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呆板的停留在某处。如<br>卜卦有一动,这个动态如何变化,需要研判,需要了解,做人做事,一开头知道了<br>前因,也就知道了后果,人事社会的法则也永远不会停留的。“周流六虚”,六虚<br>就是六爻,就是六位,东、南、西、北、上、下。人事一切变动,与时间、空间都<br>有关系的,所以“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刚柔亦是互相变易的,不可看作是固定<br>非如此不可,唯有知道怎样变,才算是知道了《易经》,也才会用《易经》。<br><br>                        从《系传》看京氏十六卦变<br><br>    京房的卦变,我们也可以从《系传》中看出一些端倪,现在我们摘要说明如下:<br>“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br>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系传》下第八章)这和京房<br>易的变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一出一入,有非常固定的法度,虽然在变,可是在变<br>的当中,还有不变的法度。外变、内变,使人知道惧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谨慎中。<br>每种宗教哲学,看人生,看世界,一点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忧患中,天天在恐惧<br>中,为什么有许多事情,不动则已,一动便会招来痛苦与忧愁?当你懂得了《易经》<br>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就像一个宗教家。“无有师保”,谁也保不了你,<br>“如临父母”,只有自己保佑自己,随时战战兢兢,知道时、空每样都在变,所以<br>一切事随时随地要有宗教家的精神,像在上帝、菩萨面前一样严肃地警惕自己。<br>《易经》的哲学没有迷信,可是有宗教家绝对严肃的精神。如何未卜先知?甚至不<br>需要卜卦,对于前因后果,都了然于心呢?“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br>其人,道不虚行。”我们一开始率尔读这些《易经》上的辞句。——由文王、周公、<br>孔子他们研究过的结论,所告诉我们的辞句,先要了解这些辞句的意义,然后再进<br>一步地推理,去明白它的意向与方位、方法,知道一切都是在不断变易之中,而一<br>切的变易,并非乱动乱变,而是循了一种固定的法则而变的。如何去找到这一固定<br>的法则,还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这种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br>知的道理,因为道是不虚行的。<br>    说到京房易的变例,我们提出这段《系辞》下传第八章,来说明变例并不是随<br>便任意来变的。<br>    继续谈到卦变,下飞四爻,变成火地晋游魂卦后,跟着八宫卦的变法,第八变<br>就来了,是内卦三爻全部都变,而成为火天大有囗卦,但京房十六卦变的变法不是<br>这样的,是到了游魂卦以后,下飞三爻变,成了火山旅囗,这名为外在卦,刚才提<br>出孔子在《系传》中所说的“外内使知惧”,就是这个外在。至于外在的道理,如<br>做一事业,随时都在战战兢兢,在成败之间,有时候内部起问题而发生变化,有时<br>是外面起问题而发生变化。下飞第三爻是外在卦,然后再下飞第二爻,成为火风鼎<br>囗,这个卦为内在卦,下飞初爻再变,亦成了八宫卦变的归魂卦,为火天大有囗,<br>这是第一次的变,实际上也是第二次变,因为八宫本身有一个变法,那不去管它。<br>现在是八宫卦变到游魂,然后到外在、到内在、到归魂,这是乾卦变到这里为止,<br>以后见到这些卦,就知道是由乾卦来的。在这以后还要变,为什么还要变?因为还<br>没有返本还原,所以还在变,要向回转来的路上走,回转来的变,“不变上飞(第<br>二爻)为绝命”是绝命卦,例如卜到乾卦,刚刚二爻在动和五爻在动,于是乾卦一<br>变变成了离卦,是绝命卦,假使问一件事,这是很危险了。乾卦本身不错、可是内<br>外要大变动,这个变动可使失败到底,如果说卦上说了要失败到底,就此听任不管<br>了,这就不是学《易经》的人。前面引叙《系辞》下传第八章,孔子说了“道不虚<br>行”,还是要靠人,所以不要走上迷信的路。《易经》告诉我们,得意到极点,失<br>败到极点,并不是绝对没有路,看自己的智慧如何走,绝命卦只是一个警戒性。我<br>们再回转来看乾卦的二囗和五爻是好的,并没有错,还有救,再上去第三爻变为火<br>雷噬嗑卦囗,名为血脉卦,也等于后世卜卦人所说的,“后代子孙血脉留传,衍变<br>绵续”,以京房易的卦变例子来说,这是乾卦的血脉流传;再上去第四囗变,为山<br>雷颐卦囗,名为肌肉卦,再上去第五爻变,为风雷益卦囗,名为骸骨卦,再下飞又<br>是第四爻开始变,为天雷无妄囗,名为棺椁卦。再下飞第三爻变,为天火同人囗,<br>名为墓库卦,后世算命的所谓“墓库运”等名词,都是由这里来的。再下飞第二爻<br>变,为乾卦,还原,一共有十六变,叫作飞复。一飞一复,所谓飞,就如拨电话一<br>样跳了,就是告诉人事有突变的现象。<br>    现在把乾卦十六变的卦名依次记在这里:<br>    乾、女后、遁、否、观、剥、晋(游魂)、旅(外卦)、鼎(内卦)、大有(归<br>魂)、离(绝命)、噬嗑(血脉)、颐(肌肉)、益(骸骨)、无妄(棺椁)、同<br>人(墓库)、乾(还原)。<br><br><br>    其他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十六卦变,也都同乾卦一样。<br><br>                             京房卦变与人生<br><br>    这种十六变卦,又说明了一个道理,由游魂、外在、内在,到归魂告一个阶段,<br>也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程序。如以乾卦比人生,十岁到二十岁为天风女后很好,二十岁<br>到三十岁为天山遁,事业一帆风顺,年龄步入中年,三十到四十岁为天地否,差不<br>多了,眼睛快老花了,快腰酸背痛了,四十到五十岁更变了,到了六十岁则是山地<br>剥了,六十以后游魂之卦,靠后天打坐、练太极、瑜伽术、吃补药等等培养,到底<br>不是本命的力量。游魂卦弄不好,就火天大有,进入归魂,如果搞得好,中间还可<br>以变外卦内卦。所以人生到了这个时候,要晓得外在、内在的因素,如果还不能自<br>知,而认为自己尚在天风女后卦的阶段,还想张扬得意,什么事都干的话,说不定一<br>下子就到墓库去了,最后回到本体,就进入宗庙,到饲堂里放木头牌子(灵位牌)<br>了。或者走得不好,就绝命来了,虽然绝命了,但这里又看到中国的人生哲学,人<br>到绝命完了,但后面的还有流传下去,有血脉、肌肉、骸骨流传下去,最后返本还<br>原。这是非常有趣的,也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人生哲学,所以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br>对于生死并没有看得很严重。于是中国人产生了老师传徒弟的制度,过去一个老师<br>找到了好徒弟,把所有本领学问都教给徒弟,然后老师自己很高兴,认为这个徒弟<br>就是将来的自己,徒弟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西方文化可没有这种精神,这种<br>血脉子孙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长存不死。<br><br>                             京房卦变的用法<br><br>    以上已介绍了京房的十六卦变,至于如何用呢?其大要是这样的:“占者遇:<br>变入本宫卦者,灾福应十分。外戒卦:吉凶从外来。内戒卦:祸福从内起。骸骨卦:<br>生则赢瘦,死不葬埋。棺椁卦:病必死亡。血脉卦:主血疾漏下。绝命卦:事多反<br>复,为人孤独,不谐于俗。游魂、肌肉卦:精神恍惚,如梦如痴。归魂、家墓卦:<br>坟墓吉,而无事可成也。”<br>    这是京房易十六变卦的用法。我很诚恳地说,我是不喜欢这一套的,虽然研究,<br>虽然懂,可是一生也不用它。我相信人类智慧的神灵是不靠这些外力的,我反对大<br>家去用,再三再四提醒大家,不要迷信,迷信没有意思。经常有人问起,顺便介绍<br>一下京房易判断的大原则,不过要用的时候,大家不要这么呆板,譬如第一句话里<br>的“占者”就是指卜卦的人,遇到变卦,卜卦一定有变卦,除非六爻不动,安定的<br>卦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br>    第一个变卦入本宫的,灾与祸应十分,就是十六变卦,最后动爻一变还是乾,<br>就进入本宫卦,如果坏是十分的坏,好也十分好。<br>    外戒卦则不同,要看动爻的关系,吉凶是从外来的,譬如卜问房子,如是外戒<br>卦好,这好是外来的,意想不到的;坏的话,说不定一架飞机掉下来,把整个房子<br>压垮,不是本身的问题。<br>    内戒卦碰到祸福从内起,从本身起来的,或自己家里,或公司内部发生问题。<br>    骸骨卦是对人的看法,生来瘦,瘦得过分,有病的瘦,叫作赢瘦。死不葬埋,<br>死了连一块地都占不到,死无葬身之地。<br>    卜到棺椁卦,如果是生病问卦,得到这个卦,就不要考虑痊愈的问题了。<br>    血脉卦,若生病就要开刀,或者外伤,或者要见血等。<br>    绝命卦,做事情反反复复,很难满意,如果看人的命运,一生都是孤独的,而<br>与别人合不来。<br>    如果是游魂卦或者肌肉卦,对于人而言,一辈子头脑昏溃,精神恍惚,如梦如<br>痴。<br>    假使卜到归魂卦或家墓卦,除了安葬是好以外,其它免谈,都是不好的,人算<br>命如走到墓库运了,还有什么好说的!<br>    这是京房卜卦的看法,与其他各家不同,凡是从京房演变出来的,我素来都喜<br>欢、都研究,但从来不用它,所谓“善于易者不卜”,我虽对于《易》的研究不怎<br>么高深,但是我个人不喜欢依靠这些。<br><br>                          先知——邵康节的毛病<br><br>    这十六变,先记住,以后看古书,读到这些问题就不会受罪了,现在介绍出来,<br>好像蛮容易的,但自己去摸出来时,很受罪、很讨厌。而且古人研究《易经》有一<br>个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说清楚,也许和我们现代的人一样,研究了很久,明白了<br>以后,觉得自己苦了好几年,不愿意让别人一下子就会,把所了解的当成秘诀,不<br>告诉人,每个人留一手,留到后来,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创一个名称,换一个花样,<br>使人不懂,跟着他转,说不定白转多少年下去,也没有结果。就如大家崇敬的邵康<br>节先生,我经常骂他是骗人的。他算历史命运,算得真准,可是怎么样算法?这方<br>法找不到,他把这个钥匙藏起来,不告诉人,如果把这钥匙一开,就没有什么了不<br>起。可是话说回来,他也真值得尊敬,他可以把孔子以后古人们的各种法则融汇在<br>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法则,的确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常常说我对《易经》仅只玩<br>玩,不愿深入,我怕深入了成为邵康节。他五十九岁就死了,而且一年到头都生病,<br>风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车子外面还要张挂布慢,还要戴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气好<br>才敢出门,因为用脑过度了。历史上他的传记列为高士,皇帝再三请他出来当宰相,<br>他说:“何必出来做官,现在天下太平,有好皇帝、好领袖、好宰相,像这样的时<br>代,不需要我出来。”所以我说充其量学到邵康节那样,能未卜先知,又如何呢?<br>所以我不干,大家要注意,真通《易》的不需要这样干。一般人学佛,学自在,观<br>自在,学道的如庄子说逍遥,既不逍遥又不自在的事,我才不干。人生就是求逍遥<br>自在,身体健康很舒服,活着就痛痛快快、健健康康,要走就干脆,不拖累儿女朋<br>友,也不拖累自己。像邵康节那种生活多苦,传记上看到那么清高,但在我看来他<br>却很苦,可是在历史上一般懂《易经》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易经》要<br>学通,智慧头脑要爽朗,如不爽朗被国进去,就变成蜗牛了。<br><br>                             五行思想的起源<br><br>    《易经·系传》中说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我们先要认识另一个东西,才<br>能对这句话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与了解。以《易经》来说,站在中国学术发展史的<br>立场看,五行和《易经》根本没有关系。可是现在要了解《易经》的法则,在占卜<br>方面,则有其密切的关系。占卜等数术方面的体系,就是用八卦、五行、于支配合<br>起来,去做推算。我们手上的《易经》,在所谓秦始皇烧书的时候,和医药方面有<br>关的书没有被烧掉。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易经》被认为是卜卦的书,和庙里求签<br>的签诗一样,无关宏旨,所以没有被烧,因此五经的流传,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br>内容也以《易经》最为可靠。但在这一本书里面,并没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书》<br>——《书经》的《洪范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并不一定如后世那样说法,这<br>始终是一个大问题。<br>    近代以来,一般怀疑中国文化的学者,认为五行是汉朝、至少是秦汉以后人所<br>假托,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立场的一种看法。其实五行和阴阳的关系,我们<br>看到战国时代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学者阴阳家驺衍,这个人学问非常好,在当时他比<br>孟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威风都大得多,试看孟子到齐国去见梁惠王的情形,真是可怜<br>得很。“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对孟子那股神气,<br>一点也看不起孟子,开口就说:“老头!你来找我干吗?”就是这个味道。可是邹<br>行一到齐国或其他国家,场面便大不相同了,国家的大员,乃至国君,无不亲自招<br>待,等于现在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到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受到盛大的欢迎一样。<br>我们读《史记》,读到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不要被骗了。后人写历史,往往没<br>有把这些重点强调出来,只照写历史,这就发生了错觉。历史记载都有年代,一查<br>就知道了,驺衍每到一个国家都大受欢迎,而且带了一大群人。孔子周游列国也带<br>了一大群学生,可是有时连便饭都弄不到吃,而驺衍每到一个国家则是吃不完的宴<br>会,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邹行是道家、阴阳家,他到底在各国讲了些什么?<br>我们不知道,因为历史上找不出证据。但是他留下了一点东西,他当时就说天下有<br>九洲,中国是九洲的一洲为神洲。他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绝不可能坐飞机环绕地<br>球一周看见的。现在我们才知道地球有八大洲,而他当时就知道了,所以他的思想<br>学说,当时震动了各国,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了政治的原则。我们假使看思想史的<br>发展,这些地方不要忽略了。但是在当时历史上,也找不出讲五行的资料。再退回<br>来看,近年发现的甲骨文上,也没有五行的名词。<br>    在我个人的看法,《易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上古时代中原文化的发展,是<br>山西、河南这一带的文化。在上古时代,文字、语言还没有统一,不像秦汉以后的<br>国家,当时每一地区、每一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如长江以南,楚国有楚国的文<br>化,孔子的文化,继承了鲁国文化的系统;道家文化是继承了齐国文化的系统。那<br>么阴阳五行的文化,可以说比《易经》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还要更古老一点,可<br>能是黄河下游,北京、河北这一带的文化,如黄帝、伏蠢这一时代的文化一样。所<br>以研究上古的文化思想史,是一个很大很艰难的工作。几千年来,历代学者作了那<br>么多分类的努力,乃至现代也有人研究了半辈子,还是搞不清楚。这是我个人的看<br>法,这看法也不一定对,仅供作参考而已。假使没有弄清楚这个观念,而把中国上<br>古传统文化乱扯一阵,那就牵涉太大了。<br><br>                              什么是五行?<br><br>    五行的文化,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现在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br>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br>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br>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br>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br>“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br>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br>关系很大,现在先解释这五个字。<br>    金,凡是坚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时不是现代的科学分类,当时对于物质世<br>界中有坚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br>    木,代表了树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后,<br>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长起来。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br>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木的功能,生长力特别大也特别快,木就代表了生发<br>的生命功能。<br>    水,代表了流动性,周流不息的作用。<br>    火,代表了热能。<br>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br>    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质世界的这五种<br>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生、克。<br><br>                               五行的生克<br><br>    说到生、克,我们研究《易经》,都知道综卦。综卦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br>物,都有正反两个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阴阳方面的说法,在学术思想上,则<br>为祸福相倚,正与反,是与非,成与败,利与害,善与恶,一切都是相对的,互相<br>生克。如姜太公流传下来的道家经典《阴符经》里面说“恩生于害”这句话,举例<br>来说,像父亲打儿子,儿子挨打很痛,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这<br>就是“恩生于害”。领导人对部下亦是如此。这句话的意义很深。中国乡下人有句<br>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帮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难中救济一<br>下,他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了,他永不满足。往往对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br>恩惠,而结果反对自己的,正是那些得过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领导的人,对这点<br>特别要注意。一个人的失败,往往失败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身上。历史上这种例<br>子很多。这种人并不一定是存心害对他有恩的人,像拿破仑在两个人的心目中,被<br>认为他不配当英雄,一是他自己的太太,一个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因为太亲近,相<br>处太久了,就有不同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会做出一些有害的事来。这都是恩与<br>害,往往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恩生于害”这句话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来<br>自生克的法则,生人者也克人,恩与害,两个对立相存,没有绝对的一方。现在青<br>年人谈恋爱也知道,爱得愈深,恨得也愈深,这也就是“恩生于害”的原理,也是<br>生克的法则。关于五行的生克道理,可以用下面这两个图案来表现:<br><br>    A图的箭头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时针的方向顺序,依次而生,成为木生火,火<br>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br>    B图上的箭头是表示相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图相同,箭头所指的方向,也<br>是顺时针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图的箭头,是指向紧靠自己的邻居,而相克图的箭<br>头,是跳了一个位置,指向隔邻的位置上,于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br>克金,金克木。<br><br>                               五行的方位<br><br>    上面的两个圆圈,只是便于说明五行相互生克的关系,而五行所处的方位,并<br>不如上图,而是像下面的五行方位图:<br><br>                                   火<br><br>                               木  土  全<br><br>                                   水<br><br>    上面这个五行方位图(必须要记住的),为东方木(请特别注意,图中的方位,<br>是以《易经》的方位为准,不是现代画地图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br>中央土,这个方位非常有道理。我们在明朝时也开矿,当时并没有地质学,怎么知<br>道何处有矿,固然有的是当地的居民发现的,但大多数是靠八卦五行的道理,来判<br>断五行的中心。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东方木,植物易生发,早<br>受阳光热能。南方火,气候炎热。北方水,冰雪最多。初看好像五行方位很乱,再<br>作仔细观察,不能说它没有理由,古人是怎样发现这个法则的呢?以金为例:<br>    金生水,在《千字文》——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个不同的字,写成了这篇文<br>章,把天文、地理、物理、政治等等,都容纳进去了,幼年读来好像无所谓,实在<br>是一篇很伟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丽水”,这个丽水不是浙江的丽水县。丽<br>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带地区。我初到台湾时,看见有金铜矿<br>务局,问起产金的地方在金山、瑞芳一带,我说那里的雨量一定很多,果然基隆、<br>金山、瑞芳一带常下雨,这就是“金生丽水”,藏金的地方雨水多。<br>    金克木,当然砍木头要用铁器,或用锯子去锯,这还不足为奇。在古代,假如<br>门口有一棵大树,认为风水不好,而又觉得砍伐麻烦,不如让它自己枯死,就用一<br>枚大铁钉,打到树的中心,这棵树很快就枯萎了,这就是金克木的现象。<br>    另外一个哲学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说:“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br>儿子,于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儿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br>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br>    克则是隔代相克。从前有一个笑话,一个祖父打孙子,可是他的儿子看到了,<br>便打自己耳光,这位打孙子的祖父问儿子为啥自打耳光,他儿子说:“你可以打我<br>的儿子,我怎么不可以打你的儿子?”这也近于五行相克,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隔<br>代相克,逢三必变,这是一个法则。在生克之中,恩生于害,害又生恩。以军事哲<br>学来说,一次大战之后,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有时觉得战争并没有什么<br>可怕,等于理发,头发长了,剃剃就漂亮。有许多讲军事哲学的朋友,就以这种五<br>行生克的法则来讲,也言之成理。物理的法则亦然,须到了一个时候,必要清理一<br>下,才能创造出更新的事物,这是宇宙的法则。五行的方位,对我们研究物理关系<br>很大,大家一定要记住。<br><br>                               天干与五行<br><br>    五行之外,还要加上干支,要学《易经》的卜筮,没有什么秘诀,不外是五行<br>卜筮,重点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来断事情,又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严格<br>说来,五行和八卦两种体系是分开的。但几千年来,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br>    现在介绍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们研究《易经》发展史、中国<br>文化发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地支,我们现在可以从甲<br>骨文里找出来,可见这个文化的来源很早。中国人发展最早的是天文,发展到最高<br>级的时候,就归纳起来用十个符号作代表,这十个符号就名天干,亦作“天斡”,<br>不过“天干”是汉以后用的名词,其实应该用“天斡”才对,不必用“天干”这个<br>词。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则,意思是说:“在这个太阳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br>此干扰的作用。”以现在的地球物理学来说,说是地球和各个星球的放射功能,彼<br>此吸收互相发生作用。例如太阳能的放射,对我们地球人类的干扰很大,尤其学通<br>讯、电子、太空学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们中国老早就了解,对于这种天体的运<br>动、物理世界的运动,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说明相生相克的道理。但人<br>类文化进步了,这个五行的生克法则不够用,因此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五行的双重<br>作用,天体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个字的符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br>辛、壬、癸,并编定图案如下:<br><br><br>                               天干五行配<br><br>    看到上页的图案,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图案配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东方甲乙木,<br>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br>    这里要问,东方或木,都是一个方位或一个动能,为什么要用甲和乙两个符号<br>来代表?这中间又有另一个法则,这套法则在中国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为<br>了算命而学算命,我不赞成。但我发现,中国算命卜卦的这套法则,里面包涵了很<br>大的科学和哲学的道理,可惜因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愿意发展科学,所以这一套<br>很好的法则,只好向算命卜卦这一方面发展。不过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够<br>把这一套法则保留下来,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的确很伟大。所以有人说到算命卜<br>卦是迷信,我就问他们懂不懂,而他们却不懂,对于自己所不懂的东西,随便加一<br>个罪名,指其为“迷信”、为“骗人的”,这是多可怕的武断。这一套法则流传了<br>几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聪明人,试想想四千年来第一流聪明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8.4.2024 17:0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