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 地 利 概 况
9 s3 i% p2 j* `+ z8 j5 r6 y
W, b. R. K# t# E( a( v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Z1 U, P* i0 C& w6 M& p" x6 O
7 }8 r' D$ X4 \( r. T1 N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5 J( g+ C: b% G/ F) _. x
* `% j; Q, ^% T0 ]4 Z0 L0 D% V国庆日:10月26日(1965年)
4 T/ Y/ G2 |# ~0 F' P4 c( q3 Q2 U8 a! B5 W8 K$ Q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 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 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 Z8 ]6 \7 n9 r+ i9 R1 s8 T9 e& x* G: _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 _$ |2 H9 K! I5 M' [0 u0 ^! @6 w7 L1 }# o9 k4 }; V5 G% d8 n( J6 B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9 g" S! C4 Z$ M( `
/ k, _# I1 `5 }" }- {8 Q% f+ c国花:火绒草+ ^( Q. _6 e7 V( Z& S- C9 O1 o
2 n6 B$ z$ h5 _% \6 o" K* |+ [: k, S5 y
国鸟:家燕
7 i8 U" s- y# H3 r5 g $ J1 t m3 v$ ?( B x& U: l+ i
国石:贵蛋白石
3 P7 H& n& L& U- x& h( K
0 T. l! k9 A% Z# a7 k. a8 n7 y+ d国家元首: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Thomas Klestil ),1992年5月当选,1998年7月连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
; m, e* D N) l2 r& y5 U+ `% |
0 n( i# u* i+ b8 r! j* a* u# |& n0 H7 d自然地理: 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是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匈牙利,西与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毗邻,南连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北与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接壤。山地 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 T) F5 T* i0 `7 y! m: ]
7 n; [, r% z' a$ s( V2 _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 h, P7 Z2 ?! Q9 q& L6 [, ^% M5 R
8 E3 b" ~0 E. T8 v8 Q5 F, l" G' V; o
首都: 维也纳 (Wien)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 z7 C! \7 w0 Z- W _& b D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6 J$ {; i7 B8 w8 c# J- F
" V/ `# v" G, Z7 \& s3 S3 O简史: 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 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 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 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 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 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t& m3 @/ `/ s0 {+ H( {/ [* \
- y9 _6 t8 X3 g4 C# Q [) a# B政治: 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 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 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 {: L# E0 r: W t) g5 D( V0 x: `0 x$ g& c6 o( Q3 c
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 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 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 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 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 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 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R5 M6 H, D' I5 f( a! ?, g2 Q
1 K6 B# U' W" Z( w7 A- w/ ]/ i/ X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 《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 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 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6 m5 O% R9 L% v7 P4 Q& q2 d& n
O7 K. i9 I1 k) g$ I5 X9 d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 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 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 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 B* C, n5 ]. V% K( X P A' T$ A9 C$ X% u8 g- i; O4 K. `! {; a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m& _2 e1 \2 u( [. [3 P1 U/ I3 j
) i9 b5 `8 C- R( R6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 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 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 n% ]# ~ s! X
8 L5 E4 K: t0 j2 x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 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 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 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p ?- T: q! ]9 h; P+ J
5 ~$ l9 I5 m+ o( f6 x9 A& V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 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 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 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 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 i2 u) H, @+ G3 ]! J& Y/ m8 z4 X+ B0 X3 k) U) l" d4 j3 b
外交:1955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冷战之后,奥地利对其以中立政策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致力于开展积极的全方位外交。
2 R4 C. G+ t+ X7 [5 ~, Z
$ h2 m& ~7 r, l" K与中国关系:1971年5月28日,奥地利与中国建交。
1 [# Y% |. t, {* E/ L; }9 C
. ~; R- V3 Z- D* z) n- J4 g3 U[ 本帖最后由 TLTC 于 28.8.2007 00:2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