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一篇整个唐朝最为玄秘而恐怖的故事。 ) E; g& i8 s7 ?$ I$ G! B; ^
1 H# Z% z$ e5 S. S7 `0 k. K. c
8 t1 q7 T+ h& ]6 J. u
- k; `* F0 T! K1 T/ H7 N辛公平上仙 3 W# q+ [& s9 `$ C
7 [ N* t& k3 ~& w. y7 a& V. m6 `% y 大型类书《太平广记》把其他故事都收入了,但唯独将该篇排斥在外。原因何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面这篇故事以志怪的形式,记录下人间的一个最令人震恐的场景:场景中,一位大唐皇帝浴血倒下……而此次弑君事件不见于任何正史,只见于本故事。这再次印证了志怪笔记的史料价值。故事叙述得不动声色,但那种内在的紧张气氛和压抑感令人毛骨悚然……
+ Q# O- e( Y5 d ~5 O; z+ B3 c* R; q
+ z' S5 c3 y$ {6 o. q. W, ` 时间背景是唐德宗贞元末年
7 ~2 a, O$ m$ m" y
4 s0 [) r0 e$ L9 a6 `) I! i3 l! n* G& s 故事开始后,率先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两位唐朝的县尉:洪州高安县尉辛公平和吉州庐陵县尉成士廉。按记载,他们都是泗州下邳人,此行奔赴长安,接受朝廷新的任命。由东而西,一路行来,至于洛阳境内,途中遇雨,二人避于洛西榆林店。
/ G% F# P2 V; U 这是一家路边客栈。客栈很简陋,只有一张床看上去还比较干净,但已被一位身着绿衣的旅客占了。店主有些势利,见辛、成二人带着仆人,做官的打扮,于是进屋叫醒床上的绿衣旅客,叫他腾出床位,给外面的辛、成二人。绿衣旅客起身回望,眼神带着哀怨。这时,辛公平在屋外对店主说:“这样做不合适。认定旅客的贤德,不在于是否有随从,你安可知道他不是有身份的长者?就凭借我们各自带了一个仆人和一匹马,你就让他把床位换给我们吗?” 0 e% X- m+ M7 `9 ?. X
辛公平对屋里说:“屋中贵客,不必挪动,您可继续休息。” ! T1 [* w, h- `$ N; ]; K1 V
绿衣旅客未出屋,只是说道:“不敢!”随后继续躺下睡觉了。
+ r; ~/ B' C) ^ 辛公平和成士廉二人在旁边屋安顿下来。夜深后,二人吃夜宵,想把那名绿衣旅客叫起来一起吃,于是辛公平高声道:“那位旅客,我们这儿有点酒肉,能起来跟我们喝一杯吗?”
4 e, }: ]3 [- Z; w( I/ y 绿衣旅客欣然醒来,出屋入坐。问其姓名,自称王臻。交谈起来,言谈深刻,富裕思辩,辛公平、成士廉越加亲近其人。酒过三巡,辛公平发出人在旅途的感叹:“都说天生万物,唯人最灵。但世事无常,每个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明天又如何。人又灵在哪呢?”
- q# F! _6 o2 ]1 S- l) \ “我却可以知道。人之命运,皆为注定。比如,你们前行,相继会在礠涧王家、新安赵家食宿。”王臻说,随后描述了他们将要吃到的东西,“我乃步行,不能在白天相随于二君,唯有夜会。”随后,一番客套。 - q7 l, z; e& F( R z j9 R; R
辛公平和成士廉相视,唯笑而已。他们当然不相信。随后,大家都安歇了。天未亮时,辛、成二人发现王臻已不见身影,他走了。黎明时分,二人也离开洛西榆林店后,继续潜行。后来,他们果真在礠涧王家、新安赵家食宿,而且吃的东西和王臻所描叙的一样。二人大异。在新安之夜,王臻出现了,二人拉着他的手,称之为神人。三人夜行,至閿乡,王臻说:“你们当是明智之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9 [3 I+ ~8 }5 z3 J6 `
辛公平说:“博才多学,当是隐遁的高士。” + }; J# b% J! B
王臻说:“错。你们不知道我的身份。我是阴间的迎驾者。” + [$ p$ m' `( {, s
“阴间迎驾者?难道是鬼?”辛公平喊出声。
0 ^7 g% Y8 n0 C* }( \2 s 王臻笑而不语。
2 W; v% `$ m6 M! @0 C 辛公平又说:“我虽才学很浅,但也尚知迎驾是迎驾崩的皇帝之驾。如此大事,怎么会只叫你一个人来?” % H) C2 c2 H" [* H
王臻说:“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还有五百骑兵和一位大将军,我只是大将军的部下!”
/ s: s/ c1 ]8 V: K- j8 l h “他们在哪?”辛公平问。 0 v7 c& I, _' J' E% m
王臻说:“这前后左右都是,只不过你看不到罢了。好啦,感谢二位先前的照顾,我来日在华阴县请你们吃饭。” 6 w2 x2 d" U# T- F4 y
天亮之前,王臻又与二人告别。
! u! N0 T3 Z6 q9 ]/ c 却说抵达华阴时,又已是黄昏。王臻果然带了丰美的酒肉而来,宴请了辛、成:“这是人间之物,你们不要怀疑。” - Z" }, S7 U% K% ?7 u: _/ C
华阴已过,长安在望,他们夜宿灞水馆驿。 7 f% E1 R) x# r! E
辛公平、成士廉二人对王臻的身份半信半疑。 # `0 I# J& i/ [
王臻说:“迎驾者,即迎皇帝‘升仙’。这实在是人间诡谲之大事。辛县尉想参观一下皇帝‘升仙’时的场景吗?”
7 D* [7 ]( v% B* L# o 王臻正式向辛公平发出邀请,叫他去参观皇帝死亡的场面!故事发生到这里,令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 k8 w3 p, T' ^
未等辛公平回道,成士廉开口道:“为什么偏便丢下我?我难道不可以同去参观吗?” + Q7 a; `% C- I% z
“观看这样的场面,会给人带来晦气。比之于辛县尉,您的命比较薄,所以还是不去的好,这是为君着想,而并非厚此薄彼。到长安后,成县尉可以先暂时住于开化坊西门王家。”王臻解释道,随后对辛公平说,“你可在灞桥之西的古槐下等我。” $ N2 n6 v& y) ~! Z7 r$ ~) ^' n; C
成士廉没有办法。却说辛公平,此日奔向灞桥之西。将要到约定地点后,看到有一股旋风飞荡而去。在槐树下还未站定,又有一股阴风席卷而来,刮入林中,转眼间,一队人马出现在他的面前,前面骑马的一人正是王臻。此时他已经是一身正装。随后,王臻带着辛公平去拜见了大将军。
4 s- Q. T5 T# ?/ N “听王臻讲,你有宽广之心,对鬼神且不敢侮,更不要说人了。感谢你对我部下的照顾。”大将军说,随后他嘱咐王臻,“你既然把他召来参观迎接皇帝‘升仙’的仪式,就应尽主人之分,好好照顾他吧。” 9 Y: |: n8 `$ N9 U U5 O) B
就这样,辛公平跟着这队奇异的人马进了长安通化门。到达天门街后,一位官吏对大将军说:“人马太众,可分配一下。”大将军应允。于是,兵分五路,大将军带亲近卫队,进入一座庙中休息。王臻与辛公平住于西廊下,每日皆有美味。王臻照顾有加,顺便还告诉他阴间与阳间授官职的特点,并承诺帮助辛、成二人顺利升官。 ! @( f0 i7 R A* b" O# ^
在庙里住了几天后,大将军有些不耐烦:“时间将到,不能再等。但现在皇帝周围有众神保护,不能迎接他“升仙”,该如何是好?”
+ d" K4 v# F9 _& O( } 王臻说:“此事不难,可以通知宫里人进行一次夜宴,到时候满是荤腥,众神昏昏,我们就可以行动了!” ' ^9 b$ [& U) K$ {9 d
宴无好宴。布置妥当,大将军身着金甲,下令道:“戍时,兵马向皇宫即大明宫齐进!”迎驾行动开始了!队伍入丹凤门,过含元殿,侧行进光范门,穿宣政殿,随后到达正在进行夜宴的场所。按大明宫地理图判断,这里应是紫宸殿。大将军迅包围了这里,并派五十名士兵携带着兵器入殿。 % }4 c9 q6 _9 I% s% H3 N
夜宴之上,烛火沉沉,优伶歌舞,甚是阴郁。御座上坐着皇帝。他凝神望着眼前的一切,似乎不知道这即将发生的一切。 . `9 A6 |* z S
三更过后,夜宴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身影:此人身着绿衫黑裤,衣服上绣着红边,披着奇怪的披风,戴着有异兽造型皮冠,上面笼了一层红纱,打扮阴森可怖。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出现的。他手持把一尺多长的雪亮的金匕首,呈献于大将军面前,如宦官一样拉长了声音喊道:“时辰已到……”
: K# I* Q% y0 |, a( u8 _ 在大将军的示意下,这位身穿奇怪服装的人捧着匕首,一步一步登上玉阶,但他没来到皇帝前面,而是在御座的后面跪下,献上匕首!
2 o1 Z! e% R! W- S 宴会大乱。御座上的皇帝望着眼前的金匕首,感到一阵晕眩,这时音乐骤停。上来一些人,把皇帝扶入西阁。但是,许久都没出来…… 6 x; l" [ M' M4 i1 l
这时大将军在殿上说:“‘升仙’之期,不可拖延,何不现在就迎接陛下‘上仙’?”
' U6 N4 f, D6 U% C. U 西阁里传出声音:“给陛下洗完身子了吗?洗完后即可上路!”
% }0 p) C8 t7 w: ~% Z 随后传出洗浴之声。
' b/ ]) a. c/ {2 T, }6 c( D 五更天,皇帝(注意!从此之后出现的皇帝,已只是他的亡灵了!)登上碧玉舆,六名青衣上描有龙凤图案的人抬着玉舆,将皇帝送出西阁。见到皇帝(亡灵)后,大将军只是施了一礼,而未跪拜:“人间劳苦,世事多艰,为天子者,更是日理万机;且深居宫廷,色欲纷扰,身心受惑,你那清洁纯真之心还有吗?”
0 v# f: x* ?" q# Q# `* j' z4 I) R 皇帝说:“心非金石,看到诱惑,谁能不乱?但现在已舍弃人世,释然了。” 6 m' C+ q6 \6 w6 \& S
大将军大笑。那是对皇帝的嘲笑。在大将军的引领下,玉舆出得宫殿。身后的宫人以及诸妃,看到皇帝“上仙”被接走,他们一边呜咽流泪,一边“抆血捧舆”。所谓“抆血捧舆”,就是擦着血迹,拉着皇帝坐的车辇,不忍其离去。这是一个关键的描写,血迹斑斑,皇帝并非正常而死。
. Y f9 l0 a( c$ w! z( h) w 在大将军的带领下,骑兵们簇拥着皇帝的亡灵穿过宣政殿,迅速如疾风迅雷,一路飘然而去。目睹了整个皇帝“上仙”场景的辛公平已仿若痴人。在此之前,出大明宫望仙门时,大将军就叫王臻送辛公平回去。辛公平很快感觉到自己来到一个地方。王臻曰:“这是开化坊王家,成县尉住在这里。迎接的活动结束,皇帝已‘升仙’远去,你不能再跟着了。回去后,为我多谢成士廉县尉。”说罢,王臻扬鞭而去,慢慢消失不见。
) E, p# H* ^5 g9 J- h& H 辛公平回身叩门,开门的果然是成士廉。但他所看到的场景,却不敢告诉成士廉。几个月后,辛公平听到朝廷公布的皇帝驾崩的消息(这一点很奇怪,也就是说作者在暗示:皇帝实际上早已被杀,但消息在几个月后才由朝廷发布)。转年,他被任命为扬州江都县簿,成士廉被任命为兖州瑕丘县丞,应了当初王臻答应帮助他们晋级之言。 # `- f$ m7 E" q6 k. u6 j+ O5 Q
& J8 y+ |8 k4 F' L5 u$ {
/ Y, k4 @7 E2 z1 z" D$ v! x: I3 v& W 按《续玄怪录》作者李复言的说法,这个故事是唐宪宗元和初年,他在徐州听辛公平之子说的。之所以记录下来,为的是警告像洛西榆林店店主那样目光短浅的势利之辈。这显然是作者的一个托辞。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的出来,故事的全篇都是围绕着一次强迫皇帝“升仙”的事件展开的。从辛、成二人进入洛西榆林店时,就已经开始了。 " i- k, b- B( G4 S
! b3 N# B. L- Z3 U 说起来,若是正常的“升仙”,程序应是这样的:皇帝病危,无药可治,阴间迎驾使前来,病逝的皇帝“升仙”。但上面故事中讲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在那烛火幽暗的深宫夜宴中我们看到:那个身着奇异服装的人拉着宦官一样的长音喊“时辰已到”,不管皇帝愿不愿意“上仙”,最后都得“上仙”,都得死!在此之前,大将军对皇帝周围的“诸神”表示担心,因为他们保护着皇帝,致使皇帝难以“升仙”。在这种情况下,王臻建议在宫中进行一次夜宴,麻痹皇帝周围的“诸神”。保护皇帝的“诸神”,显然可以被认为是大内侍卫的化身。随后大将军带人手持兵器包围了皇帝进行夜宴的宫殿。在那个身着奇异服装的人捧着金匕首一步步地走向皇帝时(这样的镜头本身就令人战栗),最紧张的部分开始了。皇帝在金匕首寒光的照耀下,因头晕眩被扶进西阁,门关上了。宫殿中一片漆黑。西阁内发生了什么?很快传来宫人与妃子的哭声,原本好端端的皇帝“升仙”了!而且还有人“抆血捧輿”。收拾谁的血?当然是皇帝的。尽管没有直接展示皇帝被杀的场面,但鲜血的出现依旧使故事达到令人窒息的最高潮。 - m* Z$ v& v! }0 ?# \$ k) K
2 z- l% C! q2 _
故事中被杀害的皇帝是谁?按照文中交代的年代背景,死者应该是唐顺宗。而且,故事中提到皇帝见到进献的匕首后晕眩。按史上记载,唐顺宗在即位前就中风了,即位“口不能言”。这里说到“晕眩”,已暗示他就是太上皇唐顺宗。而唐顺宗之死则一直是个谜团。) i! w; t: t# O6 ~1 e0 ?/ v
贞元二十一年即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去。正月二十六日,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随后任用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二王八司马”革新朝政。但后来在宦官和另一派大臣的反对下,唐顺宗被迫终止革新。宦官俱文珍、刘光锜、薛盈珍逼迫其将皇位传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这是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四日的事情。两个月后的十月发生了一个事件:一个叫罗令则的人秘密奔赴秦州,自称得了太上皇顺宗的密旨,要求陇西经略使刘澭起兵废黜非正常即位的唐宪宗。刘澭把事情捅给了长安,罗令则被处决。事件发生后太上皇顺宗的处境立即危险起来。元和元年即806年正月十八这一天,宪宗突然告诉大臣们太上皇顺宗病情未愈,第二天即十九日宪宗又向大臣宣布了一条消息:太上皇顺宗病死了。人们自然可以看出这只是凶手玩的一个把戏。太上皇顺宗死于兴庆宫,此宫在长安城东门春明门内侧,与皇宫大明宫相通。奇怪的是,太上皇顺宗的发丧仪式是在太极殿举行的。太极殿位于太极宫,与皇宫大明宫隔着一条街。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易地发丧的。而太上皇顺宗被易地发丧,有可能暴露了一个问题:即他不是正月十九死的,而是在前一年十月罗令则事件发生后就已被杀。安排易地发丧,只是为了不叫人们看到太上皇顺宗的尸体。而且,这样的推断,与故事中所说的辛公平目击“升仙”场面几个月后,才听到朝廷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是切合的。 2 @' g7 e2 Z6 g+ l/ ^
那么,杀害太上皇顺宗的是谁?
% M3 C; L l+ s( v# d! I# B: H 以俱文珍、刘光锜、薛盈珍为首的扶植宪宗皇帝即位的宦官权力集团。当年宪宗成为太子,也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战胜其他有力的竞争者而获得的。如果宪宗的帝位不稳定,那么他们也是危险的;同时也将丧失权力。而作为太上皇的唐顺宗如果继续存在,即使他身体羸弱,那么对他们也是一个威胁。罗令则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们决定处死他们的太上皇。按“辛公平上仙”里的暗示,太上皇顺宗是被匕首刺死的。谁是手刃顺宗的凶手?故事中进献匕首的身着奇异服装的人以及大将军和王臻的具体原型是谁?已经无法判断了。但当时专权的宦官俱文珍、刘光锜、薛盈珍是脱不了干系的。同时可以认为:杀害顺宗的事件是在唐宪宗的默许下进行的。 7 c2 x+ m4 ^% y
顺宗之死,首开宦官杀害皇帝后在当时不被追究的先例。
0 V0 J: Y3 |* m2 M) J/ ~4 y 无论如何,辛公平目睹了被历史的迷雾隐藏的场面,而那一场面,在千年后依旧令人胆颤心惊。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