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omo 于 5.7.2010 09:43 编辑 8 |- `; f X0 Z8 t
n b. I8 h. L
: x. J5 j& K% f2 }+ D, h陪一位朋友在大阪旅游,不知不觉走进了一座寺庙。日本的寺院,多半就在车水马龙之中闹中取静,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墓地的所在 -- 日本人死后,无论原来是哪个宗教,都要取个法号,把葬身之地放在佛寺里面。
* W5 g' _- _# t$ \" H/ `5 ^7 ]9 e4 o8 H% j7 d5 h0 y
墙外是来往的人流,墙里是四方的墓碑,在日本并不奇怪。日本人对生死多漠视,人死即是去他界,从此阴阳相隔,两不相念。没有哭的必要,也无多少忌讳。如果去日本的殡仪馆,这边举行葬礼,那边就在举行婚礼,是这个矛盾的文化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6 P s, v4 O1 T- K6 D0 `8 Z8 t) G, Q0 D4 }$ H( i( w' x: {
墓前也可看到几朵菊花。日本寺庙往往会附设一个幼儿园,走在墓地之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墓地的静寂,让习惯了喧嚣的现代人,在喧嚣的边上就可以体会一下生的欢乐和死的平静。. x/ d- u4 B# @6 }) q
/ |# I" e. e, ]& T: s# J
有时候想想,所谓归宿,不就是这么回事儿么?2 e3 \7 h- W8 R9 W! F
$ g* W" f- Z- | |5 w% o寺院自然有功德箱,我指着功德箱的侧面让朋友看。, ?. S/ F7 Y6 u% K. _
4 |$ s0 B! V! B! q( o
对我这个举动,朋友起初有点儿奇怪,看过之后,就觉得更加奇怪了。3 F4 k: q7 e1 p! @
% M% i7 P$ [& J' q; O, R U
# H( c* x& b7 P, G3 o% N% T
功德箱的侧面,自然是有锁的,但这里明显被砸过,以至于锁的扣鼻都坏了,只好重新换一个。' V7 Q# Q9 n# X0 m8 e8 G4 x
% h1 A# g) R2 G# c% T这个还算是好的。
+ ~, L# C! P% i1 [& R( t
/ S* O( k5 N. C$ R1 I
& p W" c( V- u3 X; g
瞧这个,已经被砸过四五次了吧?
+ [2 V) q7 O; j. T' f! ]/ g8 D* N3 K
“难道庙里经常会闹贼?”朋友问。
$ E9 w- Z7 C4 y# z7 F! V' \7 ?, J
2 s `$ y z1 g+ [/ j% T) q我点点头,说:“你也可以做这个贼,和尚不会管你。”
$ q+ {' T' y7 c4 m g1 S' L& h/ B( c! X1 q) \6 u) S: v; |
朋友狐疑地回头看我。5 z- y" V& R4 M4 }! Q/ U
$ s" W1 N* ]" J: N4 C j我解释给他听 -- 在日本,和尚庙的功德箱 -- 他们叫赛钱箱,上锁纯粹是个形式。日本的善男信女对寺庙施舍甚多,于是,经常会有人来偷功德箱里的钱。大部分是小孩子,闹着玩,拿俩零花钱,也有成年人,或从箱子上抠个洞,或把锁给砸了,从里面拿钱。这种事儿,日本和尚是不管的,来贼不抓,一千,一万随他拿。' k3 A/ u; Z# P R$ I. S
6 }* g; ~5 L0 m( n
“那,岂不是让人拿光了?”朋友觉得这不可思议 -- 和尚的钱也是钱啊,日本和尚又不是慈善家,难道都修行到不拿钱当钱的份儿上了?& i4 T, j* _! _( r
/ `6 U$ L/ i7 h自然不是,日本和尚很会赚钱的,一个法号能卖几十万日元,赔本的买卖他绝不会干。
% H( s, Z2 o2 |5 a$ Z$ r- K% ^0 ]) K7 D
那他为什么不管呢?
8 }( k0 Z' C3 _) B8 C( K
$ {$ U E f+ k* |: t& A- K3 w2 M$ m有一位在日本当教授的毛丹青老兄(作为外国人在日本讲日本文化,堂堂爆满,这种人,除了中国也再无出产)曾和我讲起日本寺庙功德箱经常被盗的事儿,也正是他提醒了,萨才注意到这件事儿。
: Q+ b! C0 _- [. A8 O' d9 A) V1 B- d! i" k4 N" X: a
这位教授有个和尚朋友,一天,他去拜访和尚,结果看到一个奇怪的场面。
R7 I& O6 Q! [: i
: f' Q5 @2 s7 w7 L( U/ v他去的时候是清晨,和尚正在扫地,旁边站着一个年老的来客,看上去满面病容,似已来日无多。5 ^# W) Z9 _8 B1 ~& o- H
" k# o4 ^% @7 e4 [
扫地的和尚,慢慢地扫,一板一眼。$ d- N. ~/ U( d$ \; \3 f
! w: {8 Z+ X6 Y形销骨立的老者,在和尚身后亦步亦趋,欲言又止。
* _' r0 v/ c* S3 }: `
3 R |* G: [, m# s8 ^( h p0 h和尚似知似不知,微闭双目,依然是慢慢地扫地,一言不发。
$ n3 c1 ^8 W- x/ u( a( e
& u+ [4 v2 f+ H% K. x: F0 }* \$ t良久,老者微微叹气,取出厚厚一叠日元,默默放到功德箱里,双手合什为礼,转身离去。步子竟似十分轻快。5 h/ u. T! _; l2 r
# B( ] _3 ]5 K! r2 ~
莫名其妙的教授揪过和尚,敲一下光头问他何以如此怠慢香客?你丫什么时候修行到这个份儿上了?: c7 i6 d* {& s& B% k8 ^
6 c. x, _2 b& ]- ]2 ?' v# R' U( {. `那大和尚笑嘻嘻取了功德箱里的银子,竟是不加解释。/ N- H6 ?9 `: }* O7 n$ S8 m$ U
2 j# b& \9 N0 h# s
接连几次碰到这样的事情,教授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
8 E# n. J& a0 c, i
# F5 T) k. w- b5 }/ q6 b那位老者这样的,或许就是当年偷过功德箱里钱的人,也许几十年前的事情。世路走得多了,会让他慢慢觉得,这是一生愧疚于心的事情。
/ _" z3 ]: F: P3 `! h9 J# F
1 `' J' a$ N1 N" g u0 V: X到老了,他最终会把钱还回来。甚至十倍,百倍还回来。
& l5 L# u- J$ B4 r
- ?0 q# ^+ z8 e z- g& a6 G人生愧疚于心的事情何止千万,能够这样简单弥补的,却又能有几桩?
q1 ~4 B# N0 m/ ]1 g6 w' V9 ^/ U+ s2 P# p8 W8 @3 h
你看他去找和尚,那就是要对和尚说一说这件事。
. Y$ K* n: u: `7 g6 P1 x. [' {* t# B) s, {1 X d8 S3 X
可是和尚不会理他 -- 这种事情他见得太多了。( U* ^4 w* W" F# i
1 l2 t" g1 u0 ~8 m0 g3 |% e4 T
你拿我也不会理,还,我也不会理。/ ^/ x2 t7 P: z& }
' H5 R) d/ w, M" ~
拿这个道理印证于和尚,和尚终于点了头,说:“就是这样,拿走的钱,最终都会还回来的,所以管它干嘛?”
2 P$ K6 f3 J1 d
# O- x P* p+ _9 r”那你为什么不理他?”朋友问。
# b& B, ]% u6 v) _8 u% {
1 l q5 m5 C' [- ?; R看看那片墓地和松柏,和尚说:“还了,心就平了,还说什么呢?”
+ {1 l) `! r; `- Y. j5 `
" D! F* m. p4 u+ @" M似乎,带了一点禅机8 ]0 X- [, s& V/ O
7 \ K: n4 z$ _
却听这和尚冷不丁补一句 – “你丫赶紧把钱放下走人不就完了?多大点儿事儿啊?”
# a$ C; E0 ^5 Y0 [5 P
- f4 n" P. w- y. i* K, a这句话出来,禅机顿时荡然无存。# y$ s) C, t, W E
" @, O7 \% y6 u1 L& J3 Y+ V
然而,谁说,这又不是禅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