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自内心———一位德国华侨6次参观世博园后发表感想/ k5 h+ o0 X$ `4 @! L! c9 Y
. B0 k j% z; R6 y( ]7 U7 ~
B6 Y) v* J0 U
4 I4 `$ |2 A: N* c: u& ]. e% G2 Q. q% } H* E. h1 ?8 M# v
关愚谦先生是旅居德国汉堡的华侨,汉堡大学退休教授。上海世博会开幕后,他已先后六次入园参观。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以及在上海期间的生活经历和与外国朋友的交流,他记下了自己的“世博感想”。在“感想”里,关愚谦先生表达了对祖国对上海世博会真诚的热爱与赞赏,同时也对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诚恳的意见,虽是一家之言,仍值得借鉴。他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打开一扇感知上海、看待世博的窗户。
3 x9 e" G. ~5 r+ e1 W! y8 ]# O$ ] 0 \) e- c) N/ K4 c& w
1 中国“救了”世博会
6 v: x5 s1 _& b, I/ @8 e
! _+ P# |2 D2 i( q我这次从汉堡专程赶来上海参观世博,等待已久了。
0 e# C, j& I- F9 X * d$ V0 x$ b+ m: J0 K8 a
“世界博览会”这个名字我早就知道,记得1953年第一次在东来顺大酒店喝到茅台酒,酒瓶上写着:“此酒曾获得1906年万国博览会大奖”。于是,我就一直记住了这个名字,并觉得它高不可攀——不然,它绝不会刻在酒瓶上。定居欧洲后才知道,这个万国博览会已改为世界博览会,仍继续举办,1995 年在西班牙,2000年在德国,2005年在日本。 r: b0 F" G3 E; ~9 Z
1 [9 x. D* b: N9 q
我曾想过中国举办的可能性。但当时我不认为中国有这个实力,因为这要花很多钱。富得流油的德国于2000年在汉诺威举办了世博会,当时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为了筹备经费,急得差点掼乌纱帽不干了。真没想到,中国竟把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申请下来了。
$ J$ ?4 m' N) G( ?0 h" T n6 s3 V & H! G- D" h$ ^
5月1日,世博会正式开幕。此后,笔者夫妇先后6次进园参观,总的印象是中国上海世博会是成功的,正如英国《卫报》说,“上海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世博会帮助它复兴,成为世博会的一个转折点,甚至能带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走向辉煌”。一些西方报纸甚至表示:中国救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国际大博览会。
# U2 n: W! J" k7 Q
; m. Y# \9 t& S# i/ B2 上海的发展叹为观止2 {$ Y6 H/ A6 C/ o- T$ r( f# F
7 G6 l( w& S: M: l; L& o
上海通过迎接世博,打扮得花枝招展,富丽堂皇。只要你乘车到任何肉眼能看得到的地方,几乎都焕然一新。可以这么说,在当前这个世界,一个有两三千万人口的大都会,能在这么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妆扮得那么美好,只有中国才能做到。
* r! r, F/ `$ o* D l2 y! @! A$ e+ @1 d( [0 w) n9 D. y( j
就以上海市区的地铁建设来说,通过这几年的奋战,10条地铁线像神话般地修建起来,四通八达,延伸到上海各个角落,我们一站站地坐过来,看到乘客们上上下下,那么方便,真为他们高兴。两天前,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夫人、上海德国子弟学校校长夫妇以及几个德国驻上海大公司的老总到我们在上海的家来做客。大家一提到上海飞速发展的地铁和虹桥交通枢纽,个个跷大拇指赞扬。我说,今后10年,也就是到2020年,上海将有22条线路,车站可以延伸到上海各个角落,成为全世界线路最长的地铁网,他们都叹为观止。
; d2 l0 _# I" x9 M
3 X3 p% B' ~ V1 J8 L0 [- @% T一位娶了香港妻子、在上海住了十几年的德国朋友克鲁克先生说:“这次上海政府确实为上海人民做了大好事。在短短几年时间新建10条地铁线,相当于德国这几十年建线的总和,缓和了交通,解决了失业。对于世博会建设的投资,有的人不该鼠目寸光,随意批评。”6 u3 j( ]6 b R" ^, e
6 K% }1 v+ o% Z7 J1 h H3 文明城市人的素质尤为重要
2 X9 F$ X6 a+ A1 _. T" u
/ S9 K1 b$ T' t& c; a建一个新城市只要有钱,有人投资就行,可是要把一个城市建设成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完美的城市,谈何容易。: s$ \! O5 U! E5 O u
% \/ T6 q9 s) t# z笔者深深感到,上海在文化教育上必须加强。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都在说要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我认为完全可以利用这次世博的机会,大做文章。
. V D5 b. ]0 Y) ~
7 u) Y) W1 }( n$ U上海的马路干干净净,治安平稳有序。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周日想睡个懒觉,早上8时,一个高音喇叭对着居民区,重复着一个带有上海口音的男高音:“收购空调、冰箱、电脑”“收购空调、冰箱、电脑”“收购空调、冰箱、电脑”。换在德国,早就有人提抗议,甚至对簿公堂了。可上海人容忍度特高,同样的声音,天天早上准时报到,连我每次来上海,都听了三四年。接着,噼里啪啦。不远处传来鞭炮声。我颇为恼怒:“周日清晨8时,放什么炮仗?”我跳下床,穿上便装,顺着鞭炮声寻去。原来是一家“孝子”庆祝老太爷八十寿辰。“你庆祝老子生日,与我何干?早上人家还在睡觉呢!”又一想,人家一片孝心,我可别破坏了喜气,就悄悄地回家了。) E! d! m3 O9 j# B* a0 ]; A
7 Z k& p$ }! Z/ X4 @9 L# v
还有一件令我哭笑不得的事。为了体验一下上海地铁,5月13日我和妻子珮春决定乘地铁4号线换7号线去世博园。上午10时半,走到虹桥路站,售票处坐着两男一女在聊天,我们要买两张票,她说:“这里不卖零票,你到自动售票机上去买。”这真奇怪,我走遍全世界地铁站,还没听说售票处不售零票。到了自动售票机处,我没戴眼镜,不知如何放钱买票。等到好心人教我弄清,塞钱进去,但硬币堵住下不来。远处那3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看我在那里着急,仍旧聊他们的天。我鼓捣半天,硬币终于掉下去了。3 L5 ^1 q7 R3 l! Q
) c4 U! c" B4 l' B$ y# L* l
票出来了,但是,这么一个大站,从何处进去、如何换车,无人理睬。就在这时,我眼前出现了一张宣传招贴画:“上海地铁热情为世博服务”。% Q9 z. w4 i( G. O9 f4 q7 b* r5 S
$ J% s6 ~: x6 N5 p
4 听听对上海世博不同的声音. W( a0 u) a {* {* F* h
) _3 B% x# ~" H$ [) I在上海,对于世博,我可以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其实,容忍不同声音,也是一种文明。% t7 ~' p5 a: \
- L. C$ T/ c. `3 ?% g我问一个出租车司机去参观世博园了吗?可能有他个人的原因,他说:“就是有票我也不去。”两个有点傲慢的德国朋友说,除了他们的德国馆,其余的一无是处。同样是德国人,我太太看问题比较客观,对世博兴趣很大。她已去过多次,还觉得不过瘾。+ u; a5 O; c; S, _ ^% d' b
* Y8 Q. Y: N; d在世博园,我们夫妇乘坐免费公交车游览各国展馆的外观,觉得是一种对世界建筑艺术的享受。那外表似蚌壳的世博文化中心,建筑水平达到国际一流,里面像个室内体育场。抬头向上看,只见屋顶钢条交错,完全是靠拉力来支撑场馆屋顶整个跨度,笔者记得德国几个室内国际网球场为了建筑这样有拉力的屋顶,耗费的时间和费用是惊人的。
; d7 S) z+ _/ {3 A/ a$ m $ g: `6 B+ B% n2 l2 P9 z' q
我们在里面听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可惜,厅太大了,观众看不清演奏者,扩音器的音响效果虽说过得去,但仍很不适合古典音乐会的演奏。尽管如此,这样的大场面,单单包厢就有几十个,每个包厢里可坐十二个人,里面有酒水供应,我在欧洲还未找到第二家。怪不得,欧洲媒体报道上海世博会时,会让人闻到点“醋味”。
/ R6 b* T" o/ q x6 `7 D" H 4 }: J7 n- Y6 v! `0 i5 G. I% H
笔者有一个留日归来的艺术家朋友胡先生,对世博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世博会发展到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最先是展出实物,后来是先进科技,再后来是宇宙开发。到如今,这些具体的展物已无必要,专业展览会比比皆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已成过去,现在应该更多地介绍新能源开发以及如何糅和大自然的平衡。8 d% A" I% _7 w
( Q" A; S3 o- N* Y4 }
5 世博德国馆好在哪里
' O9 f" U3 u0 G- I
" u5 l" R8 v1 z& ~" Z) I8 F我进世博园六次,越看越有瘾。先是远看粗看,然后近看细看,单单是各馆的建筑形式,就让我流连忘返。尤其到华灯初放之时,更让我心驰神往、心花怒放。说起展馆,喜欢艺术的,一定要看意大利馆,一些普普通通的道具,都活起来了。德国馆也很值得一看,绝不是因为我有位德国妻子就说德国馆好。它有思想、有人性、有深度。
. V# J$ b1 \ U* B2 U
- [! R& Y! A' w6 k; J0 E一进德国馆区,即被引入“动感隧道”,被一块块落地橱窗里的壮观的德国都市画面所吸引,从北部易北河畔汉堡城新建的宏伟音乐大厅到南部慕尼黑的城郭。其中有一张贴满整个墙壁的巴伐利亚新天鹅堡大图,前面斜坐着一个金发德国女郎,打扮成新娘模样,穿着婚纱礼服,露出诱人的微笑。任何人都可以和她一起合影留念。这个效果奇佳,引来无数青年竞折腰,拜倒在石榴裙下。她是一个活生生的美女,我用德语称赞她的美丽,她连声说:“谢谢!谢谢!”6 j9 H4 c# W, I* l& Z9 ?
$ }) D1 `* o% W德国馆非常契合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外景到内容它都告诉人们,如何使城市生活更舒适、更美好,因而获得高度的评价。首先是她的主体建筑,别出心裁。它由不规则的、头重脚轻的几何体构成,变形剧烈,轻盈稳固,外墙是由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包裹着,可以保持室内的恒温,并节省大量能源。馆内的灯光、色彩和音响都与“和谐城市”有关,它用“人文花园”形式来衬托高科技,从家庭厨房炊具到房屋保温,节省能源、绿化,从残疾人坐轮椅如何上楼,到先进改革的家庭医疗设备,一目了然。德国馆的最大亮点是“动力之源”展厅。一个巨大的、有二三米直径的、不断变色的金属球,能随着上下三层楼围观人群的动作及呼喊声,做出各种回应,左右摇摆旋转,喊声越大,金属球的摇摆越激烈。 Q2 I% \ f) b% a7 b
: j6 _( ^. H c# e3 z" s/ b/ q! z u德国驻上海总领事海顿先生告诉我,在世博园内,德国有好几块展区,除浦东的德国馆外,还有在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里的“汉堡之家”、不来梅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弗赖堡旧区生态改造范例、杜塞尔多夫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共生和汉诺威展示十年后的康斯博格。 C1 M4 F* T2 i. r1 I
0 f% b& ^/ K J6 上海世博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6 q5 d; h ~; e5 M0 k # _* _. b- J l0 t T2 U, S) G
在我看来,这届世博会达到了世界博览会新的境界,今后估计很难再有国家能办得如此全面,如此的好。它要有钱、有人、有潜力、有智慧、有本事。, }3 s4 c( C( @- {! M/ H* a+ q( Q
* ~0 G. g4 P! g! c- x$ R) T为了办好世博会,上海的一位领导向笔者形容说:“我每天工作加接待贵客,累得都可以边走边睡觉。单单是各国领导人前来举行开馆仪式,日程就排得满满的。”别说是他们那些大人物了,就是我这小小老百姓,也接到不少出席相关论坛和研讨会的请帖。世博不但在园区内有活动,在上海市内有活动,还有在宁波、苏州、无锡、南京、绍兴、杭州举行各种主题论坛和公众论坛。有一天,我看了一个德国馆和一个《城市·足迹馆》,就累得想爬着回家了。% F3 l$ y4 G) F5 h' n
, T" s5 ?& B' U \& O我原以为,这届世博会,欧美人士因为路远来不了很多,至少日本、印度、东南亚国家应该会有更多人来参观,但至今我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国内自己人。不过,说实话,东南亚国家如真有人专门来上海参观,也可能会带着遗憾回去。因为好的、有意思的大馆,一排就是三个小时队,这怎么受得了?况且园区极大,不像汉诺威世博会,场内交通车,四通八达。这儿的交通路线安排得不够科学,连小伙子都喊累死人。有人提出,国外来人应该特殊照顾先进馆,立即有人批评说这是殖民地思想。笔者倒认为,人家远道而来,花钱很多,理应照顾,与崇洋媚外无关。
% m5 o- C. z* P) ]1 R0 C4 g 3 Q* e8 m$ E5 T# y# S) N7 e G" g
还有三周笔者就要打道回欧洲了,准备再去世博园四五次。到现在为止,大多数馆还没看呢!欧洲华人朋友,如果你们有时间,一定要来上海。不只是看世博会,单单看上海这个目前世界上最有生气、最时尚、最牛气的国际大都会,就算没白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