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并购主要的目的是渠道和技术。最终达到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入场券。如果运作的好,不但不用花钱还能大 ...+ s7 Z; y& ]8 u
xuanzhi089 发表于 23.7.2010 09:51 ![]() # I, H P9 T0 c0 y6 F1 e/ O& c: ^
* |! z. t4 M, J" w
这种东西,合购、并购并不是花好月圆的婚姻,从此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七个小矮人在旁边跳舞~~~~
4 v; q8 X7 C* _1 r9 M# r. i+ ^0 T5 ~7 p) l
中国从88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试水,
( ]# K Q G. |# | ^两种文化之间差异太大,或者企业文化差异太大,运作方式迥然不同,这种带来的风险都是很大的,而且是在你“领证”之后对方和你气场不合的问题在逐渐显现。
$ `$ {3 p" n$ X- c+ }/ D
4 c" c% l/ \( Z# B( e. [8 u你以为你拿到了渠道和技术,但是你要考虑你是不是真的拿到了这些。
& i4 ^$ b( [4 f% I, ?' ?就比如很著名的TCL(网络俗称:太差了。。。汗)娶了汤姆逊,最后怎么样,搞清人家公司之后才终于环恍然大悟的发现技术上有很大重叠,而且对方的渠道并不买你中国公司的帐,最后不是还是失败了?# u, `' t2 D/ Y; G9 ~, D- S
, ]& x! m9 A& E# s
我们总以为1+1>2,殊不知,在跨国跨文化的合购并购中,一般都是1+1<2的。: y+ q# X( q0 k8 K/ ^5 y5 A* h
就不说咱们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了,就连西方公司之间的联姻都鲜见成功。而且这种一般都是买方吃亏的。7 L8 {, F" [4 L! u% X0 h. i5 O
; m1 V+ I7 l! u8 I' V# V比如中国企业里面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占上风,而西方企业都是制度性保障占上风,比如你可以见到中国企业仰仗机遇和胆识过人的老板迅速发展,但是你很少见到,这个公司能做100年。可是欧洲这种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就拿个随便的例子说吧,比如任正非百年之后,你真的相信HW还能千秋万代?咔咔,咱们拭目以待。像三星那样收购欧洲公司结果好的,都是少数的风光例子,你看看戴克,你看看索爱,你看看诺西,你看看明基-西门子,你看看TCL阿尔卡特,哪个混得好了?, d: _9 N3 }6 D, F. _& @
5 i' X, n8 x+ ?
日本在繁荣时期有过大手笔,大家在网上一搜,可以找到无数例子,可最后哪个不是铩羽而归呢?3 o7 _2 h. _5 B& h% q ?0 t
画饼有时候不能充饥的,呵呵。
4 X' k! W! e: X6 \; C
" Z- I+ L+ H) |: s5 Q% q+ T还是坚持我原来的观点,社会里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大家都好好劳动,比什么都强!; W6 t$ i$ D; c/ I9 M
我就是路过打酱油的。也不想再继续深入讨论,呵呵,纯属抛砖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