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典典典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小平:1997年不收回香港 我就是李鸿章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4:2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可以说,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希思的一份功劳。他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就在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之际,希思又一次来华访问,邓小平愉快地会见了这位交往了多年的老朋友。在这次会谈中,他们由香港问题的解决谈到了台湾问题,谈到了国际局势,他们的视野更宽、更远了。

  在会谈中,希思问邓小平,中英对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否有利于导致台湾问题的解决。

  邓小平肯定地回答说,是的。香港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台湾问题是个推动。我们将按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更宽,就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4:29 | 只看该作者
  希思说,他认为中国为和平解决台湾提出的九点方案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邓小平说,我们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解决台湾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双方有共同语言,我们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邓小平说,中美之间的障碍就是一个台湾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会使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关于中苏关系,邓小平说,中苏之间要实现关系正常化,政治关系要发展,必须要消除三大障碍。消除三个障碍在苏联方面有困难,可以先从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做起。但是总要走出第一步。

  当希思问到邓小平对美苏裁军谈判的看法时,邓小平说,如果达成协议,我们赞成。协议的实际好处是可以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但是,维护世界和平,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看着美苏两家的谈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4:41 | 只看该作者
  希思希望中国更多地发展同西欧的经济贸易关系。邓小平说,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加强同欧洲,包括英国在内的经济联系。我们是作为一项政策加以考虑的。他说,贸易是有来有往的,双方都应该开辟新的途径。他希望欧洲的企业界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创造条件。

  1987年4月17日,希思第八次来中国访问,这也是他第八次同邓小平会面,他们在会谈中都希望中国和欧洲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尽管他们的会谈是短暂的,但他们之间的友谊长存,纵然相隔千山万水,他们之间的友谊之花将常开不败……

  本文原载于《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编著,台海出版社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4:47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我不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4:55 | 只看该作者
 鲁迅逝世已七十多年,作为当今国内文坛的重要奖项,鲁迅文学奖仍令人瞩目。七十多年前,鲁迅曾有机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他拒绝了,他认为世界上比他好的作家还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5:07 | 只看该作者
  1927年春,中国和瑞典联合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此前,北大教授刘半农参与了相关谈判和协调工作,实则阻止外国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单独考察。其间,瑞典探测家斯文海定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于是刘半农托给鲁迅交往密切的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意愿。

  台静农的信是那年9月17日写的,鲁迅9月25日收到后当晚即予回复。鲁迅首先请台静农转告刘半农:“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接着,鲁迅表明了原因:“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这赏金)。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这赏金)。”

  《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凡·伊登的代表作,是一部寓意深刻、境界开阔的童话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约翰的孩子,带着小狗,划着小船,独自离家,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畅游,最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回归现实生活。鲁迅对该书盛赞有加,称之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毫无疑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具世界性眼光的作家之一。他认为有资格获得诺奖的,必须是世界顶级大师,而这份荣誉,中国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作家当下还难以企及。鲁迅明白,之所以有人想提他的名,不过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对诺奖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5:22 | 只看该作者
  但是,鲁迅觉得决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就可以在提名和评选上取巧。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其实在其他文学大奖的评选上,反映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备受关注。如1933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授予马尔罗的《人的命运》,这部长篇小说即取材于1927年的上海“四·一二”大屠杀。该书1933年出版后,上海《文艺画报》杂志作了介绍,称此奖的颁发“出人意料”,是“将文艺当作了宣传的工具”,还猜测这是出于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审立场。鲁迅当时指出,这种带有偏见的猜想便是中国文艺界的一种怪现象。他曾把这个作为一例,写入了自己的杂感《奇怪(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5:48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清醒地意识到,当时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流水准之间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在翻译和介绍国外优秀作品方面,国内也严重滞后,吸收借鉴太少太迟。即以《小约翰》为例,该书是凡·伊登青年时代的作品,发表于1887年,但直至40年后的1927年,才由鲁迅和同事齐寿山联手译成中文,其时凡·伊登已68岁了。

  对文学奖评选这类事情,鲁迅认为应当极其认真而慎重。1936年7月,时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的赵家璧致信鲁迅,邀请他担任良友文学奖的评委。鲁迅谢绝了,他当时刚从一场大病中稍稍恢复过来,给赵家璧的回信还是许广平代笔的。鲁迅不愿担任文学奖评委,主要是身体状况不允许,但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他才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便不得而知。

  鲁迅逝世已七十多年,作为当今国内文坛的重要奖项,鲁迅文学奖仍令人瞩目。不过今年的鲁奖风波迭起、疑窦丛生,暴露出少数作家滥竽充数、评选工作有失公允等诸多问题。

  或许,问题出在作品上,但病根子,其实出在人品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6:11 | 只看该作者
英国进入亚洲:东印度公司的繁荣与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15.9.2014 11:46:23 | 只看该作者
  17世纪20年代,东印度公司开始进口白棉布。在那以前,除了昂贵的亚麻布和丝绸之外,英国人用于穿着和家用的唯一纺织品就是羊绒,这种面料厚重,让人发痒并且难以清洗,白棉布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替代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9.4.2024 09:0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