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德媒报道,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基民盟)提出废除八小时工作制的改革主张,称德国需“增加工时并提升效率”以提振经济。这一提议引发广泛讨论:德国人真的“懒惰”吗?欧洲统计局及专家分析显示,问题的核心并非工时长短,而是税收制度与激励机制的结构性矛盾。
图源:Merkur.de
工时数据:德国人工作时间短但职业生涯更长
根据欧盟统计局2024年数据,德国15岁以上就业者周均工作34.3小时,位列欧盟倒数第三,仅高于丹麦和荷兰。然而,德国人平均职业生涯长达40年,比欧盟均值多3年,总工作时长却仅为52,662小时,远低于欧盟均值57,342小时。爱沙尼亚以71,331小时居首,德国仅高于卢森堡。
德国雇主协会联合会(BDA)主席雷纳·杜尔格(Rainer Dulger)指出,德国工时短的症结在于高税收削弱工作积极性。普通劳动者近48%的收入用于缴税和社保,导致“多劳未必多得”,尤其对女性而言。杜尔格呼吁改革工时制度,适应数字化需求,例如允许弹性处理跨国协作,而非强制打卡。
税收政策:激励不足加剧不平等
德国网络税务公平组织批评,政府减税计划偏向大企业,而研究表明减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拉动有限。杜尔格强调,需缩小劳动者与失业者的收入差距。例如,全职工作的售货员税后收入应显著高于救济金领取者,但目前高税负使这一差距不足。
争议本质:制度缺陷而非“懒惰”
默茨的提议被指将经济压力转嫁给劳动者。联盟党与社民党联合协议中虽提出“对超时加班津贴免税”,但面对物价上涨,此类措施能否奏效仍存疑。今年5月,默茨称“四天工作制无法维持繁荣”遭商界批评,进一步凸显争议。
文章来源:
"Merz will Acht-Stunden-Tag abschaffen – doch Vergleich bringt überraschende Erkenntnis", Merkur.de, 10.07.2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