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4001|回复: 1

四天书展 两日无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1.2009 15: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6.11.2009 14:38 编辑
9 z) b  K' W4 z* X3 g, ~# }8 p  n2 R: Y5 K8 B% M& F
四天书展   两日无眠
8 s9 `7 d" P( r2 e( R
    Bad Sobernheim)
8 N& U; j* J4 R  F1 I
abbr_29aaece8eaaf3b3cfb7be458dc6faa90.jpg ; J) k7 Z7 P% z$ \" a
本文作者岩子,旅居德国,喜爱阅读旅游,翻译写作;目前已有多部译作、创作问世。
2 t: U- H  L3 `, r( e
1 P6 t8 |  n9 |7 |  B8 L8 n- y+ R  i% _ & z) X: n0 f1 F

1 J& X/ W2 a* C/ `% N       在前天闭幕为期四天的本年度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我失眠了两夜。$ j/ t3 z5 K! r! V2 [0 K
: l; w1 b; y  Y

) U* p( u3 I, J6 g4 k# D        一夜是因为自己,不知轻重地接受了一个翻译委托。事先讲好的,不敢大场面,因我不是一个上得了大场面的人。一旦那面积超过教室大小,我会感到很不自在,很没着落。大学时代曾经策划联络过几场学术报告,然而只有一场是我亲自主持的,原由是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那天晚上不肯出面代劳。当那翻译委托具体下来之后,心头不由得压上了一块石头。这是一项国家级别的交往,七八个签约仪式,大使、部长、主任,又一个主任、校长,又一个校长、社长,又一个社长,中国的,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意大利的······,总之,那人名职称单位搞得你眼花缭乱,而且你不知道,他们将会讲些什么。惟一“有据可查”的是中方主管准备的一份发言稿,还有一份中英德三语的电影教材介绍。然而那份德语介绍你读了之后,担心德国人听着比自己还要云里雾里。于是,便动手熟悉和改写这份教材介绍。改写时,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亲眼过目一遍那究竟是怎样的一部教材,怎样的一部人文纪录片。相信有才华过人的语言天才,翻译天才,而我不是。我需要案头工作,尤其是对自己此前未曾涉及的翻译领域。只有在弄清被翻译内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之后,方才觉得踏实,方能表达自如。基本上弄清了教材内涵之后,又去翻译那篇主任讲话。那篇讲话堪称简短,例行公事的客套。直译吧,感觉些许空泛,改写吧,岂不偏离了翻译原则?仅举其中一个小例“这是我们为法兰克福书展送上的一份礼物”。我为这句话颇费了一会儿心思,如何表达才既不远离原意,又不让人感觉你在那里“自作多情”。想来想去,把它译成了“eine Präsentation für die Frankfurter Messe”。那一夜,我失眠了,因为害怕大场面,害怕那众多的、自己记不住,很可能也翻译不回去的人名或词语,害怕自己那里力所不能及而砸锅。
' ]) d, R$ \; H  d( K0 ]4 H% a. Y1 X8 K/ e

9 I+ g6 z) ]- Y  _        又一夜失眠,是在聆听了两位中国作家的演讲报告之后。本次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先后飞来百名中国顶级名人作家,演讲报告仅在法兰克福就分别三处不下数十场,且每场报告都配备有一个翻译。由于自己好赖也算是一个翻译,故而对同行特别关注。我听的报告不多,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六场。然而,六场报告中的五场翻译不尽人意。但愿我的见闻是例外之例外,偶然之偶然。好端端的一个演讲,轻则被翻译得磕磕绊绊,词不达意,重则丢三落四,语无伦次。难怪那本来就不多的德国观众寡言少语,甚或面有难色,婉转表示没有明白某某报告人的某某见解。作为一个双语听众,我自然清楚问题出在那里,可那没有听明白的德国观众,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还有那演讲者,他知道自己精彩的论述经他人之口变成了一堆不着边际的不知所云吗?那一夜,我辗转反侧。一场如此举足重轻的国际活动,一个几十年方能轮上一回主宾国礼遇,零距离向德国和世界 “兜售”自己的机会,却如此漫不经心地一场接一场地给糟蹋掉了,实在令人痛心。我们以死要面子而著称世界的中国人,却因为粗燥乃至粗劣的翻译而丢尽了面子。真的叫人难以置信,如此泱泱大国难道搜集不出一百名训练有素的顶级翻译么?& f$ m4 W/ L7 z, y9 C
! q# a8 f* A$ ]3 _% _* Q

7 h6 s4 u1 l- z3 p5 A, N6 A        我希望,自己的见闻是不幸的巧合。更希望其它演讲报告均有一个类似慕尼黑王蔚女士那样出色到位,赏心悦耳的翻译。中国文学若想走向世界,非有一批出类拔萃的顶级翻译人才不可。在三位传播出版印刷专家那里小声嘀咕了一番,又在浙江广州两省的大作家们那里大声叫唤了一气,现在,再借《欧洲新报》的一角呼吁呼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发表于 6.11.2009 16: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滥竽充数的更多了吧~像留学生,真正靠自己实力出来的,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3.2024 07:5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